塞外长城旅游景点介绍
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进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长城在大同市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口。然后分为两路,大同市辖南北两条长城共约105公里。
塞外长城建筑特色
长城作为防卫性质的军事建筑,自然和战争结下不解之缘,看今日山西的外长城,赫然就是与内蒙的省界,这界线表明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只要翻开明代的地图,就可以看到这条外长城根本就是那时的“国界”。这段长城的盛衰代表了明王朝300年的起落。明朝初年,为了对抗蒙古的馀支,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一个个的皇帝们为保护自身的安全,又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塞外长城主要景点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雁门千古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陉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乘车至山阴县城后,再向东南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山脚之下,有数百座状若丘陵般的汉墓封土堆,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逶迤散落于旷野荒郊。这些墓穴中,埋葬着汉朝雁门守关将士的遗骨。出广武城,沿同太公路顺沟前往,进入一峡谷,人称雁门关险道,两侧峰峦叠嶂,怪师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呈现眼前。
雁门关东临陉岭、雁门山,西靠陉山,两山对峙,形如阙门,每年有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陉关,亦名雁门关。旧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洪武7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至此处,重新筑关。
雁门关关城周长2里,墙高1丈8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3座。东门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石匾上书“雁门关”,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北面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寺内石碑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败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嶂,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神池口、阳方口、东陉口、西陉口、北楼口、大石口、小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战国时李牧,汉朝李广、霍去病,隋炀帝杨广,唐将薛仁贵,北宋杨业均曾在此与匈奴、突厥或辽兵作战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广武屯兵
广武屯兵古堡位于山阴县南的雁门关长城脚下,是雁门关内外的咽喉要道。依勾注山险,虎距内长城之北,故有“北门锁钥”之称。
广武现有两座古堡,旧堡位于勾注西陉,建于西汉时期,清雍正年间重建;新堡位于勾注东陉,建于明初,称广武城,最初用于屯兵住所,后变成民居。两座城堡,把守勾注东西两个陉口,形势非常险要。
广武城堡的前身,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修建的“勾注塞”,隋改广武为雁门县,宋辽对峙时,宋占雁门关,辽占广武城。清时广武属代县,民国因之,日伪时期,归山阴县所辖。
广武屯兵堡因地处之险,辖控18处重要隘口,在历史上曾是赵对楼烦、汉对匈奴、北魏对宋、唐对突厥、宋对辽、宋对金、蒙古对金、明对蒙古等战争屯兵重地。汉刘邦在此击败匈奴后,北上平城,演出“白登之战”;战国时李牧,秦时蒙恬,汉时李卫霍,宋时杨业,明时于谦均曾在此驻守屯兵,出奇制胜地击败敌军。因此可以说,广武屯兵堡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军事价值。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飞狐倒马
飞狐县古为飞狐口,它西临太行山,北接内长城,东接燕山,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此峡谷北至蔚州,南至涞源,长140里。古称飞狐道,因经过灵丘,故又称灵丘险道。它是晋北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唯一交通要道。在这条险道之内,奇峰叠嶂,峡壑阴森,基岩裸露,巨石凌空,山高水险,人马难行。是狼虫虎豹出没之处,相传神鬼到此要吃惊,英雄豪杰到此要发愁,荒郊旷野的狐狸被吓得不敢单独行动,必须成群结队飞奔而过,故名飞狐口。口内又有天然关隘,更是悬崖峭壁,山势险恶。杨六郎到此,也只能将所乘之马倒着骑,故名倒马关。杨六郎在边关抗辽,曾在此修筑堡城、障墙和烽堠,明朝廷为激励当时倒马关驻军之气,特在城西的马圈山上修建一座“六郎碑”,上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倒马关之山岭如两翼分张,色彩暗紫艳红,颜如古铁,奇峰怪石削如指掌,又如千夫拔剑,露立星攒。苍松翠柏傲然挺立,烂漫山花密布山巅,远在明清之际,就已是游览胜地。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血染狼村
狼儿村位于朔州西南方向25公里处,又称陈家峪或陈家谷。峡谷南北走向,长达10里有余,东西两崖奇峰怪石,陡峭如壁,为自古兵家用武之地,北宋抗辽名将杨业在此殉国。
民间传说,杨业之死系被太师潘洪陷害。传说在歌颂杨老令公忠心报国的同时,把太师潘美描写成一个十足的坏蛋。查诸《宋史》,发现潘美在北宋对辽作战中也是一员虎将,与杨业一样,凭战功晋身显贵。潘美在危急时刻,没能有效地约束部下,没有信守战前对杨业许下的诺言,以致令公兵败被擒,惨死他乡,故他对杨业之死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是否是有意陷害杨令公,《宋史》中却找不到确凿证据,后人无法判断当时潘美是何种心态。也许,会有其他可靠史料证明他确是有意陷害。否则,杨令公冤死辽邦有人抚恤,潘美却要永远背着陷害忠良的黑锅,岂不也是千古奇冤。
杨业殉国之后,辽国萧太后在古北口旧城北门外修建一座“杨令公祠”,以示对杨老令公的尊敬(杨令公生前,并未到过古北口)。祠内有杨家历代名将塑像,排列顺序即不同于正史,也与小说、戏曲有别。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朔州汉墓
朔州汉墓位于朔州城北10里的平朔露天煤炭公司行政生活区一带,1983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人力发掘,共有墓葬1500多个,出土文物15000多件,是全国最大的汉墓群。
据考证,汉幕封土堆之大小高低、墓室之深浅、墓室之形制规模等,都是根据死者生前的官职大小、贫富差别来定的。死者大多是在与匈奴作战中阵亡的将士,他们铁甲裹尸、箭簇在肋、满身伤痕、筋断骨折,随葬品主要是兵器。朔州古称马邑,位于内外长城之间,遥控外三关要塞,地理位置险要,为自古兵家用武之地。汉高祖在广武、楼烦大战匈奴,汉文帝屯兵广武以备匈奴,汉武帝派李、卫、霍三将击败匈奴以及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战”等许多战争均发生在这个区域之内。战争的结果,必然会有大量伤亡,因此汉墓较多。
山西塞外长城6景之平型险道
平型关位于灵丘县西南与繁峙县东北交界处。它东控紫荆关,西衔雁门关,是内长城的一个重要隘口。内长城在崇山峻岭当中迂回盘旋,因其建筑酷似瓶形,故称瓶形寨,至明朝改称平型关。明正德6年修筑关城,万历9年(1581年)增修。关城虎踞平型岭上,呈正方形,周围900余丈,南北各置一门,皆有瓮城,城墙高约3丈。城东5里处之内长城置有关门,坐西朝东,门洞高1丈2尺,宽9尺,门额石碑上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字体雄健有力。城南岭上凡高阜之处均设烽火台,城北有六郎城,相传为北宋杨六郎驻守之处,今堡城残墙犹在。
这一带,恒山山脉由西北向东南进展,五台山余脉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两山盘旋起伏不断,峡谷险壑交错纵横。平型关东南方向的小寨、老爷庙和关沟一带均为峡谷险道,谷长达5公里,宽仅能容一辆汽车行走。两厢谷壁陡峭直立,高处数十丈,低处十余丈。站在谷底仰望天空,大有“一线蓝天”之感,它是通往河北平原,西达雁门关的必经之路,地理形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用武之地。闻名中外的平型关战斗遗址即在此处。
塞外长城其他介绍
活象一条巨龙,蜿蜒曲折,横于天地之间。据华夏子《明长城考实》载:长城由阳高县镇边堡向西约4公里,进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长城在大同市内的基本走向为:由元墩向西经镇川口抵宏赐口。然后分为两路,主体长城由宏赐堡向北转,经河东窑,跨饮马河,西转至镇羌堡,又由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由十三边长城转向南至砖楼沟继续向南,出大同市入左云县界。另外一条由宏赐堡向习性,经新荣、破虏至吴施窑入左云界。大同市辖南北两条长城共约105公里。
景点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元墩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塞外长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