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砖塔旅游景点介绍
华严寺砖塔位于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凉山。山分为南北两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间山凹盆地上有华严寺遗址。考之残垣断壁和部分残存筒板瓦等,当系辽代始创,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范围原有正殿、乐楼、东西厢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脚,为进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残石雕像和塔址遗迹。
华严寺砖塔佛像介绍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在华严寺内。为存放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年)建,面阔五间,进深四
间,殿身东向,单檐歇山顶。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为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
华严寺砖塔简介
华严寺砖塔位于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凉山。山分为南北两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间山凹盆地上有华严寺遗址。考之残垣断壁和部分残存筒板瓦等,当系辽代始创,清代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全部范围原有正殿、乐楼、东西厢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脚,为进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残石雕像和塔址遗迹。正北山腰开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凿。窟前砖砌出前檐洞,外檐砖雕精致,明间上题曰“清凉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史籍无载,从现存佛像考查,系辽金时期雕凿。窟门洞上有咸丰八年(1858)重装题记。至于窟檐洞和砖雕当系清代重加无疑。东侧有文殊院遗址。石窟是寺中附属奉佛场所。在西南峰顶端造塔,为主要建筑。这些文物的遗存,足证这里当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
华严寺砖塔建筑历史
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五京辖地广建寺院,不仅吸收融合了当时汉族建筑文化,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隋、唐时期的固有结构和施工技术,创造出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佛寺殿塔,如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宝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等,均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砖、石塔得到空前发展,其式样与类型增多,雕拼手法更加洗练精熟,和早期塔比较,辽、金塔以雕刻细腻、装饰华丽和逼真的仿木构形式取胜。特别是从辽道宗清宁初年开始,和我国富有传统的建造技法相结合,如台基、平座斗拱,不同式样的勾栏拼上去,多姿华丽,成为辽、金塔高基座形式的重要特征。
辽代中期砖塔平面设计盛行八角形,塔体做成密檐式,空心塔之构造大多承袭唐代“单套筒”构制。塔的外轮廓线呈锥体状,和唐以前的不同。须弥座大多雕字纹样式或歌舞、伎乐、金刚、力士等。再如斗拱的使用,辽塔转角大都有45°斜拱,其他各代却不同。就塔檐变化来说,唐代以前均为古老的叠涩檐,而辽代塔檐做法与我国木构建筑的出檐结构可谓惟妙惟肖,如连檐、瓦陇、翼角等。上述时代特征是很明显的,可以华严寺砖塔的年代相印证。
华严寺砖塔相关传说
合掌露齿菩萨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修建工程浩大,监管人员经常责打工匠。那姑娘主动替大伙煮饭烧菜,端茶送水。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塑造修饰。这对工程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姑娘的举动,引起一个年轻工匠的注意。他觉察她并不是老工匠的儿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儿,并且担心被监工发现,那姑娘就会碰上厄运。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总监工发现老工匠的包工活没干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这时,姑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总监工似乎发现了这儿的秘密,就勒令剥光上身殴打。眼看情况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随即莞尔一笑,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沸腾的铁水溅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儿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那总监工被溅起的铁水烧死了。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华严寺砖塔建筑特色
塔身由外壁、塔心室组成。外壁各转角处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约2.5米,上承普柏枋。塔身正南面开高1.55米、宽0.60米的砖券门,上置门额,供人出入塔心室。室内空间较小,平面呈方形,四隅各宽1米,稍有收分,总高3.4米。顶部用大小不同的砖挑叠砌成方形和八角形,逐层递减内收,使攒尖顶略收即平,形式与制作都比较精致。
塔身上檐设仿木结构的四铺作斗拱一周,以上各层不用。斗拱放于普柏枋上,其用材较大。配置情况:角柱上各施转角铺作一朵,其做法栌斗上用足材泥道拱上承柱头枋,中间隔以散斗。外挑出华拱一道,上托撩檐枋挑撑着塔檐。塔檐雕拼成椽、飞、连檐、瓦口等。翼角为砖木混合结构,下出老角梁,仔角梁。上部六层檐、椽做法亦同。顶部刹杆、宝瓶等其他构件现已不存。塔的立面形象呈圆锥体,和其他辽塔一样。二层以上的塔身骤变低矮,塔身宽度由底向上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故造型优美秀重。
塔下采用须弥座,使用大量的浮雕,如壶门、束腰、柱额、墙面、塔檐各部完全模仿木构建筑,这是辽、金时期佛塔的重要特征。其次,把各种动、植物图案和飞天、力士等雕拼上去,以达到华丽美观的作用。另外,塔身上檐柱端及补间无施斗拱,和同时期的塔相比较,常可见到。塔的最下层很高,以下各层间距特短,外部塔檐层层紧接。层间不设门,不开窗孔,这种做法,在辽塔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塔重叠数层,但毫无重压之感,处理得很自然。
华严寺砖塔景观
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是辽金时期中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
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几经修缮,成今日之规模。现上下二寺虽连成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
华严寺砖塔其他介绍
介绍:
华严寺砖塔位于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凉山。山分为南北两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间山凹盆地上有华严寺遗址。考之残垣断壁和部分残存筒板瓦等,当系辽代始创,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范围原有正殿、乐楼、东西厢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脚,为进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残石雕像和塔址遗迹。正北山腰开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凿。窟前砖砌出前檐洞,外檐砖雕精致,明间上题曰“清凉寺”。石窟的开凿年代史籍无载,从现存佛像考查,系辽金时期雕凿。窟门洞上有咸丰八年(1858)重装题记。至于窟檐洞和砖雕当系清代重加无疑。东侧有文殊院遗址。石窟是寺中附属奉佛场所。在西南峰顶端造塔,为主要建筑。这些文物的遗存,足证这里当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
华严寺砖塔,俗称清凉山塔。创建年代不详。从其他佐证和现存结构分析,应为辽代中期遗构。塔耸立在山巅,座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八隅边长1.50米。七级空心,通体施各种尺寸的沟纹砖砌筑,高13米左右。最下层砖砌单层须弥座,高约1米。座下施石材,也不设方形基座,依塔身用砖直砌数层,逐渐内收,为束腰。每面束腰上枋、下枋以倚柱划分为三间壶门,壶门中凸肩收成曲线,高0.26米,宽0.50米。倚柱做成金刚、力士支撑上部平座和塔身。
塔身由外壁、塔心室组成。外壁各转角处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约2.5米,上承普柏枋。塔身正南面开高1.55米、宽0.60米的砖券门,上置门额,供人出入塔心室。室内空间较小,平面呈方形,四隅各宽1米,稍有收分,总高3.4米。顶部用大小不同的砖挑叠砌成方形和八角形,逐层递减内收,使攒尖顶略收即平,形式与制作都比较精致。
塔身上檐设仿木结构的四铺作斗拱一周,以上各层不用。斗拱放于普柏枋上,其用材较大。配置情况:角柱上各施转角铺作一朵,其做法栌斗上用足材泥道拱上承柱头枋,中间隔以散斗。外挑出华拱一道,上托撩檐枋挑撑着塔檐。塔檐雕拼成椽、飞、连檐、瓦口等。翼角为砖木混合结构,下出老角梁,仔角梁。上部六层檐、椽做法亦同。顶部刹杆、宝瓶等其他构件现已不存。塔的立面形象呈圆锥体,和其他辽塔一样。二层以上的塔身骤变低矮,塔身宽度由底向上递减,塔檐距离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故造型优美秀重。
塔下采用须弥座,使用大量的浮雕,如壶门、束腰、柱额、墙面、塔檐各部完全模仿木构建筑,这是辽、金时期佛塔的重要特征。其次,把各种动、植物图案和飞天、力士等雕拼上去,以达到华丽美观的作用。另外,塔身上檐柱端及补间无施斗拱,和同时期的塔相比较,常可见到。塔的最下层很高,以下各层间距特短,外部塔檐层层紧接。层间不设门,不开窗孔,这种做法,在辽塔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塔重叠数层,但毫无重压之感,处理得很自然。
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在五京辖地广建寺院,不仅吸收融合了当时汉族建筑文化,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隋、唐时期的固有结构和施工技术,创造出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佛寺殿塔,如大同下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宝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等,均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砖、石塔得到空前发展,其式样与类型增多,雕拼手法更加洗练精熟,和早期塔比较,辽、金塔以雕刻细腻、装饰华丽和逼真的仿木构形式取胜。特别是从辽道宗清宁初年开始,和我国富有传统的建造技法相结合,如台基、平座斗拱,不同式样的勾栏拼上去,多姿华丽,成为辽、金塔高基座形式的重要特征。
辽代中期砖塔平面设计盛行八角形,塔体做成密檐式,空心塔之构造大多承袭唐代“单套筒”构制。塔的外轮廓线呈锥体状,和唐以前的不同。须弥座大多雕字纹样式或歌舞、伎乐、金刚、力士等。再如斗拱的使用,辽塔转角大都有45°斜拱,其他各代却不同。就塔檐变化来说,唐代以前均为古老的叠涩檐,而辽代塔檐做法与我国木构建筑的出檐结构可谓惟妙惟肖,如连檐、瓦陇、翼角等。上述时代特征是很明显的,可以华严寺砖塔的年代相印证。
华严寺砖塔,不仅为研究当地历史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重要的是对研究中国造塔的结构做法、体例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华严寺砖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