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旅游景点

文殊院

文殊院景点照片

文殊院旅游景点介绍

中国5A级旅游景区

  文殊院,又名“空林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坐北朝南,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为典型的清代建筑。 文殊院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导,建筑风格主要为重檐歇山式、单檐悬山式等,皆呈内向型布局。建筑的布局按照严格的层次和等级区别,体现礼制的制约。 文殊院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1974年,文殊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文殊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历史沿革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年)。相传隋代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圣尼”信相修建寺院,称信相寺。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致寺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后,宣宗即位修复。

  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

  宋代,仍称信相寺。南宋时有增建。

  据《成都县志》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入川,成都佛教庙宇均被焚毁。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尚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庐,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

  清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并更名为文殊院。

  清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规模。

  清道光四年(1824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

  清同治六年(1867年),文殊院又有所扩建。

  抗日战争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文殊院讲经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文殊院。

  1985年,成都市政府拨款安置,文殊院由僧众接管,恢复传统丛林制度,成立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将寺院管理纳入正轨。

  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并增种上千株银杏、香樟、梅花、玉兰等花木,又增设了茶座和素餐馆“香斋堂”。

  1991年前后,文殊院恢复了祖堂(祖师殿)、念佛蕈(西方三圣),新建了玉佛殿(4米高缅甸玉佛坐像)、圆通殿(5米高32臂铜观世音菩萨)、文殊阁共十重殿堂,敲堂佛像是青铜铸佛像,像貌庄严。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

文殊院历史文化

文殊院寺名由来

  文殊院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横幅,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文殊院宗教活动

  文殊院以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为导向,将佛法的精神普及于社会各个领域为宗旨,实践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提升佛教的整体素养和社会价值。

  定期开展以下活动:

  3月9日:玄奘法师舍利瞻仰法会

  3月23日:观音圣诞供灯祈福法会

  4月5日:清明思亲追荐法会

  5月10日:佛诞浴佛法会

  7月19日:观音圣诞供奉法会

  8月7日至14日:孟兰报恩、水陆胜会

  9月12日:中秋晚会

  农历腊月:精进共修禅七

文殊院非遗

  川腔梵呗唱诵,以四川方言为基础,以佛教仪式音乐为表现形式,内容丰富、曲目众多,涉及巴蜀地区佛教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等方面,是中国佛教梵呗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梵呗流派。文殊院腊八节庙会,以奉施腊八粥为主要特色的民俗活动,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腊八节民俗活动。

  2021年1月,“文殊院川腔梵呗唱诵”“文殊院腊八节庙会”入选成都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文殊院其他介绍

  文殊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诸朝,过去称为信相院、信相寺,直至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之后,才更名为文殊院。

  大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信相院荒废的遗址,发愿修复其剃度师信相井觑老和尚曾经住持的道场。因信相院在明末被战火夷为废墟,慈笃禅师便栖身于两株古杉之间,秉持禅修,结茅而居。不久之后,禅师修持卓异,在禅定中显现火光瑞相,老百姓觉得神奇而不可思议,认为他是“文殊菩萨”现世。由于百姓对慈笃禅师密行的仰慕,于是感得官府、士大夫的鼎立支持,遂更名为文殊院。

  由于慈笃禅师德行高洁,声名远扬,康熙皇帝听闻后十分仰慕,曾三次书诏,邀请慈笃禅师进京,但禅师都委婉谢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御赐“空林”绢本-,派专使赐抵文殊院,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

  建筑分布

  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主要建筑

  走近文殊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门对面的照壁。据记载,照壁上的“文殊院”及“睿泽深天地,宗风越古今”联幅为慈笃禅师手书。

  第一进殿为三门,由慈笃禅师建造,本圆和尚改建,供奉弥勒菩萨及四大天王。三大士殿为第二进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

  大雄宝殿为第三进殿,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大雄宝殿高10.56米,单檐歇山顶。殿中建有高大的玻璃翕,供奉铜铸的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左右侍立为铜铸的迦叶、阿难尊者像,均为道光九年铸造。

  第四进殿为说法堂,相传是古信相寺的遗址。堂中有砖砌的戒坛,正中墙壁间镶嵌有康熙手书“空林”二字;堂中央宝盖下方供有药师佛一尊,左右供有药叉大将十二尊。

  宸经楼为第五进殿,慈笃禅师创建,道光四年本圆和尚重建。宸经楼分两层,高15.84米,是寺院收藏经藏及重要文物的地方。

  1997年,文殊院第十七代方丈宽霖老和尚在寺内中轴线最后修建文殊阁,占地一千平方米,由第一层“空林讲堂”、第二层空林佛教图书馆及第三层万佛殿构成。

  此外,寺内还建有钟鼓楼、祖堂、准提殿、圆通殿、玉佛殿、三圣殿、五观堂等殿堂;上世纪80年代宽霖老和尚发愿建造了千佛和平塔,祈求世界和平;放生池、东西花园也让寺院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仅是修行者的圣地,也成为寺院周围老百姓的休闲场所。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含山门前照壁)。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40米。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街66号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寺庙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电话:028-86931000

  开放时间:6:30-21:00

  门票信息:免费开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文殊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文殊院”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