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旅游景点

紫岩书院

紫岩书院属于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紫岩书院景点照片

紫岩书院旅游景点介绍

四川省绵竹市境内景点

  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佑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栻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紫岩书院”。

  2019年1月,紫岩书院入选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紫岩书院名人介绍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甲午中日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

  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3]

紫岩书院书院简介

  紫岩书院,位于四川绵竹。城北紫云寺有宋张栻读书堂遗址。元代光禄大夫行四川平章政事赵世延捐俸于遗址建书院。其斋舍、堂室、庖湢、庠厕均备。另有先圣堂祀孔子,配以颜、曾、思、孟,“制度精详,规模宏敞”。陕西张养浩撰记。明永乐初侍郎黄某迁建于城东穿月波井之侧,即张栻之父紫岩先生读书处。嘉靖十五年(1536)重修,蜀人给事中彭汝实有记。后倾圮。万历元年(1573)知县赵时胜重修,邑人国子监助教杨淮为记。明末学舍碑石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县尹新逵捐俸重建于县署侧。后又毁圮。雍正十二年(1734)知县徐鸿烈重修。乾隆二年(1737)知县安洪德改建院门直通文庙,易名“景宣”,以张栻谥“宣公”之故。十年知县吴一璜移建于灵宝观,改名“晋熙”,因县旧为晋熙郡之故。嘉庆十年(1805)邑举人皮绣黻禀准,知县李霖捐银100两,仍建于邑东紫岩先生读书旧址。工未竣,诸生借川主借就读,并改名月波书院。二十三年举人罗莹璋等续成。道光五年(1825)知县杨上容将“月波”并入“紫岩”。光绪八年(1882)知县庄裕筠、山长杨聪等增修。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三年改成县立中学堂。

  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兄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从这些楹联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这是说这所书院在距离今天六百多年前的规模和影响之大,其声名鼎盛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另有一副楹联是:“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它以点带面地说明了这所书院的特有景物和沧桑变化。

紫岩书院发展历史

  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栻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延就下诏赐名为“紫岩书院”到明朝永乐初年才将书院迁于今绵竹中学校址。其后,或加以修葺,或扩其屋宇,明末遭兵乱践踏,毁于一旦。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书院几经沧桑,屡次迁址,频频更名,先后为“景宣书院”、“晋熙书院”、“月波书院”。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才又迁到这里,并恢复紫岩书院的名称。此后时有修缮,大体恢复到过去的规模。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1949年被省教育厅使名为四川省绵竹中学。现为紫岩雨润中学。

紫岩书院其他介绍

  紫岩书院位于绵竹市区城东,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其规模之宏大,为蜀川前所未有。

  绵竹人引以为骄傲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和其史杨聪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执过教。杨聪于清朝道光年间在紫岩书院作山长时为勉励学子,曾撰写几副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从这些楹联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其中一副是:“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这是说这所书院在距离今天六百多年前的规模和影响之大,其声名鼎盛完全可与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媲美。另有一副楹联是:“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契,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它以点带面地说明了这所书院的特有景物和沧桑变化。

  这所书院的前身是南宋“中兴贤相”抗金名将张浚的读书地。其旧址最早是在绵竹城北二十里地的紫云岩,即现在九龙山悟影堂。这里黛崖翠嶂,环境幽邃,也是张浚的儿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南轩先生张(木式)的故居。张浚死后,为了追念这位勤政爱民的丞相,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这里修建书院,由于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朝廷就下诏赐名“紫岩书院”。

  到明朝永乐初年才将书院迁于今绵竹中学校址。其后,或加以修葺,或扩其屋宇,明末遭兵乱践踏,毁于一旦。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书院几经沧桑,屡次迁址,频频更名,先后为“景宣书院”、“晋熙书院”、“月波书院”。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才又迁到这里,并恢复紫岩书院的名称。此后时有修缮,大体恢复到过去的规模。清末废科举,办新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改为绵竹县立初级中学堂,1949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四川省绵竹中学。

  院内有西汉武帝时著名哲学家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传说月波井每当朝霞霁月,井中水波荡漾掩映,因此得名。传说这口井与绵竹武都山的升仙井相通,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升仙井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萝卜,卖完后就到成都严君亭卜卦,日得百钱至黄昏而归。

  “止止亭”,据记载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县做知县。与张浚、杨绘并称为绵竹宋代三贤,四十岁时辞去官职回到绵竹隐居治学,由于他自号止止,归隐时所筑的亭就叫“止止亭”。原亭已不知所在地,我们看到的“止止亭”是后人为纪念他于民国年间重建的。

  湖桥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绵竹知县宇文西叔峒所建,目的是为了尊崇张浚、张(木式)父子。原址不在紫岩书院内,为后人移建“止止亭”时移建于此。

  校园内的回漾塔,始建于元朝,原名文峰塔,又名同庆阎,毁于明朝末年,现存的是清朝同治四年(1865)所建,高27米,墙厚约1米,13层。据碑文记载,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民间传说泛滥与龙王爷兴妖作怪有关。于是将塔名更改为回澜塔,大约是想祈请龙王早早回龙宫去吧。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紫岩书院”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紫岩书院”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