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王寨旅游景点介绍
苟王寨,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八面山支脉寻龙溪白象山峭壁间,距洪雅县城20公里。作为南宋四川抗蒙山城防御体系的鼻祖和蓝本,苟王寨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文史工作者撩开,并成为探险者、旅游爱好者的青睐之地。
苟王寨概况
与夹江县歇马乡接壤处的峨眉山余脉,层峦叠嶂、寂静幽僻。其海拔1463米的主峰八面山,山势崇峻、石崖峥嵘。就在八面山的沟壑山涧、松涛雾岚之中,遗存着南宋时期洪雅、夹江军民为抗击疯狂入侵的蒙古铁骑,据险构筑的苟王寨、尖峰石城(八面山又称尖峰山)。
苟王寨内至今尚存两处题刻,一处为:“乙酉岁建炎三年(1129年),选用六月上旬修。崖匠任文贵”;另一处为:“西蜀不幸,连年被鞑贼所扰。时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崖匠吕桂等修”。这些题刻,不但确切地证明西蜀为防范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未雨绸缪,倚险山建寨自保的史实,同时,也间接证明苟王寨为1243年南宋主政四川的名将余?制定“以山设险,以步制骑”的抗蒙战略方针,建立遍布四川全境的山城防御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苟王寨历史背景
公元772年,就在这幽暗而崎岖的小道上,蠕动着一支由军队护卫的扶老携幼的数千人队伍。这支队伍的目的地是苟王寨,去苟王寨的原因,是因为南宋成都府刚被蒙古军队攻占且惨遭烧杀抢掠。
那是在公元1237年,蒙古皇子阔端率数百名精锐骑兵突袭成都,南宋成都知府丁黼率所部兵马出东门迎战。半夜,蒙古骑兵突然包围驻扎在石笋桥的丁黼营寨,激战中,丁黼中箭殉难于桥头菜地之中。此事件拉开了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四川的序幕,全川为之震动。当时的一名四川人吴昌裔在《论救蜀四事疏》中这样描述蒙军的暴行:“迨至去冬,其祸惨甚……毁潼州、遂州,残梁山、合州,屠成都、焚眉州,蹂践邛、蜀、彭、汉、简、池、永康,而川西之人十丧七八矣。”
不久,南宋洪雅驻军一名叫作白千户的将领,便动员洪雅百姓战备疏散。于是,八面山上便出现了那支军民混编的数千人队伍。苟王寨内领兵人的题刻“白千户住此亭台”记载了此事。此外,苟王寨内“吴杨二宅占此。避难诸多人不请来此。时戊戌(1238年)九月吉日记”的题刻,也确切记载了成都失陷后,苟王寨由白千户等领兵把守,川内抗蒙志士纷至沓来的情形。
当我们的汽车又用20公里的时速爬行10余公里后,道旁一家小卖部旁,插着一块一米高的木制标志牌,上书“省级文物保护佛佛岩由此去”。苟王寨被当地人称为佛佛岩,因为寨内遗存着大量的为纪念殉国的抗蒙将士,于明代雕凿的摩岩造像。原本承载着抗蒙志士英魂,寄托着蜀中百姓哀思的庄严造像,被“佛佛”化为和风细雨,如过眼烟云般飘飘渺渺。
我们按标志牌上箭头所指的方向,沿一条尺余宽的石板路,行进于不见天日的密林之中。我再次疑惑了,因为明显感觉是在走下坡路。虽然此前我曾查阅过明代和清代的《洪雅县志》对苟王寨地形的记述:“苟王寨,宋人避乱之处。前临深山浚谷,后靠悬崖绝壁,置木梯而下……”但凭着寻访多处抗蒙山城的经验,此寨也应该居高临下。
路隘苔滑,我们小心行走10多分钟后,仿佛雨过日出,眼前大亮。此时,我们已站在一处断崖边。放眼望去,脚下,是溪水流淌的深谷;对面,是连绵的翠岗。石板路沿着断崖的边缘蜿蜒而下,成为盘绕在山腰的栈道。这栈道,便是通往苟王寨的唯一通道。
此时,我才有些明白了,作为抵抗凶残的蒙古铁骑的营垒和躲避战乱的栖身地,苟王寨的地利,不在山高城坚,而在道险隐秘。
如今,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已在栈道最险的几处地方,安装了铁护栏。我们有惊无险地手抓护栏走完最后一段几乎垂直向下的栈道后,构筑在悬崖边的苟王寨栅栏门,终于出现在眼前。
寨破人亡雨夜鬼哭
尽管来此之前查看了关于苟王寨的文字、图片资料,但当我们推开栅栏门时,苟王寨的形象仍令我们有些意外。它既不像抗蒙名城苦竹寨、凌霄城那样建在四面绝壁的山顶,也不像钓鱼城、神臂城、云顶城在临江险要的高地修筑城墙而成。它是利用山形高峻、坡地绵亘的八面山中一处悬崖拦腰形成的巨大的环山石缝,经人工拓宽、加固,形成的一条长约2000米的石廊。石廊最窄处不到一米,最宽处约五六米。长长的石廊上方有凸出的岩石遮风挡雨,使整条石廊好似半封闭的隧道。在这“隧道”中行走并不轻松,有的道路仅容一人通行,若脚下打滑,坠下深渊便尸骨难寻;有的路段盖顶的巨石距道面不到一人高,需躬身弯腰通过;有的路段山泉从廊顶飘洒下来,不疾速通过便成落汤鸡。
我们在石廊一宽敞处站定,放眼看去,虽感此地险峻且隐秘,却不见栅栏、堡垒等防御工事。经当地文管部门聘请的守寨人王俊珍指点,我才在石廊外侧的岩石上,看到等距离的一排方形石孔,每个石孔大小一致。毫无疑问,这是当年苟王寨屯兵固守时,构筑堡垒、修建栅栏的遗迹。有几处较为平整的岩石上,遗存着当年掏凿的舂米的石臼。
如此隐蔽且易守难攻的苟王寨,当年成为洪雅、夹江人民的避难所,成为他们生存的最后的希望之地。遗憾的是,苟王寨于何时、何故被蒙军攻破,史书并无记载。在民间,多年来流传着各种说法,有的认为是火攻: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又是事实的是,蒙古军队的武器竟比文化、经济发达的南宋先进,他们天才地发明了当时最为可怕的弓,其射程可达300米,无论多厚的铠甲都难以抵挡,且大量装备部队。当时,南宋只有精锐的部队装备的神臂弓才能与之相比。因此,当年蒙古军队弓箭手在苟王寨悬崖下的九龙溪摆开阵势,将箭头缠绕易燃物且点燃后射向高高在上的苟王寨木栅栏,木栅栏中箭后燃起熊熊大火,使整个苟王寨所在的石廊成为一条火龙,从而将该寨攻破。
有的认为是出了内奸:当蒙古军队征剿苟王寨时,四川大部地方已经失陷,寨内的一些土豪眼看南宋将亡,加之蒙军以利相诱,便暗自勾结蒙军。大年三十晚上,按习俗要聚众豪饮,能喝不能喝都要来上几杯。此时在酒中下蒙汗药,能最大程度的削弱战斗力。就这样,在内奸配合下,蒙军攻陷苟王寨。
按蒙古军制,“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苟王寨陷落后,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直到现在,苟王寨下面的荒坡仍被当地人称为停丧岗、哀丧坡,因为常有尸骨因雨水冲刷或开垦荒地而出现。
实际上,由于苟王寨虽不缺水,但不像后来余?所建的神臂城、钓鱼城、大良城等方山城堡那样可以屯田种粮,因此,在蒙军围困时,苟王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已饿死许多人。苟王寨内崖壁上刻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年)的《苟王寨修造记》题刻,有如此记载:“以当时横离锋镝,或食尽而毙者多耳。”
在苟王寨被屠城后的200多年间,附近的乡间一直有绘声绘色的“雨夜鬼哭”“半夜鬼火”的传说。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佛佛”的明代的30龛94尊苟王寨造像。“苟王寨造像”,成为200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的省级文保单位名称。
三教一龛抚慰忠魂据《苟王寨修造记》所述,“(苟王寨)天阴雨则鬼夜哭,弘治初(1488年),居人凿大士像于壁,遂不复闻。”
我们在石廊崖壁上找到了“乙酉岁建炎三年(1129年),选用六月上旬修。崖匠任文贵”以及“西蜀不幸、连年被鞑贼(蒙军)所扰。时戊戌嘉熙二年(1238年),崖匠吕桂等修“的题刻后,便依次观赏了始于明弘治初(1488年),止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76年间,陆续雕凿的94尊摩崖造像。
这些造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动,用石青、石绿、藤黄、朱砂等矿物颜料作涂层,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有的部位至今还能看出当年的原色。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宗教色彩黯淡,人间气息浓郁。因为此处造像的目的,不是宣扬宗教教义,而是缅怀慰藉因抗蒙而殉国的将士。因此,苟王寨造像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在内容上不墨守成规。儒、释、道三教,在此共祀一龛,联合超度抗蒙将士亡灵;关羽历来被奉为忠义之神,造关圣像,是抚慰忠魂的最佳方式;达摩是武功之神,造达摩像是对保家卫国将士武功的崇敬;孔子、老子、文昌、真武等,是智慧神圣,有他们的造像保佑,捐躯的忠魂能登上仙境;造苟王骑马像,则是对抗蒙捐躯的南宋将士最直接的纪念和赞颂。
与这些人物造像在一起的,还有孔雀明王、鸡神、羊神、牛王、马王等畜神,供奉畜禽之神,可保家畜牲口兴旺。其中的孔雀明王,慈目善眉,端坐在一只蓝翅孔雀之上;羊神安详柔媚,一只山羊温地伏在其膝前;可怜马王、牛王,其头部已被文物窃贼整体盗走,只有从那四蹄生风的骏马和强壮健硕的水牛的雄姿上,想像它们的主人的风采。
看到这里,王俊珍特别提醒我们留意观看与之相邻的一龛造像。原来,这一龛造像供奉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10座造像,泥水匠、杀猪匠、篾匠、瓦匠、铁匠尽在其中,个个神气活现,面露有一技之长的自豪微笑。将凡人百姓与神仙圣人供奉一处,实不多见。见我们有些诧异,王俊珍又手指石龛右上角说:“你们看那是什么?”我细看良久,才看出这石龛右上角边框处,有一只作捕鼠状的家猫造像。这真是神来之笔,有了它,人间烟火的气息就更加浓郁了。
王俊珍告诉我们,不要看平时只有喜欢历史的学者和酷爱历险寻幽的驴友来此,似乎显得冷清,但每年大年初一和六月十五,有几千人来烧香拜佛,热闹得很哦!
尖峰浴血感天动地
大年初一烧香拜佛自不必说,六月十五苟王寨为何香火旺盛呢?原来,这与清同治五年(1866年)发生在洪雅、夹江,令清王朝震动的农民起义有关。
1859年,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八面山区的歇马乡武秀才戴化龙、何艮福,于清同治五年六月十五日盟誓反清。这支起义军的大本营,便是苟王寨背倚的八面山主峰之巅的尖峰石城。据史料记载,尖峰石城为宋人张大仙抵抗“鞑子(蒙军)”所筑。此城与苟王寨遥相呼应、声势联络。尖峰石城与余?的方山城堡相似,环山顶筑一圈城墙和4座城门。城内东西相距500米,南北相距800米。现仅存东城门洞一座、城墙80多米。该城矗立于绝顶,只有一条小径通向城内,易守难攻。东城门洞高2.9米,宽1.6米,深2米。它与南宋四川的其它抗蒙方山城堡的城门相比,造型与结构相似,所不同的是2米的进深稍嫌单薄。令人感到神秘的是,门洞的门额正中,有一振翼欲飞的蝙蝠浮雕。其有何象征和寓意,尚待考证。
1866年9月,由于川军及当地团练的战斗力有限,难以剿灭戴、何义军,四川总督骆秉璋请好友曾国藩调派湘军游击将军费三春、谢思友率裕字两营(约二千人)赶到洪雅,将尖峰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激战数日,守城义军全部战死,首领何艮福被捕后也被处死。
此次杀戮,在洪雅夹江的历史上最为惨重。亲自指挥这场血腥剿杀的费三春,在平乱后写下《丙寅九月率裕字两营驰赴洪雅八面山尖峰寺怆然有感》诗:“……劫灰没荒草,鬼火含青烟。哭声天地震,杀气搀枪悬……”
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到苟王寨烧香的民众,既是祭拜南宋抗蒙将士,也是祭拜清代的反清志士。历朝历代,凡为国为民、为正义为自由捐躯者,人民都不会忘记。
如今,苟王寨正积极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往事越千年,神秘的苟王寨,仍有许多待解之谜,等待今人及后人给出答案。
苟王寨其他介绍
洪雅县城南20公里,与夹江县接壤,海拔1463米的八面山顶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古代石城,石城环尖峰山顶修建,东西相距0.5公里,南北相距0.8公里,现存东城门洞及城墙88米。城墙均高3.5米,最高处4米,全城未留有文字,明、清《洪雅县志》亦无记载,不知何时所建,建以何用。
距石城不远的八面山腰,有“苟王寨”遗址,为天然石廊,上有岩石伸出约4.5米,遮盖着高约5——15米进深约7.8米的空谷,形成自然石窟,上依悬岩,前临峻峪,形势险要,总长约2000米,其间800米地段有摹崖造像94躯。窟中题刻文字16处,最早为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和嘉熙年间(1237年——1240年)。并刻有领兵人姓名、岁月,清《洪雅县志》有云:“嘉熙距建炎凡五朝”,“以此知南渡后邑常不靖,而苟王必此中著姓,团聚乡兵据险拒贼者”。可见在南宋时,县人曾两次在苟王寨聚众于建炎时避拒金兵,嘉熙时拒蒙古军。
在南宋朝的100多年中,辽、金、蒙军不断入侵,攻城占地,全国震惊。其时,君主逃亡,强敌入侵,官民惊恐,故洪雅人聚众避于苟王寨以拒金兵。
南宋后期,蒙古族建立起蒙古汗国(1206年),从此不断派兵进犯南宋。到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国大举侵宋,长驱入蜀。嘉熙三年(1239年)攻打重庆,全蜀为之震动。洪雅人又一次聚众避于苟王寨以拒蒙古军。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军破蜀中遂宁、泸州等地,在此危难之时,理宗授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淳祐三年余玠来到重庆,领导四川抗蒙斗争。据《四川文物》2003年2期《南宋抗元遗址淳祐故城》记述:余玠到重庆后,采纳了士民冉琎弟兄等人建议,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战略方针,发动群众,依山筑城,作为据点。在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沱江、岷江等沿岸的山峰上,先后加固新筑二十余座山城。用山城战术,拒抗蒙古骑兵。其中知名的有合川钓鱼城、乐山凌云山城等。地处青衣江岸的八面山上石城,无疑就是在此时按照余玠战略部署所建以拒蒙军。
在《四川文物考古十年》(1979年——1989年)记载:“据初步调查,四川有南宋山城50多座。”“这些山城地势险要,多处于交通要冲,建筑坚固,一般都保存完好,这些山城,反映了南宋后期数十年,宋蒙战争的重要史实。在城的建筑上也有很多新的创造,如圆拱形城门的修建等。”八面山石城确是拱形城门,全用40×40条石顺丁建造,十分坚固,保存至今完好。此地林木森浓,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苟王寨摹崖造像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面山城、寨对研究地方文化古史,了解县情,发展生态旅游等都有很-价值。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苟王寨”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