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庄园旅游景点介绍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属于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当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庄园”、“丁家大院”、“丁家花园”,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客学专家称其为“最后的孤独”,因为这样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客家民居,特别是仪陇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数,又因其保存完整,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丁氏庄园历史沿革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左右,丁氏祖先从广东韶州府(韶关)乳源县移居重庆府合川县二甲康沟。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初,移居仪陇县南阳轿顶山下居住。经过150多年的经营,至光绪年间,丁氏家庭通过雇工、出租土地、放高利贷等手段,使家产逐日丰盈,田地竟达2500多亩,山林7000多亩,常年佃户500多家,年雇长、短工40多人,丫环、保姆、佣人齐全,年平均收租谷1300多担,收佃钱1000多吊。家中还开办煮酒、制糖作坊和织布庄,并在马鞍场设钱庄,成了川北民间巨富之一。
清代末年,丁氏兄弟为了家族安全,策划将先祖代代遗传下来的巨额家资,用于筹筑一座客家风格的豪华、坚固、气派、宏大的庄园。全族上下动手,精心选址,积极备料,又从仪陇县马鞍、龙凤场和蓬州(今蓬安县),专门雇请技术高超的建筑大师领班负责施工。工程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破土动工,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庄园主体工程初步告竣,接着又用了三年时间作细致装修,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全部落成,前后经历两个朝代(清朝光绪和民国)、历时十八个春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氏庄园回归人民政府,20世纪60~80年代,仪陇县卫生学校在此创办,培养了许多初、中级医护人员。
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丁氏庄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已与朱德故里各个景点连成一片,两条柏油马路直通庄园。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丁氏庄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庄园建筑特点
丁氏庄园坐北向南,一楼一底,整座庄园为土木混合承重层楼式群体建筑,由一大二小三个天井呈“一”字排列的三个院落和东面三层楼的碉楼组成。正脊高约15米,大中小三套四合院紧衔相依,正中主院最大,左院次之,右院最小。
丁氏庄园建成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至今仍保持完好,这与当时的建筑工艺分不开。庄园由石、土、木三种原料构建成的。四合院的柱、檩、枋、椽等木材用料,均选伐自琳琅山上的楠柏之木,内花园四周共有庭柱14根,直径均在0.5米以上,通高10米,比普通的大一倍,每根庭柱上都有木刻龙头,栩栩如生。整座庄园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连结,完整而坚固。
庄园础石用材也特别考究,专选质地坚硬、细密的青灰色石材,最长的有3.8米,最短的也有2.8米,最高90厘米,宽40厘米。
最具特色的应该要数墙体了,墙体是特制1.2市尺厚的宽墙板,选用的材料是本地最好的红色粘土,其中大量掺杂了河沙、古灰、瓦砾、柏木条、竹木条,并辅之以糯米浆、红糖水、桐油、鸡蛋清,以增加墙体粘性和硬度。据说建筑时,要求工匠每天只筑一板高的墙,主人在筑好的墙上任意掏个小洞,灌上水,经过12小时以上,若滴水不漏,才算合格,方能往上筑第二板墙,可谓精益求精。
丁氏庄园其他介绍
丁氏庄园,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属于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区,当地老百姓叫“丁氏地主庄园”、“丁家大院”、“丁家花园”,是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主持修建的一处豪华庄园,占地面积达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为一体,规模宏大,闻名川北,在民国时期号称“川北第一庄”。客学专家称其为“最后的孤独”,因为这样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客家民居,特别是仪陇客家民居已屈指可数,又因其保存完整,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2013年5月,丁氏庄园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停车场方向40米,南向100米,西向20米,北至轿顶山方向10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停车场方向60米,向南150米,向西50米,北至轿顶山方向10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丁氏庄园”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