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后天后宫旅游景点介绍
旗后天后宫是高雄市历史最古老的寺庙,其初创可远溯自(清康熙十二年),据传当时有福建渔民因避台风而漂至旗后,知道这里有一处美好的天地。过后再邀同乡渔民携眷前来定居,并从家乡带来妈祖神像,以草寮供奉。1887年(光绪十三年)有洋商张怡记等号召重修。至1926年(民国十五年)又有一次大修,成为今日所见的规模与形态。
旗后天后宫简介
在台湾众多妈祖宫庙中,被当局列为文化古迹加以保护的并不多,而位于高雄港边的旗后天后宫便是其中之一。
旗后天后宫历史沿革
旗后天后宫是高雄市历史最古老的寺庙,创建于1673年(明郑永历27年)。当时有渔民徐阿华,因遇台风漂至旗后,见此地为捕鱼、定居的好地方,乃回乡邀集同乡渔民携眷前来定居,并随身迎奉湄洲妈祖来台,而四处捐缘建祀妈祖宫以为守护神。1683年(康熙22年)施琅为清廷攻下台湾时,因畏惧功高震主,将自己的功劳全归妈祖所有,并建议清廷褒封妈祖,后于1737年(乾隆2年)加封妈祖为「天后」,旗后妈祖宫亦随之更名旗后天后宫,1946年(民国35年)才又改称旗津天后宫沿用迄今。
而1691年(康熙30年)旗后人口日渐稠密,徐阿华等因恐庙产被奸贪之徒侵占,乃邀洪、王、蔡、李、白、潘六姓头人丈界庙地,并合立开垦字乙张以杜绝争端,从此,旗后便以妈祖庙为中心逐渐发展开来,成为高雄市最早的商业中心。18世纪(清乾隆年间)庄民鸠资重建,将茅竹改建为石材庙体,1887年(光绪13年)洋商张怡记等又号召重修。1926年(昭和元年)信徒蔡吉六发起重建,而1948年(民国37年)蔡文宾等信徒以保存古朴面貌为整修重点,筹款重建为现今庙宇。
其平面格局属两殿两护室之形式,前殿与正殿间又以一亭相连。中门石狮造型优美、石质坚良,尤以廊墙下花岗石花鸟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门扇上的历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态生动栩栩如生,皆为不可多得之民间艺术杰作。庙侧天井有口1886年(光绪12年)所铸的钟,及1892年(光绪18年)的木楹联一对:「旗峰焕彩得光照,鼓屿来潮汐信通」,左护室内更供有一艘王爷船,处处显露这座滨海庙宇的特质。
旗后天后宫旅游特色
古迹现状
该庙主祀天上圣母,目前由天后宫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天后宫为渔民守护庙,平日供民众参观膜拜。
建筑材料
木造柱梁祠庙
建筑风格
本建筑为工字型的传统平面,即「两殿夹拜亭,左右带护龙」之配置,是官衙建筑的典型形态。天后宫建筑群可分为「三川殿」、「拜亭」、「正殿」及「左右护龙」等实体空间,并也包含「龙井」及「虎井」这两个虚体空间。「三川殿」为具「硬山」形式之「三川脊」屋面,屋脊起翘具燕尾,其上还有卷草纹,脊中有「福、禄、寿」三尊剪黏,两侧有双龙守护。垂脊上之「牌头」有忠孝节义故事之剪黏,檐下龙柱之「龙身」及「人物带骑」部份做彩绘,「柱身」则未施,柱头并做「莲花瓣」及多面体之装饰。
指定理由
为高雄地区最早的天后宫,其平面格局属两殿两护室之形式,前殿与正殿间又以一亭相连。中门石狮造型优美、石质坚良,尤以廊墙下花岗石花鸟堵最具古拙味。木门扇上的历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态生动栩栩如生,皆为不可多得之民间艺术杰作。
定着土地之范围
旗津区旗港段26、32、33、139、140、141、142、143-2地号,面积为537平方公尺。
旗后天后宫建筑特点
旗后天后宫是南台湾最负盛名的妈祖宫庙之一,其建筑沿袭闽南庙宇形式,由两殿五门二护室组成,风格古朴,气度不凡。其前殿建有五门,依古制为尊贵,并由一座拜亭与正殿相连。正殿为核心建筑,是奉祀妈祖神像供信徒祭拜之处,其殿顶面正中央为三通五令大屋架,根根栋梁,环环相扣,层层重叠,独具特色。而东、西护室则奉祀其他神明,各建有廊亭与正殿相通。
同时,还保存着清康熙三十年(1691)徐阿华等七姓同乡订立的《垦耕契文》,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王爷船”,清光绪十二年———十八年(1886—1892)间铸造的古铜钟,当地官员和民众敬置的“鉴观不爽”、“普济苍生”、“修善堂”等匾额,以及“旗峰映彩浮光照,鼓屿来潮汐信通”的木刻对联。此外,前殿正门外三级花岗石台阶,亦是当年徐阿华等渔民迁居渡海来台的压舱石制成。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旗后天后宫依然矗立于高雄港边,年年香火兴旺,既是台湾民众祭妈祖的重要场所,又是海内外游客常光顾的旅游胜地。
旗后天后宫其他介绍
旗津天后宫是目前高雄地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91年),主祀妈祖,其祭典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关于天后宫的传说是缘于福建渔民徐阿华在海上捕鱼突遇台风,人船俱危,幸好祈得妈祖显灵护佑,才安度险境,风暴后渔船漂流至高雄旗后,返乡后便邀集乡民携眷来此定居,并且奉迎湄州妈祖随行。
地址:庙前街93号
交通乘1、31路公车到渡船头转搭渡轮到旗津再步行3分钟可到。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旗后天后宫”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