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土塔旅游景点介绍
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城西北盐水沟东侧,距克孜尔尕哈干佛洞只有一公里,维吾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
据考证,这是一个汉代边防报警的烽火遂遗址,因此,又称克孜尔尕哈火逢火台。这个烽火台高约15米,气势雄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烽火台之一,烽火台也称烽燧,是古代用于通讯联络、军事报警和交通驿站的设施。上端建有望楼,现在木栅残迹尚存,它是目前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个火逢火遂遗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烽火台是汉朝军事通讯设施之一,它曾经维护着西域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象征。信息传递,可追到距今3000多年的商朝。那时候,乘车传递曰“驵”,乘马传递称“驿”。烽火传递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火,各地诸侯必须立马带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敌人。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烽燧制度很严格,规定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如举一道烽或燧,示意来敌500人,500人以上举二道烽或燧,等等。乘马、乘车及烽火传递,相互依存,沿用至清。
日常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叫“燧长”,带领一班人马日夜守候,随时受命发出或接收信息。头领有病请假,必须经上级批准方可。汉高祖刘邦曾经就是秦王朝的一名“燧长”。可见,这个职位的重要性。
烽火台十里相间,台台相连,通达数千里。信息传递,几千里距离,烽烽相传,燧燧相接,一日到达,比当今的火车、汽车还要快速。可谓“光通讯”。
烽燧离库车县城不远,在城北12公里处的库车河边,烽燧的四周是一片比较平坦的黄土地,高约16米的烽燧便显得特别突出。烽燧底部是一个长方形,东西底长6米,南北底宽4米,自下而上逐渐收缩,主体由黄土夯筑,每层黄土厚约15米,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黄土与木柱间隙1米,顶部以土坯垒砌。因为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烽燧背倚却勒塔格山,面朝库车绿洲,深居盐水沟谷,远远望去,几乎被高低起伏的黄色、红色的沟壑埋没,但及至穿越戈壁黄沙抵达它近处的小片平地时,才赫然望见这座千年的古老军垒。
在维语中,“克孜尔”是“姑娘”的意思,尕哈是“居所”的意思。克孜尔尕哈就是姑娘居住的地方。关于烽燧还有个凄美的传说:古时候,龟兹国的一位公主长到16岁的时候,和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相爱了。然而,贵族人的头与穷人家的头是不一样的。(古龟兹国为了阶级等级之分,从小就要把贵族人家新生儿的头枷扁)等级观念使他们不能成亲。于是小伙子乔装成一个巫师,为国王算卦时说他的宝贝女儿要被蝎子毒死,必须住在最高的地方,国王就把女儿送到了烽燧之上,于是小伙子就时常攀上烽燧和自己心爱的人相会,后来被国王发现了,用乱石把小伙子活活砸死在烽燧之下,公主悲痛欲绝,最后在烽燧之上-殉情。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克孜尔尕哈土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