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寺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是中国最西部佛教遗址之一,是罕诺依古城标志性建筑物,是丝绸之路留存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对研究佛教初传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区佛教流行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莫尔寺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寺遗址文化特征
始建于3世纪,一直到唐末,因为当地水源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迁移别地,同时,喀什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佛教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宗教,寺院随之废弃。
佛塔用含麦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塔身西面曾遭人为破坏,现仍保存有基座和塔身,残高10.8米。基座分三级,逐层递缩。基座底部近方形,风蚀雨冲形成了坡状,边界不清,高0.8米;二、三级也近方形:二级座高2米,东西宽12.8米,南北长13.2米;三级座高1.5米,东西宽10.55米,南北11米左右。塔身分两级,下部是圆形的塔身座,周长24米,高1.5米。塔身呈卵圆柱状的覆钵式,高约5米。这种形式在新疆已经很少见了,而且保存得比较完整,有印度古代佛塔建筑的遗风。
莫尔寺遗址布局结构
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寺院坐北朝南,东南有僧房遗迹。寺院现存佛塔两座。东南面的佛塔为方座梯形腰座,底四边各长12.63米,座分五层,逐层收分覆钵形塔顶,塔总高12.8米。西北面的佛塔为覆钵形,底大顶小,底面边长25米,塔残高7米,塔身正面和西侧有佛龛痕迹。
“莫尔”,维吾尔语意为“烟囱”,因遗址内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烟囱”的佛塔得名,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保存较好的佛塔。此外还留存了佛寺及僧房遗迹。
莫尔寺遗址地理位置
莫尔寺处于胡马塔格山一带冲积扇的古河道阶地上。寺院坐北朝南,北靠群山,面临平野,西面约1公里处有坎普代尔哈纳(鸽子房)寺院遗址,南面隔恰克马克河与汗诺依古城相望,东面平原上有阿卡什梯木古烽燧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
莫尔寺遗址其他介绍
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遗址包括寺院和佛塔遗迹,是中国最西部佛教遗址之一,是罕诺依古城-标志性建筑物,是丝绸之路留存至今的年代较早的一处佛教遗迹,也是佛教文化在喀什一带盛行的有力见证,对研究佛教初传新疆及唐代喀什地区佛教流行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尔”,维吾尔语意为“烟囱”,因遗址内保存了高大的形似“烟囱”的佛塔得名,这是中国最西部的、保存较好的佛塔。此外还留存了佛寺及僧房遗迹。
始建于3世纪,一直到唐末,因为当地水源逐渐减少,人们开始迁移别地,同时,喀什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也起了很大的变化,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佛教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宗教,寺院随之废弃。
佛塔用含麦草筋的方形和梯形土坯砌造,塔身西面曾遭人为破坏,现仍保存有基座和塔身,残高10.8米。基座分三级,逐层递缩。基座底部近方形,风蚀雨冲形成了坡状,边界不清,高0.8米;二、三级也近方形:二级座高2米,东西宽12.8米,南北长13.2米;三级座高1.5米,东西宽10.55米,南北11米左右。塔身分两级,下部是圆形的塔身座,周长24米,高1.5米。塔身呈卵圆柱状的覆钵式,高约5米。这种形式目前在新疆已经很少见了,而且保存得比较完整,有印度古代佛塔建筑的遗风。
佛塔北16米处是僧舍遗迹。僧房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3米,南北宽9.3米,残高1.5米。遗址的东南角有五、六层土坯,有的地方仅略高于地面,散布着戈壁石子,零星的陶片等。陶片为泥质红陶。
佛寺遗址是一个底大顶小的方梯形建筑:高约8米,底部东西长25米,南北宽24米。佛寺顶部较平,呈不规则的方形,东西长14.2米,南北宽13米。佛寺建筑的基部和西侧有一较明显的佛龛痕迹。南壁有一条南纵向的沟槽,深1米左右,其东、西局部可以看到完整的土坯。在西壁的底部也有发现10排土坯。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莫尔寺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