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旅游景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点照片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旅游景点介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旅游景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45千米火焰山中段木头沟河谷西岸的悬崖上。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1200平方米。 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的王家寺院。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

  1982年2月23日,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被吐鲁番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历史沿革

  柏孜克里克石窟修建年代是6一7世纪南北朝后期的麴氏高昌时期(约501—640年)。在历经了麴氏高昌王国的发展之后,柏孜克里克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唐贞元二年至六年(786—790年)间,唐北庭大都护兼伊庭节度使杨袭古曾在宁戎寺大规模重修寺院。

  高昌回鹘时期(9—12世纪)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成为了回鹘王族的专用寺院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13世纪末高昌回鹘王室被迫东迁甘肃永昌后,柏孜克里克石窟便成为了民间寺院,直到14世纪后期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盆地,这里依然有星星香火。

  15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东传,高昌的统治者改信伊斯兰教,民众的信仰也随即改变,反对偶像崇拜的信徒对高昌原有的佛教石窟与寺庙进行毁坏,柏孜克里克石窟遭遇天灾人祸后成为了“无人区”。

  20世纪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建筑特点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方形穹庐顶中堂带回廊式三种类型。其余大抵是由此派生演变出来的。大型洞窟主要开凿修建于麴氏高昌和回鹘高昌强盛时期,可见窟形的大小除与施主的身份、财力等因素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时代的烙印。

  建筑工艺主要有在崖壁内凿出、在崖壁内凿出后加用土坯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三种形式。早期洞窟都是在崖壁内凿出的,后来只用于小型洞窟,这是由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开凿出来的大型洞窟容易坍塌,产生了使用土坯砌加固的工艺,有的整窟券砌,也有利用生土壁仅在顶部加用土坯券砌等形式的局部券砌。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最早出现于唐西州时期或稍晚,流行于回鹘高昌时期。遗址中出土斗拱等许多木结构建筑物构件,碳-14测定结果距今约1500年,表明中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工艺与当地传统的土建工艺在这里长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洞窟前面原有木结构建筑物。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其他介绍

  介 绍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朝,历经唐、五代、宋、元朝,始终是西域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原共有洞窟83个,现存的57个中,有壁画的为40个,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壁画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

  回鹘高昌是该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本世纪初,又屡遭不良洋人盗劫破坏,雪上加霜,面目全非。尽管如此,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多采多姿,仍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交 通 距市区38公里,可包车前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