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旅游景点

芒康县

芒康县景点照片

芒康县旅游景点介绍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下辖县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昌都市的最东部,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汇处。位于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之间。东与四川省巴塘县,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接壤,北与贡觉县、察雅县相接。

  芒康藏语意为“善妙地域”,芒康县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 ,辖2镇14乡(含一个民族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芒康县常住人口为79001人。

  主要旅游景点有茶马古道、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2020年,芒康县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8.77亿元,同比增长11.54%。

  2019年12月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芒康县退出贫困县(区) 。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

芒康县交通概况

  国道318线、214线在芒康县境内交汇,省道S501线贯穿南北,交通便利。芒康县距离昌都邦达机场300余公里。

芒康县历史沿革

芒康县先秦时代

  芒康县境内虽未经考察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情况,但周围地区、县挖掘出的遗址、墓葬情况看,芒康境内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1977年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在澜沧江沿线就有人类活动。

  芒康县相邻的云南德钦和四川巴塘1974年发掘的共32座石板墓的葬品和文物上看,都属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墓葬,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澜沧江、金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芒康周边都有古代遗址墓葬,可以推断,芒康境内自古就有人类活动,也就是战国以前芒康土著居民在金沙江、澜沧江沿线活动。

芒康县历代归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芒康县境内是土著居民和古代羌族部落的混杂区。

  隋朝时,芒康境内属于白狼国。

  唐朝时期,吐蕃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公元617年)以后,芒康境内被吐蕃占领;此时期以后,由于弘扬佛法,创立寺庙和吐蕃流官管理,藏传佛教随着政治力量的深入而传播于民间。吐蕃与芒康境内诸部落和土著居民融合为同一个民族——藏族,现芒康的藏族因此延续下来。这一时期芒康境内开通了“茶马古道”,芒康随之成为吐蕃东南部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元朝时,芒康属于吐蕃等路宣尉使司都元府管辖,后为亦思马甘乐万户府地。

  明洪武五年(1372年)至正德三年(1508年),芒康为招讨磨尔勘(茫康)万户刺宗(巴塘)管辖。正德四年(1509年),云南丽江纳西民族占领芒康大部分地区,芒康成为纳西民族的占领区。明崇祯十五年(1639年),芒康成为蒙古和硕特固始汗的控制范围。

  清顺治五年(1648年)至康熙四年始(1665年)芒康境内又归属于西藏统治。康熙五十五年至五十九年(1716—1720年),蒙古准噶尔部占领芒康,尔后清廷自青海、四川、云南派兵三路进攻西藏,平定了西藏的动乱,芒康境内归属于巴塘管辖。雍正四年(1726年),芒康为四川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发生了马巴唐事件,开始“改土归流”。随后清廷勘定川、滇、藏界,芒康境内的东、南部建立界碑,此碑以东为四川管辖,以西隶属西藏,芒康为台吉地。宣统三年(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

  中华民国于1911年,在芒康设立了江卡委员会。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宁静县和盐井县、属川、滇、藏边务大臣管辖。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芒康又归属西藏管辖。

芒康县设立县治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年10月上旬,十八军一五七团、十四军一二六团分别进抵宁静、盐井宗(县)。

  1950年10月12日,西藏第九代本德格·格松旺堆在芒康率部起义,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静、盐井。

  1951年初,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向宁静、盐井(宗)派出了军事代表,建立代表处。

  1956年10月,西藏工委把宁静、盐井代表处改为宗党委会,正式建立了宁静、盐井县。

  1956年11月,芒康十八土司之首普巴本·次旺多吉指挥叛匪公然袭击竹卡守桥部队和包围荣许军需站的严重流血事件,公开发动了武装叛乱。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芒康境内部分寺院参加了叛乱。如盐井岗达寺、拉贡寺参与叛乱,发生了岗达战役。同年六、七月,大批地方部队进入宁静、盐井地区。

  1960年4月9日,国务院将宁静县、盐井县合并为宁静县,组建七区、三十六个乡农牧协会。

  1963年,芒康县进行普选建政工作。1965年结束,把行政七区重新划为十一个区、六十个乡。

  1965年7月20日,宁静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65年11月,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

  1968年5月4日,经西藏军区党委批准,成立了芒康县革命委会。

  1971年至1974年芒康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社改运动,实现了人民公社。

  1982年初,芒康县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生产承包制”进行包产到户。

  1988年,芒康县进行“撤区并乡”,把全县十一个区、六十个乡,重新划为二十四个乡镇,两个保留区即盐井区、竹巴龙区。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设市,芒康县属昌都市管辖。

芒康县文化习俗

芒康县特色节日

  纳帕节

  “纳帕”是一种祭天仪式,传说在远古时候,天地结合处首先出现了纳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纳西族认为纳西民族是最早出现在世界上的人类。

  “纳帕”也是一种东巴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是盐井的纳西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是盐井纳西村群众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纳西族群众按照传统的风俗,全村每户家庭轮流举行。“帕”在藏语里意为猪,每年的主办户要选一头纯黑色的公猪用来作为“纳帕节”的祭品供全村人过节。但是,其他成员户也有义务提供猪粮,以保障猪长得膘肥体壮,这已经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

  “纳帕节”在每年的藏历新年举行,这也是纳西村群众过年时的一种特色,就在“纳帕节”的头一天,傍晚举行“贝增”仪式,骑上马高喊着“窝增达”小跑过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员都要聚集在主办家中,准备“纳帕节”的各项仪式。晚上,人们首先给节日准备好的猪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麻醉作用;纳西老人开始要向祭祀品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人们就扛起猪往祭祀台赶去。首先屠夫将猪宰杀,等猪断气用火烤掉毛,这样是为了方便去掉猪毛;其次“煨桑”,按照藏传佛教需要用柏树叶或松树叶点火,从猪内脏中取出一点肝、肺、猪血等放入火中。祭天仪式开始,纳西老人口念东巴经文向天祷告,祈求保佑大地万物和谐、安康、幸福。然后按照传统,纳西老东巴就能从猪的脾脏、肩胛骨的形状和完好情况判断来年的灾难、收成、忌日等征兆。

  接下来,所有成员户多要聚集在主办户庆祝节日,载歌载舞。这样的节日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天才算结束,到来年又要轮到另一户主办。通过这种方式,纳西族群众传承和发扬着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婚姻节

  在纳西民族乡的加达村有一个奇特的节日,那就是为敬重和取悦山神、祈祷幸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举行的假婚礼,俗称“婚姻节”。

  婚姻节期间,全村热闹非凡。第一天为筹备婚礼,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横溢的婚礼主持人于上午召开全村年轻人会议,评选出当年最勤劳、最美丽的几对年轻人为这次假婚礼的新郎、新娘,并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出主办“婚礼”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进行洗礼,送发请柬;其他年轻人为“新郎”、“新娘”准备明天的“婚礼”。

  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结婚礼物,前往操办“婚礼”的家庭表示祝贺,并帮助操办“婚礼”。伴郎、伴娘也分别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贺,并帮助梳妆打扮。

  吃过中午饭,隆重的“婚礼”开始举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接着,伴郎、伴娘们簇拥着身穿华丽服装的“新郎”、“新娘”缓步走到画有“扎西达吉”符号(即万字符号:卍)的吉祥图案上,倾听主持人的“新婚祝词”,藏语称之为“当谢”。之后,男女双方代表为“新郎”、“新娘”致祝词。最后是男女双方进行精彩的自由答辩,使人们在阵阵欢笑之中结束“婚礼”庆典。

  吃过晚饭,全体村民在宽阔的坝子上围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达村婚姻节才落下帷幕。

芒康县歌舞

  西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间舞蹈有“弦子”和“锅庄”。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藏民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芒康弦子舞是藏民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芒康弦子舞

  弦子舞,藏语称之为“谐”,译为“圆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主要特点为:男性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性随着琴声的节奏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围成一圈,足踏节拍,激情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其后逐渐加快节奏,最后推向快节奏的高潮便结束一曲弦子。跳舞时个人可随时进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调短小精悍、柔和平稳、旋律优美,可用一种曲谱演唱多种不同题材的歌词。其胡琴定音为五度弦,音域为8度,拉琴跳舞时不换把,对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办法处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歌词大多为歌唱家乡、歌颂雪域风光、反映民族风情或借喻抒发人生哲理、倾诉男女爱情、表达欢乐吉祥的内容;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集会、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坝子等时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围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两天兰夜也毫无倦意。在芒康,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只要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跳起欢乐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舞

  三弦舞所处地域为“茶马古道”进藏第一站,古朴、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名珠,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来往旅客对三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为藏东南地区和藏、川、滇交界处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聚集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芒康县达许村三弦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但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之际,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

  2008年,芒康县三弦舞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芒康县地理环境

芒康县位置境域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8°00′-99°05′,北纬28°37′-30°20′。东与四川巴塘县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

  芒康县

芒康县地形地貌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芒康县气候条件

  芒康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区,夏季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350~4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无霜期95天。自然灾害有洪水、干旱、霜冻、冻土、泥石流等。

芒康县水文

  芒康县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及两江支流70多条。金沙江和澜沧江境内总流长1661公里,流域面积250平方公里。主要湖泊为莽错。

芒康县所获荣誉

  2020中国净水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芒康县其他介绍

  芒康是G214和G318国道上的交汇点,县城不大地理位置不言而喻非常重要!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立的石碑上写的“美丽西藏,善妙芒康”!

  景点位置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芒康县”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芒康县”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