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旅游景点

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属于文化旅游景点
寸氏宗祠景点照片

寸氏宗祠旅游景点介绍

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的祠堂建筑

  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从内到外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 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扩,风景无限。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后陆续把大门、山墙、围墙等修建起来。祠堂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门前的两个石狮是缅甸华侨寸姓族人于21世纪捐赠的。一世祖寸庆世居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来滇,随大军至永昌(保山)、腾越(腾冲)守御千户所,寸姓族人主要分布于云南腾冲、盈江、保山,贵州遵义,台湾新竹,缅甸(华侨)等地均有分布。

  每年清明节在海外的子孙都会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清明祭典,看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后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中国宗族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续并产生着影响多从商。 而今,寸家二十万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从商。每到清明时都会归根祭祖。

寸氏宗祠历史背景

  历史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后陆续把大门、山墙、围墙等修建起来。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

  宗祠堂号:紫照堂。堂联:西川世泽,玉振家声。寸氏始祖寸庆祖籍南京,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由西蜀郡(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奉旨随傅友德、兰玉、沐英平定云南滇西后,驻守在腾冲寸庆曾被封为领卫指挥使,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顺乡开基业的五姓(寸、刘、李、尹、贾)始祖之一。定居和顺乡寸家湾其后裔在腾越(腾冲)发展成望族。腾冲寸氏以玉闻名天下,寸氏的先祖寸玉靠着翡翠发家后,兴修水利造福了和顺百姓,寸氏的后人寸仲猷、寸树声、寸尊福.寸尊寿办学堂、建宗祠、办图书馆更是声名远播。八十年代盈江华侨玉石经营者有寸待耀(缅甸和平地区华侨会主席).寸待助。

  前清道光年腾冲和顺乡新建寸氏宗祠序(碑序)

  从来本则有本,千枝万叶不能忘,水则有源,四海九洲何可没,物因如此,人亦宜然,人受天地之生成,既宜切于敬,蒙祖定之培植,尤应妥其灵。

  鼻祖太师庆公原籍南京,于洪武二十三年自蜀来腾冲传五支,居本乡者三、迁永昌浪穹二,四世开始吾乡学,子孙渐繁,处各村寨者难计,不立祠以统之,则涣然而未苹不能别尊卑分长幼,辨内外定亲疏,虽曰同姓,势将混杂而莫可考何之后哉,问心有愧而己矣,不肖等于嘉庆十年,对神前而起念修,建合族欣然乐从,与族长光远立募薄,分散劝捐,次年脚税强有支持,后举式谷,慎重其事,

  鸠工庇材、尽心竭力,近仁勤登记、才动日、兴国、五百馀年来繁衍已二十四代,人家千馀家,虽无特达襮著者,而蕃滋?裔,万民鳞栉,迁徙流漫,在各地方或,以文称,或以武显者代不乏人,吾祖之洪仁硕德,足以庇荫后代于无穷者,而可知也。

  吾祖生五子,长支成公、二支亨公、三支通公、四支坚公、五支赐公等,因子孙繁衍,人以地限由近及远扩张至贵州省遵义及本省各县者是四、五支之裔孙也,在腾冲属各乡镇及缅甸者是大二、三支之裔孙也。

  四代裔孙,文斌公(桥头老爷)于大明万历年间南来发展,曾受缅王之聘,职为翻译官,三次随缅使晋北京访问,被神宗皇帝留意,开办“四夷馆”,职授鸿胪寺少卿。冲腾寸氏家谱略序

  吾族原籍南京迁移至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而于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始祖庆公奉命入云南渐至腾冲和顺乡(原名:河上屯,又阳温登,再河顺乡)寸家湾而家焉者也,吾乡川籍者寸、钏、李、尹、贾等姓,传言先后于洪武年间来腾冲者。

  吾祖于明初离巴江入滇至腾冲,居家于盈江之旁,凤岭之麓,开农田,兴水利,创吾腾冲万世之基。腾冲本不毛之地,诸夷杂居,且地多瘴气,蛇蝎滋生,则吾祖抛弃骨肉,跋涉险阻,以入荒蛮;非乐斯土之地利与人和,是以坚忍果敢,艰辛缔造之状均可知也。

  良修、含英、峥嵘、知良,履萃等共勷举事,月朔二竖正房大门,十四年夏,式谷病、举方晓、阿瓦二三次分金俱经手用起两山墙围墙,以及廊?,亦甚勤谨,举光文修正厅前照壁,三年修家堂,五年修暖阁、牌位匾对妆严。六年修月台,尚欠两厢,工力难告竣嗟嗟时事变迁,日月易迈,日久而湮没人之善,不可对祖宗先灵,不可以对子孙后裔;倘有私缩、神明鉴察,爰泐石以垂永久!

  道光九年已丑年仲秋月立

  吾族南来则于明万历年间,父作子继,因亲及友,

  迄及十九代,绵延至,性、品、尊、时、守、待、得、寿、传、培、根、固、本、敬、厚、客、宽、忠、孝、仁、义、明、道、正、心、谦、和、诚、倍、治、世、证……诸字派,根深枝茂,葳蕤蓊郁,氏族始称极盛焉。春秋祭祀之例,用以敬宗睦族,则为慎终追远之意也,处此时移世易之际,宗祠无基,更不易联宗亲族、如此代远年湮,后代裔孙,必定忘根移本,犹虑字派之错乱,本末倒置、忘宗忘祖,莫知所自也。

  第十六代:日应必正性学风朝

  第十七代:廷嗣品太自,吾族裔孙务须共同遵守字派之顺次,崇宗抱本则源远流长也。(为恐混淆,妥将每代小支改用之字派附加于旁。十七代有小支改为单字者如寸琛、安、玺等不便加上,恐更模糊,先此附上)

  宗祠大殿牌位:大明太师始祖庆寸公(墓在后头坡馺马坝岗上)

  二世祖讳成寸公暨德配墓长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亨寸公暨德配墓二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通寸公暨德配墓三支裔孙敬立

  二世祖讳坚寸公四支祖落籍永昌府即今保山县。

  二世祖讳赐寸公五支祖落籍贵州省遵义。五支祖赐公贵州归四川、十八代孙进士开泰公(尊字派)两次入川查访,结果未找到五支之裔孙,后在贵州遵义遇到本族,皆云:“由滇来者”。

  第十八代:可保家浩育开尊清长镜进

  第十九代:贤源崇时树爱如

  第二十代:永志守镇映

  第二十一代:仕待民辚

  第二十二代:得

  第二十三代:寿

  第二十四代:特

  第二十五代:传

  第二十六代:培

  第二十七代:根

  第二十八代:固

  第二十九代:本

  第三十代:敬

  第三十一代:厚

  生活在缅甸曼德勒,密支那,八莫,仰光,密支那,台湾等海外的寸氏族人纷纷回到和顺参加寸氏宗族的清明祭典,看到了生活在四面八方寸氏后人聚集一堂,也看到了宗族和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生活中延续并产生着影响。

寸氏宗祠宗祠文化

  宗祠祭典代表着中国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从寸氏宗祠内的楹联可看出,其内容之丰富,文墨之深厚,可窥侨乡文化之一斑。如今这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样式各具特色的宗祠,已成为和顺辉煌的文化艺术瑰宝,成为和顺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成果的见证,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传统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

  寸氏宗祠里悬挂的匾额楹联极为丰富,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为缅怀“桥头老爷”寸玉提书的“白发朝仪”匾额。据说,邓参将当年统兵驻节腾越时,闲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顺,偶经寸玉家门,见其中热闹异常,便使人问知是后辈为寸玉作祀典,将军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后人恭请他留墨为记,乘酒兴他豪气大发一挥而就,蓝底白粉,据说“白”字尚缺中间一横,众人皆疑是否笔误,将军含笑不答,待匾额悬挂后,只见他手撮一团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掷,刚好填充了“白”字中间所欠一横,“白发朝仪”几个气势不凡、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于目,举座拍手叫绝。此匾多年都一直挂在寸玉家,宗祠兴建才由后人赠送到宗祠内悬挂,可惜这一难得的宝贵文物和其他众多楹联匾额,解放后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被陆续移作他用,文革浩劫更无一幸免。万幸李根源先生闲居和顺魁阁时将“白发朝仪”拓下并刻于石上,邓参将的笔迹才得以保存,其他楹联内容由寸开泰主编《寸氏宗谱》时均附记其上,现举例以下:

  牌匾楹联

  牌匾明德惟馨白发朝仪西川世泽祖德千秋族裔繁昌勋垂百代知恩报恩德照蒲新宗功远继,勾勒出南国望族的儒家风范时代贴图。

  楹联

  暖阁:隋庄桥以开滇,喜胜著九边,勋垂百代;

  佐沐英而定越,辛职赝千户,祀享万年。

  黍稷蔫馨香,楚尹家声传不朽,

  桂兰栽茂盛,爨候世德继无穷。

  崇德报功,所贵尊其父祖;

  承先启后,亦能保我子孙。

  正厅:溯从龙于胜国,念尔祖披荆剪棘,幸得西川辟道、南诏结庐、勤劳启沐氏藩风,汗马功勋馨俎豆;谋燕翼于边陲,喜若族萃处群居,能知报本春秋,传家诗礼,文物为滇中仪表,蝉联科第耀簪裾。

  三千石善事广行,民蒙其利;

  五百年宗功长佑,人兵所安。

  缅千古之故家,冈不本于积德;

  编万世之宗法,亦能告夫成功。

  客堂:嘉佳来临,喜促膝谈心表杨先德;

  高堂戾止,愿本身作则训诲后昆。

  大门:五岳宗山,百川赴海;

  千秋报本,万古流芳。

  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

  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

  惟道、惟德、惟功,缅宗功于先代;

  曰谦、曰慈、曰俭、留家法于后人

  厨房:知稼穑艰难,力服先畴,未敢自安暇逸;

  采藻萍清洁,勤修祀典,还期永享蒸尝。

  左厢楼:耀祖光宗当追司马才华,亲题玉柱;课孙训子好奋元龙志气,大启琼楼。

  右花园:仗先祖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国家声从此振;

  忆故园其无恙,瓜丝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经由数代人的陆续添置增补,寸氏宗祠汇聚了众多匾额楹联,不但贴切得体,从不同角度追本溯源,忆先祖、励后昆具有很强的启迪教化作用,而且撰、书均系一时的名人雅士,行、楷、隶、篆纷呈各异,是供人鉴赏的书法佳品,这诸多珍贵文物被无知与狂热毁于一旦,令人痛惜!

  寸氏宗祠自建成后除供族人春秋祀祭,缅怀祖宗外,多年来都是作为育人教书的场所,早在晚清,民国初年即被辟为校舍,先后曾作为和顺女子学堂,两张小学堂,解放后和顺中心小学、乡教办、乡幼儿园长期在内教学、办公,为和顺的教育事业作出过贡献。一度左祸猖獗,寸氏宗祠亦在劫难逃,不仅匾额、楹联、石标杆统统被毁弃,甚至连极富美感的大门顶饰也被拆除而代之于土俗不堪的水泥平顶。内部建筑亦有多处改换而致面目全非。物极必反,喜得改革开放春风化雨,边陲侨乡再换生机,和顺中心小学、幼儿园、中心学校先后搬迁入新校舍,寸氏宗祠仍交归寸氏族人管理,海内外寸氏子孙闻讯无不欢呼雀耀。近几年来经政府资助,族人共同努力下,被毁文物渐次恢复。2003年镇政府出资按原模样用火山石材料修复了大门顶饰,2006年寸氏族人捐资重修了家堂座并重设了寸庆公等始祖的神位,添置了多块匾额、楹联;还将寸开泰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为题,用四字句韵作的“家训韵语十六章”制牌书写悬挂于宗祠中堂;创设图文并茂的家族历史展室;重树双斗标杆;2009年由侨居缅甸的族人敬捐缅甸产的汉白玉石狮一对,使祠堂增色不少;院内栽花植树,面目一新,重换生机的寸氏宗祠,作为寸氏子孙后代共同的“根”,在团结海内外族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亦为和顺魅力名镇方兴末艾的旅游业增添了一个独特耀眼的亮点。

  寸氏宗祠大门,一派金碧辉煌。其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十分有新意。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街丈余,通冲外又有一更大月台,月台前有荷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

  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寸式玉、寸性安、寸辅清、寸禧谐、寸矅磐)等,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

  宗祠中还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说;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悬挂着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说。写好后裱为单条,张挂于宗祠之中。宗祠中还有二十四孝彩图。

  寸氏宗祠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还糅合了佛教的图腾、符号。其门前的两个石头立柱是明显的佛教的图腾。它的三个高大半圆形拱门,还有门顶上面的忍冬雕花,则是西洋风格,宗祠两边的粉墙黛瓦、翘角飞檐是地地道道的中式风格。

寸氏宗祠建筑特色

  的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是和顺八大宗祠历史最久远的一家,也是和顺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

  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它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名片。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寸氏宗祠,俗称寸家宗堂,座落于和顺虿头坡北麓,仳邻大石巷脚总大门东侧,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宇辉宏。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

  和顺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据碑刻记载:清嘉庆十年(1806年)时任族长的武生寸光远组织阖族神前起念,劝捐筹款,后投资缅甸经营棉花,获利后于嘉庆十三年(1809年)腊月初二竖正堂、大门,14年(1810年)夏修山墙、围墙及廊阶,24年(1820年)建厅房,道光2年(1823年)修厅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暧阁牌位,6年(1827年)修月台,1936年重修新大门,前后历时126年,经几代人的辛勤营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厢楼、照壁、前厅、花园、两个天井、尤其新大门在上下两个月台及分立两边的标杆,八字粉墙的映衬下十分壮观。

  作为门面,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新大门是由祖先父寸性怡30年代任族长期间主持完成的。作为侨商巨贾的祖父虽说是饱读诗书的儒生秀才,但并不墨守陈规,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在其任族长时,经谋划于1936年在缅甸请印度工程师设计图纸,再由缅甸顾请了一些印度工匠到和顺施建。(按相同样式同一伙匠人还修建了尹家巷脚闾门及张家坡张德仓家大门)所用材料如钢筋、水泥、沥青等全部由缅甸靠马帮驮运回来。经过多日精心施工雕琢,建成的新大门再配以匾额楹联,最终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风风雨雨的洗涤、磨砺,它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显得珍贵,成了华夏文化与南亚文化水乳交融的实物例证,因而亦顺理成章地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醒目名片。

  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考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牛”的。

  大门外设有上下两层月台,全都采用石栏护围、石板镶铺,尤其是紧靠乡前大道的下月台为一半圆形,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特别宽畅,在八家宗祠中首屈一指,堪称最“阔”。忆及儿时在和顺中心小学上学,每逢开校会,全体师生集于下月台,仅占其一翼,可见其大。

寸氏宗祠其他介绍

  •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

  景点介绍

  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仳邻大石巷脚总大门东侧,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宇辉宏。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

  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也是和顺八大宗祠历史最久远的一家,也是和顺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

  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它成了魅力和顺侨乡一张名片。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大门外上月台的左右两边分别立有一根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即古代的旗杆,相较其他宗祠的标杆,迥然有异,特别醒目的是别家的标杆只有一个方斗,而寸氏宗祠标杆上有两层方斗。这里很有考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由于在明清两朝,寸家不仅先后获取功名的有223个秀才文武生,4个举人,并于光绪乙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悬两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寸氏宗祠的双斗标杆就成了最“牛”的。

  大门外设有上下两层月台,全都采用石栏护围、石板镶铺,尤其是紧靠乡前大道的下月台为一半圆形,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特别宽畅,在八家宗祠中首屈一指,堪称最“阔”。忆及儿时在和顺中心小学上学,每逢开校会,全体师生集于下月台,仅占其一翼,可见其大。

  地址: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内

  类型:历史建筑祠堂

  游玩时间: 建议0.5-1小时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和顺古镇80元景区门票内。

  交通

  【外部交通】

  1、腾冲县城至和顺4公里,有面包车直达,票价3元/人

  2、县城乘坐6路公交车可直达古镇,票价1元

  3、乘坐出租车从腾冲县城到和顺古镇,车费15元左右

  【景区内交通】

  古镇内可步行到达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寸氏宗祠”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寸氏宗祠”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