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旅游景点

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属于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景点照片

和顺图书馆旅游景点介绍

云南省腾冲市境内乡村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和顺图书馆占地面积5577.34平方米,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设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较为丰富。1980年被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

  腾冲市和顺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18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该馆已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和顺古镇,走进这里的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历史沿革

  20世纪初,和顺旅日旅缅华侨和知识分子受孙中山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顺回国青年与乡中进步人士共同发起,于1905年成立了传播先进思想和革新活动的“咸新社”。1924年又相继成立了“和顺崇新会”和“和顺阅书报社”。为进一步开发民智,唤起民众,经在外华侨鼎力资助,1928年,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并采用美国“杜伟十进制分类法”对馆藏图书进行编目管理,将馆址也迁移至“咸新社”内(即现在的馆址),本乡举人张砺先生书写“和顺图书馆”匾额悬挂。

  1938年,在建馆十周年之际,建成一幢五开间中西合璧式主馆屋和中门一座,并举行了隆重的馆庆。编成《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一册,国内外名人学者胡适、王云五、熊庆来、龚自知、李根源、李曰垓、周钟岳等题诗、题词。其中有张天放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艾思奇亦从延安远道寄来信件及中共领袖像以示关怀。海外友人如万慧法师、杨采侯、朱伟明等寄来热情颂诗,都载入纪念刊内。

  1942年至1944年腾冲沦陷期间,和顺图书馆因乡人及时疏散图书,没有受到较大损失。在1944年7月攻城阶段,和顺图书馆成了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总司令霍揆彰在此指挥攻城战斗。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为本馆题赠匾额。

  1988年,举行建馆六十周年庆典,旅缅瓦城和顺联谊会赠送“文化泉源”大匾,国内名人学者钱伟长、顾廷龙、周谷城、楚图南、李希泌等题词祝贺。

  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3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历史文化

  主词条:和顺图书馆旧址

  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3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文化活动

  从2011年起,每年中央及地方财政补助免费开放资金20万元,用于公共图书馆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及读者服务工作。和顺图书馆通过定期举办培训、展览、讲座等活动,不断拓展服务方式及内容,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例如: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都大力推广宣传阅读活动;每个寒暑假定期开办青少年英语、书法、绘画、乐器等兴趣培训班;节假日举办各类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和顺图书馆其他介绍

  提起云南腾冲县的和顺乡,许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个成语:人杰地灵。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书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地位

  和顺是云南著名的侨乡,这里文化发达,,人杰地灵,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说出来你可能会很惊诧,这么一个小小的乡镇,居然会藏着这样一个收藏了上万册书籍、有70多年漫长历史的图书馆。

  虽然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腾冲那个小小的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它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前哨的“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放在侨乡的氛围里,放在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起点上,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和顺图书馆的价值不仅仅在此。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隧道,循着这家小小图书馆的轨迹探访时,它成长的历程,前进的脚步,其实就是一首高亢的颂诗,一幅壮美的图画,一册启迪人性的教材,一份难能可贵的经验。

  地理

  和顺图书馆位于侨乡和顺风景如画的双虹桥畔。占地1392平方米,建筑物由

  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为一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十分醒目。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至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悬胡适先生题书馆名。中门内为花园,园内花木扶疏,布局典雅。穿过花园即达馆舍主楼,主楼为二层五开间木结构楼房,正面两侧突出两个半六角亭,建筑立面玲珑别致,门窗造型西式设计,建筑结构新颖,气宇轩昂。主楼后为藏书楼。

  在和顺乡,你可以看到,那些白天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晚上会来到图书馆的灯下读书,看到年轻人在电子阅览室里上网。了解了它的发展历程,你就不会觉得那么不可思议了。

  历史

  和顺图书馆的沧桑历史

  先进知识分子组织的“咸新社”

  清末庚子之变后,新思潮遍及全国,同盟会员、日本留学生寸馥清等乡中先进知识分子,为使乡人从学识上思想上得到新的见闻,迎合时代的需要,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和顺发起组织了一个“咸新社”。

  社中购置到成批新知识书籍,供社内外人士阅读,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在这偏僻小乡,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和顺图书馆是一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

  “文化之津”

  缅侨青年组织的书报社——“青年会”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后,于1924年,创办了一个“书报社”,自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杂志供乡人阅读。

  从上海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的新闻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2006乘着火车游西藏马行夏日"放牧"京郊心静之旅"禅"之旅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募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腾冲,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当时文人杨策贤先生为书报社撰写了一对联:书自云边通契阔,

  报来海外起群黎。

  从对联中也反映了当时书籍报刊的来之不易。即便如此,较之从国内走旱路要减短一半以上的时间。书报社的成立,颇受到乡人的赞赏。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和顺图书馆”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和顺图书馆”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