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旅游景点

滇池

滇池景点照片

滇池旅游景点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湖泊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度假区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

  原来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盘龙江上建松华坝,1268年又开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减轻环湖涝灾。1955年以后在湖的上游各个河流上先后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库,沿湖修建几十座电力排灌站,解除洪涝灾害,并确保农田灌溉和城市工业、生活用水。湖内产鲤、鲫、金钱鱼等。

  名片图:滇池西北岸景观

滇池流域概况

  昆明四季如春,风光秀美。地处云贵高原,市中心海拔1895米,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靓丽明珠。“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属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无霜期240天以上。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无处不飞花、处处都是景,是享誉世界的“春城”、“花都”。

  昆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4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都市时尚文化和边疆异域文化。公元765年,南诏国修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昆明誉为“壮丽大城”。昆明是世界伟大航海家郑和、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重九起义”、“护国首义”、“西南联大”、“一二·一”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项。“滇剧”、“花灯”等地方戏曲广为人知,“昆明斑铜”工艺品独具特色,“滇菜”蜚声海外。

  进入21世纪,昆明是云南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6区1市7县,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昆明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园艺博览园、“高原明珠”滇池、“东方雕刻艺术宝库”筇竹寺五百罗汉、云南民族村、云南陆军讲武堂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昆明民族众多,风情浓郁。是一个多民族汇集的城市,有3个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196个民族杂居村,世居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88.98万,占常住人口的13.84%,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既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延续着各具特色的习俗、风味独特的饮食、风情浓郁的歌舞、绚丽多彩的服饰、风格各异的建筑。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踩花山”,回族的“开斋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等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民情。

  昆明坝子盛产稻米、小麦、蚕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昆明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处“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脊椎动物500余种,野生植物1200余种、花卉460余种,花卉、药材等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矿藏资源主要有磷、盐、铁、钛、煤、石英砂、粘土、硅石、铜等,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探明储量22.77亿吨,岩盐储量12.22亿吨,芒硝储量19.08亿吨,东川是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有滇池、阳宗海等高原淡水湖泊及众多大小河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4.9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132.3万千瓦,可开发量39.7万千瓦。地热资源分布较广,出露的温泉有50多处。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昆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前沿和重要门户,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中心,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作为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昆明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航运五大综合交通体系日益完善。5000多公里等级公路通达省内各地和邻省邻国,6条高速公路辐射全省,4条国道通向四川、贵州、广西和越南、老挝、缅甸。8条国内铁路交汇,4条国际铁路出境,构筑起昆明“八出省、四出境”的铁路大通道。设计旅客吞吐量6500万人次的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即将竣工投用。

  昆明地位特殊,产业集中。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2011年,昆明以全省5.3%的面积,集中了13.9%的人口,实现了28.68%的GDP,固定资产投资占37.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2.39%,外贸进出口总额占74.9%。农业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果等六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建成了中国花卉种苗繁育中心和亚洲最大的花卉市场。被列为“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国家级实验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工业以4个国家级、16个省级园区为主的产业园区体系为支撑,形成了以烟草、冶金、机电、医药、化工、电力为支柱,门类齐全、综合性较强的工业体系,名优卷烟、精密机床、光学仪器、磷化工产品、天然香料、云南白药等产品驰名中外。以商贸、旅游、文化、金融、信息、会展和现代物流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昆明政策优惠,充满活力。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建设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政策支持。通过持续推进软环境整建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420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始终保持全国同类城市最少水平,投资发展环境宽松优越。全市共有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30家保险公司,2家证券公司,42家证券公司营业部,各类驻昆商会140多个。有高等院校13所,在昆中央、省属重点科研院所12家。近年来,沃尔玛、百事可乐、波音、家乐福、卡特比勒、巴斯夫等世界500强和中铁、中铝、武钢、南车等中国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昆明。

滇池沿岸景观

  翠湖,原为滇池的一部份,旧名“菜海子”。它是元代疏浚海口之后,滇池水位大为降低,才逐渐与滇池分离开的,但还“藕断丝连”,仍有河道经洪化桥一线与滇池草海相通。明初向西拓城翠湖才被围入城中。镇守云南的沐英曾在这里屯军,上千匹军马常在湖旁的河中洗浴,所以此河得名“洗马河”。因湖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出,又称“九龙池”。明代中叶有人在湖中种荷,荷花盛开时,这里成了游览地。清康熙年间,总督范承勋与巡抚王继文在翠湖建来爽亭,又在岛上建“碧漪亭”(即今湖心亭),自此翠湖成为昆明一景。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初年分别在湖中筑了两条贯穿东西南北,成“十”字交叉的堤,之后翠湖逐渐成了著名游览区。民国初期翠湖被辟为公园,后来一度被占为军营、机关。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政府多次整修,翠湖已成为城内的主要公园之一。

  西山,滇池旁的西山(由太平山、罗汉山等组成)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出现了,书中说“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池水清澹”。西山的部分山峰唐代叫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这些山在城西,昆明人习惯统称为西山。西山与古滇池是古代地质运动所生的一对“双胞胎”,地壳变化出现断层,断层线以西受到抬升,以东相对下沉形成了东边是湖,西边是山的美景,西山龙门就建在断层崖上。最早在碧鸡山上建盖别墅的是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他极具旅游开发的眼力,别墅建成后,高智升常“驾舫涉海……登高望远,携朋载酒,陟华亭峰顶,玩赏龙泉,临波放歌”。之后有高氏子孙高贤、高政来到别墅,将此山命名为“华亭山”。元至治三年(1323年)玄峰禅师得高氏之助,在华亭山建成圆觉寺,后来香火渐旺。明朝初年,朝廷派人整修扩建殿堂,明天顺六年(1462年),英宗御赐该寺新名为“华亭寺”(《敕赐华亭寺碑记》)。明末至清代华亭寺两毁两建,清代又改名为“大圆觉寺”。民国初年虚云法师得云南督军唐继尧之助,扩建此寺,奠定了今之华亭寺格局,并改寺名为“靖国栖云寺禅”。寺名几经更改,民间则始终称之为华亭寺。明代谪滇的状元杨升庵曾久居太华山麓之碧峣精舍,并为寺中写下“一水抱城西……”的楹联,至今仍悬挂于寺内。明末徐霞客在游记中写了《太华山记》,清代御史著名书画家钱南园也留下了对子。西山还有始建于元代的太华寺和雕凿于清乾隆年间的龙门。明清之后畅游滇池登临西山,已不仅是官员和墨客的风雅,逐渐成了寻常百姓的时尚。今天观山望海有了更佳选择,可从龙门上小石林乘缆车直下海埂,从缆车上俯视滇池,千重波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海埂,东起盘龙江入湖口,西与西山相对,长约3.5公里,横亘于滇池。它是由盘龙江、东白沙河等河流携带来的大量泥沙与西南风形成的湖流共同作用堆积而形成的:河流与湖流仿佛作对抗“游戏”,一个带着泥沙往西南跑,一个由风推着往东北行,从而堆成这道堤。沉积而形成,至清朝中叶,因水位继续降低,“海埂”,才逐渐露出水面。堤中有一条缺口成为航道。海埂成了划分深海区与浅海区的天然界线,埂以北,称为“草海”,水面不足全湖面积的3%,最大水深约5米;以南为滇池主体,称为“外海”。西端渡口原建有一庙,称新庙。民国期间,公生大药房曾泽生曾在海埂建中西合璧海滨别墅。之后海埂渐成风景区。1970年“围海造田”后,海埂的东北面已成大片田地,海埂已名存实亡,不再是海中之“埂”。1980年后部分田地退田还湖,另一部分地被建为云南民族村和大型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大观楼公园,距昆明6公里,面临滇池,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故又称“近华浦”,是滇中闻名的旅游胜地。大观楼公园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明代,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在滇池练习水师,特在此地建造苑圃,因与滇池对岸太华山相近,故名“近华浦”。稍后,湖北僧人乾印来此结茅读经,修建了一座观音寺,距今也已有300余年。入园傍荷池直走,迎面有亭,门悬“曾经沧海滩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说的是古代登大观楼须经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黄瓦,中嵌大理石,书刻“近华浦”三字。穿过亭门,绿树簇拥中闪出一座方形三层楼,这便是著名的大观楼。康熙29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督建该楼,并在其旁建了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馆、观稼堂等建筑。因登楼而视野大开,景致壮观,故名“大观楼”。

  观音山,在滇池西岸中部,有一座孤峰伸入湖中,形似巨龟,龟口大张,似欲尽吞滇池之水,此山名观音山。此地“风波汹涌,行舟困难”,常有船只出事。明成化十年(1474年)黔国公命建观音殿以镇海,故得名。滇池是一个造福于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的湖泊,可是在这里有些撒野,人们无奈其何,只得借助神灵的力量加以镇摄。聪明的古人还想到也许海的问题与“龟头”(山)有关,于是又在寺前“龟头”上建了一座镇山之塔,既镇海又镇山。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之日,朝圣香客络绎不绝,以求菩萨显灵庇护众生,至今数百年经久不衰(除“文革”时期外)。明嘉靖年间,悟真、明全二僧又募建后殿。之后曾作多次修葺扩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又重修。

  白鱼口,在观音山东南4公里的滇池边,为一山谷,因每逢汛期小白鱼群集,到此产卵而得名。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及,此地有温泉,乘舟人过往都要登岸沐浴。谷中有石砌楼房“磊园”,似欧洲古堡,为民国初年昆明市长庾恩锡所建的中西合壁别墅。1953年白鱼口辟为云南省工人疗养院。

  龙门胜景,过三清阁,登上一道石门,门边刻有“别有洞天”4个大字。穿过“别有洞天”便是雕凿于西山罗汉崖悬岩绝壁上的石雕工程——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堪称滇中第一胜境,而西山胜境,首推龙门。从“别有洞天”的石隧道踏石阶转折而上,首先是两壁刻有“云海”、“石林”4个大字的第一石室。扶壁俯首曲折而上,穿出隧道,即到雕有观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由慈云洞再攀上绝壁石阶,便到了“达天阁”龙门胜景。整个工程包括石坊、达天阁、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独台、供品等,全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使人叹为观止。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修炼苦行,为免除旧时攀铁索桥之危,行功积德,决定开凿石道,另辟洞天,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用14年光阴菇苦含辛,一锤一凿打开了从三清阁至慈云洞通道,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后来道士杨汝兰、杨际泰继续加工,前后历时72年,完成了慈云洞、云华洞、龙门达天阁全部石刻工程。龙门最高处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从龙门整体石刻创作来看,工匠们的技艺十分高超,无论是石室的结构布局,雕刻的精湛,构思的奇妙,无不体现出险奇、雄峻。

  聂耳墓,在太华寺三清阁之间,有一块背山向海,地势宽敞,苍松翠柏环绕,景色清幽的坡地,这里便是聂耳之墓。聂耳是中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那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随时都鼓舞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聂耳墓圆形,状如云南月琴,墓前7个花坛代表音乐的7个音阶,24级台阶象征他24年的青春年华。墓碑上镌有郭沫若同志所撰墓志铭。1980年墓地屏风墙间昆明市和日本藤泽市(聂耳溺水之地)人民亲手种植了云南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聂耳墓现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公园。距昆明市中心70千米,滇池南端的昆阳镇便是郑和的故里,为纪念郑和,当地人民在昆阳镇的月山上建立了郑和公园。郑和公园有东门和南门。南门门坊上,镶嵌着“郑和公园”4个大字,门的两侧是“郑和下西洋”的浮雕,图案是浩浩荡荡的船队,向西乘风破浪,不避艰险,漂洋过海。东馆内陈列着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天妃应灵之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七下西洋的图片展览及文字资料。“郑和纪念馆”原为“玉皇阁”,修建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由贡生李登俊创建,后在清代又几经修葺,近几年又仿原样重修。两层飞檐的玉皇阁居高临下,两边为厢房,院内凿莲池,架有石桥,花坛,环境优雅静谧。登玉皇阁俯视,昆阳镇尽收眼底,房舍鳞次栉比,炊烟萦绕;万顷良田,交错纵横。

  盘龙寺,位于滇池东岸的盘龙山上,山势雄伟,树木茂密,庙宇古雅。香火之盛,僧众之繁,朝山之众,非一般的寺庙能和它相比。该寺由莲峰和尚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建造。传说寺址原是山间的龙湫,莲峰和尚来此建寺时,念咒让蛟龙搬家,使潦水干涸后才施工兴建的。当时这里居住的白族人民信奉佛教,莲峰是大理白族贵族段氏后代,群众都十分拥戴他,寺庙建成后请他作该寺住持。后来莲峰和尚以“肉身坐化”在寺里,人们便尊他为该寺的“开门祖师”,名叫“盘龙祖师”。寺内殿宇甚多,大小约有20多院,散于东西南北,四面杂置,大都不相联属,参差互见。主要建筑是盘龙祖师殿,安放着“盘龙祖师”坐化的遗体。在这些殿宇当中,有一处叫“茶花殿”,仅是一座小院,内有山茶花两棵,相传为莲峰和尚手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寺里有块《大盘龙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的元碑,碑文叙述的是白族和尚段崇照(即莲峰和尚)从事宗教活动的事迹。碑的背面刻有《盘龙庵诸人舍施常住记》,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元代昆明地区的经济文化。这块元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云南地方经济的重要实物史料。

滇池位置境域

  滇池,位于昆明坝子中央,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全部在云南省省会昆明市境内,北大半部属于昆明市辖区。其中,西北部属西山区,面积约占三分之一,沿岸有前卫街道、福海街道、碧鸡镇、海口镇等地;东北上部分属官渡区,面积约占六分之一,沿岸有六甲街道、官渡街道、矣六街道等地;东北下半部呈贡区,沿岸有斗南街道、龙城街道、大渔乡、马金铺乡等街道或乡镇。南部约三之分一属晋宁县,沿岸有新街乡、晋城镇、上蒜乡、晋宁县城昆阳镇、二街乡等。

  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流域面积(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长40公里(含草海)(一说长约32公里);东西平均宽7公里,最宽处12.5公里。湖面海拔1886米,湖岸线长约150公里。

  湖体北部有横亘东西的海埂,是长3.5公里、宽300米的障壁沙坝,东端与盘龙江三角洲相连,西端伸入滇池,将湖体分为内外两部分,有“一线平分秋色”之美称。海埂以南称外海,是滇池的主体部分,面积289.065平方公里占滇池总面积的97.2%;海埂以北称内海,又名草海,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滇池平均深度约5米,最深处为8米左右,北部草海较浅,只有1米多深。

滇池其他介绍

  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由内湖(草海)和外湖(外海)两部分组成,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云南第一大湖,湖面辽阔,景色优美,被誉为"高原明珠"。

  滇池烟波浩淼,风姿秀逸,有南盘江、宝象河等20多条河流注入滇池,出水口在海口,流入螳螂川、普渡河后又汇入金沙江。滇池东西有金马、碧鸡二山夹峙,南北有长虫、白鹤两山遥遥相望。滇池四周的山脉均属昆仑山系,云岭山脉的东支逶迤南下,总称乌蒙山,有大小数十个山峰。放眼滇池,云水相连,渔帆点点。

  滇池是滇池风景名胜的中心,滇池四周风光名胜较多,有大观楼、西山、海埂、观音山、白鱼口、石城、郑和公园、石寨山滇王家族墓地、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乘船出游,景色迷人,如入图画之中,月圆风情、夜阑人静时更是令人陶醉。

  昆明、西山、白鱼口和海口之间有固定客轮往返。到滇池可乘4路或54路公共汽车,从城内乘出租车大约15元左右。

  大观楼

  大观公园是昆明重要的风景区之一,位于城西南2公里的滇池岸边,与西山森林公园隔水相望。大观公园根据其地势,约可分成三片--近华浦、大观楼片;楼外楼、鲁园片;庾园、花圃及柏园片。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景色极为优美。

  大观公园有大观楼长联闻名于世。大观楼最初建成于1828年,方形,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面积224平方米,登楼四顾,景致十分辽阔壮观,便取名为"大观楼"。楼成,名人雅士争相登临,吟诗作赋。清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撰出180字的长联,轰动四方。长联由清未著名学者、书法家,剑川人赵藩手书,字迹隽秀,笔力遒劲,为书法珍品。长联才情横溢,气魄宏大,状物写情,令人叫绝,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海内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生前对此长联极为赞赏,能吟哦背诵,曾高度评价它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每逢佳节,大观公园常举行游园联欢,载歌载舞,人山人海。有时还举办传统灯会,每晚游客不下数万。中秋之夜,在大观楼俯视楼前水面,便可得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之趣,本地人称"长联印月",是赏月游湖的好去处。离大观公园不远有庾家花园和鲁家花园,都是从前豪绅的私家花园,建筑华丽典雅,风光秀丽迷人,可乘船前往。

  白鱼口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西岸,距市区约37公里。此处水抱山环,湖岸起伏曲折,有座小山像条白鱼张嘴伸向滇池。小丘旁建有一片楼台,参差错落,隐藏在绿树丛中,是昆明著名的疗养胜地。疗养地可分东西二区,东区靠山面海,建有一座"垒楼",全用石块筑成,古朴庄重。西侧挖鱼池,设假山,东侧植樱花,培绿草。西区为疗养院主体,大楼耸立在绿树丛中,山光水色前后掩映,松涛竹影,左右摇曳。白鱼口为昆明理想的疗养胜地。

  观音山

  观音山位于昆明市南15公里的滇池两岸,海拔2040米。山临浩池,孤峰突兀,有"小南海"、"小普陀"之称。山巅建寺,原为圭主庙,供奉大黑神。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黔国公沐琮命建观音殿,遂得名观音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僧人司真募建后殿,次年增建伽蓝殿,此时游人日增,成为佛教胜地。观音山现存建筑有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建"小南海"牌坊一座,清代所建7级砖塔及观音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观音山1986年公布为昆明市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海埂

  位于昆明市区南约10公里,是一条由东向西横插入滇池中的长堤,东面从金家河起,徐徐向西延伸,止于距西山脚一里许的滇池中。隔水与西山、大观楼等名胜遥相呼应,成为浑然一体的游览区。

  海埂长约四公里半,宽处从四五十米至二三百米不等,象一条漂浮的玉带将滇池一分为二:南为滇池主体,三面云山,一湖秀水,碧波浩荡,白帆点点,出没天际;北为直达昆明城边的"草海",水平如镜,洲屿隐现,傍岸曲折,港汊纵横,苹天苇地。堤上大树参云,垂柳拂波。眺望湖光山色,别有佳趣。海埂南面,斜坡缓舒,形成细软白沙铺底的海滩,水绿沙白,是昆明最佳的天然游泳场。每当盛夏,这里游人如织,柳树丛中,沙滩上,挤满了来消夏的游人。

  海埂附近建有以足球为主的体育训练基地和云南民族村。

  海口川字闸

  亦名白鹤桥,位于昆明西南海口镇中滩街滇池上。闸始建于元至元十年(1273年),为劝农使张立道创建,后经历代修葺。滇池水经此闸导入螳螂川,经普渡河流入金沙江。由于水出三路,形如川字而得名。闸也有三座,南、中、北闸皆为石砌。南闸最为雄伟,全长50米,十孔,每拱高3米,宽4米,拱圈以纵联砌法,闸面宽3米,高5.6米,两旁设拦马石。中闸全长37米,七孔。北闸长22米,三孔。川字闸为滇池蓄水、泄水的古水利工程,1986年公布为昆明市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1318号

  类型:湖泊

  游玩时间:建议1-2小时

  开放时间:8:00-17:00周一至周五

  8:00-20:00周六、周日

  门票信息:免费,海埂公园10元(早8点到晚8点)

  交通

  在昆明市区可乘坐24、44、73路公交车在海埂公园下车,另外云南民族村有缆车往返于海埂公园与西山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滇池”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滇池”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