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孔庙碑林旅游景点介绍
杭州孔庙碑林是唐至民国的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西湖东南侧的吴山脚下,占地约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杭州孔庙碑林以大成殿为中心,正前分筑戟门、泮池和棂星门,左右两边即碑亭与碑廊。碑林荟萃了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内容包括了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水利图刻和儒学、宗教、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杭州孔庙碑林历史沿革
有关杭州孔庙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当时称“至圣文宣王庙”。北宋范仲淹《代胡侍郎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中称:“前知州李谘在任日,重修宣圣庙,建置学舍数十厦,面势显敞,允为儒官,足容弦诵之流,回处云山之胜。”而乾隆《杭州府志》卷十《学校》亦载:“《文献通考》,杭州学始元丰元年(1078年),而范文正表乃言‘李谘修宣圣庙,建置学舍’,据谘知杭州在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则自藩镇初诏时杭学已建矣。”至于杭州孔庙的最初地点,据南宋《乾道临安志》载,“至圣文宣王庙,旧在府治之南”,而《淳佑临安志》载,“府治,旧在凤凰山之右,自唐为治所”。可见,杭州孔庙至迟建设于北宋仁宗年间(1023-1063),在凤凰山麓一带。
临安府学在南宋经历过数次扩建,特别是两次较大规模的建设尤为重要。一次在嘉定九年(1216年),府学教授袁肃、黄灏因府学地势低洼,道路狭小,因此报请朝廷,朝廷准奏,竖戟门、棂星门、柱廊庑,建厅堂,立祠架阁。另一次在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御书“大成之殿”、“养源堂”二匾及御制《道统十三赞》刻石赐于临安府学,府学借皇恩重修扩建。扩建后的临安府学规模宏伟,“阐基崇宁,万目俱瞻”。
元代将学宫称为庙学,杭州路庙学经历多次劫难,几经重建,终形成“庙居中,其西为学,东为教官之署”的规模,时有“雄伟壮丽,甲东南为杰观”之称。明代,庙学改称府学。地方官吏十分重视府学的重建、扩建,杭州府学规制也愈加恢弘。据《万历杭州府志》载:洪武八年(1375年),诏郡县立学,知府王德宣奉诏重修庙学。永乐十七年(1419年),杭州孔庙遭火灾,仅留戟门,宣德三年(1428年)才由巡抚熊概集资重建。此次重建历时三年,“先后捐资,次第而新之。始礼殿、次廊庑、次明伦堂、次崇文阁、又次而穿堂,及门宇垣墉之属,无不毕举”。景泰四年(1453年)至七年(1456年),使察使陈璇鼎新庙学,孔庙“中为礼殿,翼以两庑,而门其前者三,所以供祭而至斋者,各有其处”。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弘治十年(1498年)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正殿十二年(1517年),监察御史宋廷佐缴知府留志淑迁仁和县学所藏《南宋太学石经》、《表忠观碑》、《道统十三赞》及其李公麟所绘图像刻石于杭州府学,杭州府学地位更显突出。
清代从康熙帝起,历代帝王都为杭州孔庙颁赐过匾额,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帝特别下诏易杭州孔庙大成殿为黄瓦。浙江各府文人学士也以亲临杭州府学为幸事。官吏频繁修葺府学,大规模修建就有15次。
上世纪70年代末,省、市政府决定对大成殿经行全面整修,同时利用孔庙内原收藏的大批古碑和历年来各地发现和收集佚散碑石,把杭州孔庙改建成杭州碑林。1983年杭州碑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1986年大成殿维修工程竣工,又陆续建造了天文星象馆、碑廊、碑亭等配套建筑,至1989年,杭州碑林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并对外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杭州市委市政府越来越关注孔庙的复建。2001年,杭州孔庙复建立项,2007年工程开工,2008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复建后的杭州孔庙占地面积1.32公顷,总建筑面积达5581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和建筑风格依据传统格局、文化传承、文物内涵以及江南园林特色,由东、西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同时有机地与整个西湖自然风景融为一体,成为西湖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海内外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之地。
杭州孔庙碑林其他介绍
杭州孔庙有碑、帖、墓志等500多件,荟萃了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数量最多的是“南宋太学石经”,现残存86块。馆藏的南宋太学石经以及五代吴越王室墓葬出土的星象图更是难得一见的文物。
这块地方原为南宋临安府学所在地,始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此后府学除焚毁重建或规模增扩外,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度后,一直是杭州的官办学府。
2019年10月7日,杭州孔庙碑林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杭州孔庙碑林”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