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臣塔旅游景点介绍
功臣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镇的功臣山顶,因山得名。具体位置在临安汽车站附近一公里处。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1982年维修。
功臣塔历史由来
五代吴越国王钱氏崇信佛教,大兴寺塔。
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云:“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建于钱镠故里临安功臣山上的功臣塔,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吴越古塔。功臣山原名大官山,为钱镠儿时常玩之地。钱镠发迹后,唐昭宗封官晋爵,赏赐甚厚,并下诏改大官山为功臣山。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915年),钱镠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功臣塔也应建于此时。塔为砖砌筒形结构,平面方形。分五层,通高25.12米,立面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无塔心柱,轮廓缓和,形制上有唐塔遗风。砖砌塔身每层的柱子也都用砖砌筑而成,依附在壁体凸出一半的方形柱子叫倚柱,平柱则为梭形,四边门洞边的柱子叫做槏柱。
功臣塔布局结构
功臣塔位于临安镇东南方一公里的功臣山顶,功臣山海拔157.7米。
东有钱祖墓,北有石镜山,南坡下有钱故居遗址。塔因山而得名,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1982年重修。
功臣塔为砖砌仿木构楼阁式,方形平面,通高25.3米,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基座直接砌在岩石上,边长5.36米,高0.44米。中心原有地宫,凿石而成,长70厘米,宽50厘米,深108厘米,早年被盗。塔身五层,高22.06米。每层每面正中辟门洞,隐出转角倚柱、柱、地?、腰串、阑额及重。各层叠涩出檐,二、三层设平座。塔壁厚126厘米(底层),一至四层门道两侧相对设龛、顶部饰斗八藻井。塔顶四坡,上有铁铸塔刹,高2.62米。刹下圆木刹竿,长5.6米,由上下两层交叉梁承托,梁端插入内壁转角。塔内现状为上下直通,1982年维修时曾于塔身内外发现卯孔,内存被焚烧过的木构残件,说明塔内外原有木构做法。
功臣塔其他介绍
位于临安县锦城镇南面功臣山上,五代吴越国王钱鏐建。功臣山南麓钱坞垄为钱鏐出生之地,此山原名大官山,唐昭宗以钱鏐有大功,下诏改名为功臣山。梁贞明元年(915年),钱鏐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同时建功臣塔。
功臣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筒形楼阁式,平面方形,轮廓比较缓和,继承唐塔遗制。通高2530厘米,分为五层。第一层高500厘米。塔身的每层每面都隐出倚柱、平柱和木+兼柱。平柱梭形。木+兼柱间辟有长方形门洞。通道之深度即塔壁之度。通道顶部用叠涩手法砌成穹窿顶,其中一、二两层为八角形,三、四、五层为方形。塔檐和平座都采用乎砖叠涩,出檐很浅。腰檐铺作和平座铺作的扶壁拱均为砖制;出跳构件应该是木刻,均毁,但留有残洞遗迹。各层平柱上均有柱头铺作,底层并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扶壁拱为重拱造,从残洞遗迹判断应是五铺作。现存塔檐很浅,而檐下却用五铺作,出跳之远,大大超过现存的叠涩檐,且现存扶壁拱与叠涩檐之间存在一定高度的距离,由此判断原来的形制,很可能在外跳会拱上架设撩檐枋,在叠涩砖的上部排列椽子,其上铺瓦。平座铺作每边三朵,从残洞遗迹判断,应是四铺作单拱造,令拱上置撩檐枋,相当三材两栔,其高度正好与平座叠涩砖的上部齐平,其上铺板,或加面砖。如果塔檐和平座的原来形制确如上述判断的话,功臣塔是现存由叠涩砖出檐的砖塔,过渡到砖木混合结构并使用木构塔檐和平座的最早实例。塔顶有覆钵和宝瓶,安装在刹杵木上。刹杵木用大梁支托,并用斜撑固定。
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功臣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9月,省、县拨款重修,1984年5月竣工。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功臣塔”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