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旅游景点

大窑龙泉窑遗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窑龙泉窑遗址景点照片

大窑龙泉窑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兴盛于南宋至元初。早期生产盘、碗、壶、炉、瓶等,普遍以刻花为主,蔑纹趋减少,釉较薄,晶莹透明,并逐步形成自已的风格。晚期的青瓷代表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顶峰。白胎瓷占绝大多数,为龙泉窑系的特点。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龙泉窑逐渐衰落。清代中叶以后停烧,历时七、八百年。属南方青瓷系统,是宋元时期著名窑场之一。大窑龙泉窑遗址是中国宋代至明代龙泉窑的代表性窑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浙江省龙泉市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西起高际头村,北迄坳头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发现窑址53处。

大窑龙泉窑遗址发掘历史

  第一次发掘

  1928~1940年间,当代著名古陶瓷研究家陈万里先生曾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去龙泉、丽水等地调查考察龙泉窑址,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书籍。

  第二次发掘

  1958和1981年两次文物普查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1959~1960年对大窑龙泉窑窑址进行了发掘。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次发掘

  经专家论证,确认这个窑址是明代宫廷用瓷的产地。这次龙泉窑“大发现”,颠覆了此前“龙泉窑至明代已衰落”的说法,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在学术上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龙泉大窑枫洞岩遗址进行了主动性的考古发掘。从2006年9月14号开始,此次发掘已开展了4个多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07年1月19-20日,在龙泉市召开了龙泉窑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对枫洞岩窑址发掘清理的遗迹和出土遗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论证。

  此次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清理出了一些重要的遗迹:计有窑炉遗迹8座(包括龙窑和馒头窑),房屋遗迹6座,储料池3座,辘轳坑2个,水沟13条,古代道路10条,古代石墙、匣钵墙21条。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瓷片、窑具和工具等,总数计有五十余吨,其中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有近万件。

  野外考古发掘将于2007年2月中旬结束。大窑龙泉窑遗址岙底片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结束后,2007年3月份开始对发掘出土的遗物标本进行整理,此项工作将持续一年时间。计划2008年出版该窑址的考古发掘报告,之后浙江省考古所将出土文物标本按法定程序大部分移交给龙泉市博物馆收藏展览。

大窑龙泉窑遗址地理环境

大窑龙泉窑遗址位置境域

  大窑龙泉窑遗址在浙江省龙泉县西南小梅镇东北10里的大窑村一带,地理坐标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

  大窑青瓷古窑址

大窑龙泉窑遗址地形地貌

  龙泉县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瓯江的上游,瓷土矿藏十分丰富,河流的两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烧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窑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选址,制瓷原料可依赖廉价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从瓯江顺流而下运到温州,瓷器的输出十分方便,这些都是对瓷业生产十分有利出土瓷器的条件和环境。

大窑龙泉窑遗址气候

  龙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山岭起伏,气候垂直变化较大,海拔800米以下区域属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回暖早,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晴热干旱,秋季降温迟,冬季霜期短,全年作物生长期长。年平均温度17.6℃,7月平均气温27.9℃,1月平均气温6.5℃,极端最高气温达40.7℃,极端最低气温-8.5℃,全年日平均气温≥35℃的日数为29.4天。全年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为5572.6℃,年日照时数为1849.8小时,年降水量为1699.4毫米,年相对湿度为79%,无霜期为263天。

大窑龙泉窑遗址其他介绍

  大窑龙泉窑遗址分布在今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

  龙泉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址,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瓷器质量最好的窑址多集中在龙泉县的大窑村一带,这里是龙泉窑的中心,故而统称为“龙泉窑”。

  龙泉县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瓯江的上游,瓷土矿藏十分丰富,河流的两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烧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窑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选址,制瓷原料可依赖廉价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从瓯江顺流而下运到温州,瓷器的输出十分方便,这些都是对瓷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辅以蓖点纹、蓖划纹及波浪纹、云纹等,釉层比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到了南宋中期,出现了炉、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以刻花为主,碗内刻云纹的较多,釉层晶亮透明,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龙泉青瓷的最为有名的产品,约始创于南宋晚期。釉层丰厚滋润,色泽晶莹,特别是梅子青,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说明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

  龙泉窑发展至元代,开始较多的烧制大件品物,这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特别是景德镇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技工纷纷迁走,另行建窑,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国家文物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大窑龙泉窑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小梅镇——小梅镇是中国古青瓷之乡,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商贸重镇 。小梅镇位于龙泉市南部,东邻屏南镇和庆元县竹口镇,北接查田、八都两镇,西连上垟镇,南与庆元县黄田镇交界,是五都之中心镇,是通往庆元、松溪、政和、建瓯、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距市区40公里,面积97.22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1.3万人,山林面积141035亩,耕地面积12972亩。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6亿元 ,已初步…小梅镇详细介绍

我要对“大窑龙泉窑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