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旅游景点

名山后遗址

名山后遗址属于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名山后遗址景点照片

名山后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奉化境内的遗址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南浦乡名山后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7米,分属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早年代距今约5500年。1989年和1991年两次发掘面积约860平方米,出土了建筑、土筑高台和墓葬等遗迹及数百件玉、石、陶质遗物。名山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地层叠压关系最清楚的一个遗址。

名山后遗址遗址简介

  名山后遗址位于浙江省奉化市江口镇名山后村,20世纪80年代砖瓦厂取土已将遗址的中心区域破坏,出土不少造型一致大小不一的石钺。堆积厚2.7米左右,野外分12个堆积层,以良渚文化人工营建的土台为界,其上为良渚文化堆积,其下8~12文化层及相关遗迹属河姆渡文化遗存。

名山后遗址工程简介

  河姆渡文化遗存分三期。

  一期12层、11层及11层下的h23、h26等灰坑。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占绝大多数。敞口圜底釜、多角沿釜、半圆锥足釜形鼎、外红里黑泥质红陶大喇叭圈足豆、牛鼻耳罐侧把平底盉、圈足盆及猪嘴形支座是常见。

  二期10层及9层下h4等遗迹。陶器种类、形制与一期有明显的传承发展关系。鼎的数量有所增加。

  三期9层、8层。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夹炭红衣陶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量黑皮陶。敞口圜底釜仍然是主要的炊器,釜形鼎的数量更多。鼎足以舌形、凿形为特征,个别鱼鳍形鼎足,泥质灰陶镂孔圈足盘数量多,是该期最具时代特征的陶器。

  该遗址发掘的最大收获:一是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方形覆斗状土台,二是获得了河姆渡文化与河姆渡后续文化(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上下迭压的地层关系,并获得了河姆渡文化三、四期联系更为紧密、年代更精确的地层资料。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彼此的消长变化过程很清晰。三是获得了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时的墓葬资料。随葬品为釜、圈足罐、圈足盘,个别陶鼎三足均残应是作为陶釜随葬的。

名山后遗址其他介绍

  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市江口街道名山后村村南名山北麓斜坡上,2003年被公布为奉化市文物保护点。2007年公布为奉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分布范围为东自名山后村加工厂往南沿水渠至小和山北坡,南自小和山沿山坡至方井头(包括小和山岙),西自方井头沿秧田垅至笆下四庙,北自笆下四庙沿六角山北麓至名山村新区的北侧(以水池为界)。该遗址曾先后经过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20平方米,出土文物约300余件,陶片1万余片年。确定年代上下限距今6000年至3500年左右。文化堆积丰厚,内涵十分丰富。堆积主体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堆积。该遗址河姆渡文化晚期遗存较河姆渡遗址更为丰富,良渚文化遗存内涵丰富,还有人工夯筑的方形覆斗状土台和墓葬等。良渚文化人工营建土台在宁绍平原发现还是首例,是目前宁绍平原良渚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遗址,因而被命名为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在名山北坡还采集到具有细石器文化特征的燧石质石镞,为我们追溯更为久远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它是迄今发现奉化先民最早居住地。名山后遗址对研究宁绍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具有标尺作用,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一次在野外揭示了良渚文化堆积直接叠压在河姆渡文化堆积之上,为研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在宁绍平原消长关系、机制及原因问题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考古资料。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名山后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江口街道——江口街道位于奉化市北部。东南邻西坞街道,南界奉化市区,西与萧王庙街道相连,东、北与鄞州区接界。面积63.65(一说59.7)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2006年)。辖江口、方桥2个居民区,江口、盛家、何家、庄家、新桥下、后江、前江、竺家、、柱石、周村、王淑浦、前胡、郑家土耷下横、郑家土耷中横、郑家土耷上横、郭范、南渡、庄家畈、后横、姜土耷、沈家堍、前横、上下张、朱应、陈傅、三进桥、浦口王、坝桥、张俞、山头朱、方桥…江口街道详细介绍

我要对“名山后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