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忠墓旅游景点介绍
三忠墓为清顺治年间,明代鲁王时兵科给事董志宁(今鄞州人),明督师兵部右侍郎冯京第(今宁波江北区人)和王翊(今慈溪人)三人,因反清复明事败殉难,南明按察副使陆宇鼎派人取回董的遗骸、冯的手臂和王的头颅,合葬於宁波江北北郊乡马公桥边,谓之三忠墓。
三忠墓人物介绍
董志宁(?—1651年),字幼安,浙江省鄞县(宁波)人,明末清初浙东义军领袖。明朝贡生,入太学,以名节自励。明末清兵南下,与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火鼎)、毛聚奎称“六狂生”。鲁王时,授志宁为大理事评事。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董志宁困守定海,力量耗尽,自刎而死,被清军枭首示众,其妻与二女先后殉难。
王翊(1616~1651)字完勋(一作定勋),号笃庵,慈溪县(慈城)人,迁居余姚。1646年(清顺治三年),南明军据钱塘江抗击清兵,御史兼余姚知县王正中荐他为职方主事,参加江防。江防失守,与黄宗羲等率部入四明山,结寨于大岚,至海滨招兵,图坚持抗清。次年十二月,清兵逼大岚,引军退避。1648年正月回师大岚山,三月破上虞城。时浙东抗清义军山寨达百余部,兵源复杂,时有扰民,唯李长祥、张煌言及王翊三部不扰民,而翊部最众。清军首袭翊部,山寨破。后会合冯京第合守杜岙,未几清军再攻,突围400余人,遂向天台会合俞国望,途中招集万人。寻率部回师杜岙,破清军团练,次年春再占上虞。六月至健跳(今三门县东南)朝鲁王,授河南道御史、副都御史。1650年(顺治七年)三月,授兵部右侍郎。八月攻克新昌。未几清军由奉化、余姚道入,会攻大兰山,军帐弥漫30里。不敌,退至舟山。次年至天台招兵,七月二十四日于北溪被俘,八月十四日被害。行刑时,三箭穿胸而过却未仆倒。后被割去双耳,砍去首级,首级悬宁波西城门示众。陆宇鼎等以计得之秘藏12年,后与冯京第、董志宁同葬于宁波城北马公桥畔。
冯京第,明末清初学者、抗清志士。字跻仲,号簟溪,慈溪县(慈城)人。年轻时与慈城人组织“文昌社“,会文品诗,学者称“簟溪先生”。
明末复社名士,崇祯十一年列名《留都防乱公揭》一百四十位士子之一。明末清军南下,南京、杭州等地失陷,参加浙东抗清义军,隆武帝时任监军御史。后赴日本求援,日方不许他上岸,京第每天身著朝服,跪在船头哭拜。但日人始终未发一卒。后与王翊结寨于四明山,任兵部侍郎。永历八年(1654年)9月,清军袭击舟山,冯正患重病,匿居于大岚的颧顶山,为部将出卖被俘,慷慨就义。有部下为他保留一只手臂,后人将王翊之首与董志宁之尸和冯京第之臂,合葬于宁波江北北郊乡马公桥边。
三忠墓简介
三忠墓为清顺治年间,明代鲁王时兵科给事董志宁(今鄞州人),明督师兵部右侍郎冯京第(今宁波江北区人)和王翊(今慈溪人)三人,因反清复明事败殉难,南明按察副使陆宇鼎派人取回董的遗骸、冯的手臂和王的头颅,合葬於宁波江北北郊乡马公桥边,谓之三忠墓。
三忠墓其他介绍
三忠墓系明末抗清殉难的明代鲁王时兵科给事中董志宁墓和明督师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王翊合葬墓的总称,墓原在江北市郊马公桥,因城市扩展,三忠墓于1995年12月迁至今址,与“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为邻。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董志宁与钱肃乐、王翌等举兵抗清,事败殉难,冯京第、王翌也先后遭难。南明按察副使陆宇鼎派人取回董尸、王头、冯臂立墓纪念,总称三忠墓。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三忠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