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旅游景点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景点照片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旅游景点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南明街道人民西路117号新昌大佛寺文化旅游区内,始建于南朝时期。

  石弥勒像镌造于南朝齐永明年间(486年-516年),经僧护、僧淑、僧祐三代僧人历时30年雕凿而成,世称“三生圣迹”,为现存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石窟大佛。千佛岩造像为东晋僧人于法兰、于法开师徒所创建,初名元化寺。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开窟造小佛千余尊,改称“千佛院”。千佛石窟,两窟毗连,大窟宽17.95米,深10.30米,高7米,共有佛像1040尊;小窟宽6.55米,深4.25米,高6米,共有佛像35尊。

  2013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历史沿革

  石弥勒像

  南朝南齐永明四年(486年),大佛寺石弥勒像始凿。

  南朝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年)至十五年(516年)凿成,前后用时30余年。

  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民国,各代多有修葺。

  千佛岩造像

  南朝南齐永明三年(485年),千佛岩造像开始雕凿,由盂兰法师始建。

  唐会昌时期,千佛岩造像被废。

  晋开运三年(946年),赵仁爽见岩龛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赐今额。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复名千佛院。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建筑特点

  石弥勒像

  石弥勒像方脸长耳,螺发肉髻,宽额细目,方颐薄唇,着袈裟而袒胸,作全跏趺坐,双手姆指相抵交迭腹前作禅定印。内胎为依山凿就的石佛,颈部以下敷泥贴金。根据记载,在历次修葺过程中,造像的坐姿、两膝、手足等造型几经变化,唯头部面容基本保持原貌。由于造像十分高大,因此当初在雕凿时有意放大头部,超过了全身的三分之一,使信众在参拜时感觉佛像的头部和身体比例很相称,较好地解决了视觉差的问题。

  石弥勒像法相庄严,秀骨清相,气度娴雅,体态匀称,显露出沉静、智慧、坚定、超脱的内心世界。造像衣褶流畅飘逸,准确地表现了丝绸的柔软质感和人体曲线;其袒露部分,精微而妥贴地表现出肌肤的润泽,表现出古人高超的佛教造像技艺。

  千佛岩造像

  千佛岩造像多数着通肩服饰,多作禅定印相,个别造像为中原文化的褒衣博带式。造像瘦而典雅,其形象、服饰、雕刻艺术等都具有南北朝时期佛像的风格。其中,第一窟的两个护法像的颈饰、帔帛和下裙的襞纹与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前后的佛教造像相似。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其他介绍

  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

  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卧佛,处于卧佛寺中,为亚洲第一大卧佛。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千佛岩造像”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