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潭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三合潭遗址位于玉环县珠港镇城关办事处三合潭。遗址面积2000平方米,已发掘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主体堆积为商周时期遗存。它不仅对研究古代建筑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为研究我国浙南沿海岛屿的古代文明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合潭遗址简介
三合潭遗址是我省保存较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聚落遗址,距今约2800-2400年,遗址内涵丰富,干栏式建筑基址保存良好,对研究浙南沿海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聚落形态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1971年,在城关镇南山村发现。遗物散布面积约2.1平方公里。遗址分3个文化层。第一层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有碗、杯、钵等;青铜器有剑、矛、刀、镞、锸、凿、锛等;印纹硬陶有罐、壶、瓶、盘,纹饰主要为网纹、米字纹、方格网和回纹4种。第二层为西周至商代,在4至5米深灰土层中出土大量原始青瓷,胎料较粗糙,但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基本上达到瓷化。器型有碗、豆、盘、盂等。还发现大量稻谷和陶、石制磨盘。更重要是发现有规划排列的卯榫结构杆阑式建筑,对研究商周时期建筑有较高科学价值。第三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器有犁、锛、铖、斧、凿、刀、镞、锄等,陶器有纺轮、网坠等。
遗址延续期长达1800年,为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1986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环县志》593页)
从当地村民挖沙的深坑断面看,距地表1.5米深处发现一层20至50厘米似灰非烬的黑层带。距地表2米深处黑层带以下,出土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几何印纹硬陶残片和青铜器。在3米深春秋战国文化层以下,发现了西周时期文化层(灰土层)。出土大量的原始青瓷盘、碗、沟石磨盘和许多高脚石座。在灰土层下出现灰烬,出土大量的磨制石器,主要是生产工具和渔猎工具。
三合潭遗址环境
三合潭遗址的柱坑、垫板和残柱三合潭遗址的发掘区内,地势自北向南缓慢倾斜,文化层厚1.3~2.8米,高处薄,低处厚。整个堆积分上、中、下三部分。表土层下发现了南宋时期的一座有排水设施的残砖室墓和一口石彻水井。含沙少、质硬实的灰褐色宋代堆积厚40厘米左右,分布均匀。这表明,该遗址在南宋时期有过一段稳定的发展阶段。宋代堆积下直接叠压着相距1千多年的战国堆积,它的分布厚薄不均,低处以沙、石、泥混杂堆积为主,而高处含沙、石块较少,除出土较多的印纹陶片、原始瓷片外未见任何遗迹。清理掉此层以后,各处都陆续暴露出粗细不一的木桩和木柱。下部堆积以单纯的沙层和泥沙混杂层为主,早于房屋建筑遗迹的其它遗迹还有两段用卵石块铺就的斜向小路和小范围里探挖出的密集小木(少量为竹子)桩,它处于最下部层位,性质不明。
成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发现于距地表约1.5米深的地层里,整个遗迹被战国时期堆积叠压。以密集分布的木桩、木柱为主要形式,所有柱坑开口于战国层下,打破春秋时期地层。木头暴露高度和保存长度首先取决于遗址的地下水位,也与桩、柱所处的具体位置、埋藏深度、自身粗细、木材种类(据初步测定,有的为楠木)等因素有关。共发现直立的大小木桩、木柱100多根,长度多在1米上下。根据所处的地势高低、木柱(桩)的密集程度和分布规律、柱子的粗细差异,建筑遗迹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片地势高,木桩数量少,直径多数较细,仅15厘米上下,挖土坑栽埋的柱子更少,且坑小、柱细、垫板单薄,它们分布没有明显规律,建筑单元、布局结构均不清楚。
南片地势低,木柱分布非常密集,犹如一片古代的树林,柱子多数粗壮,直径一般在20厘米以上,最大达80厘米,而且它们多有深大的柱坑和厚实的垫板,并且在有些宽大、位置关键的柱坑内常常中间栽埋一根粗大的主柱,其周围加立数根较细的护柱,有的还可能是后期维修和加固过程中添立的,另外,有的柱子与垫板的位置常出现侧偏情形,垫板倾斜较严重,其中,有的垫板完全侧翻,并几乎与柱子平行。由此可见这一带建筑地质条件的特殊性——沿海丘陵坡麓冲积沙层、淤积土层(软土地基);局部还有少量的小木桩。南片约80根柱子的分布可大致区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建筑单元,其中,F1位于西南部,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纵轴与山坡方向平行,它的四面共由12丛柱子组成,并且每丛均有柱坑和垫板,转角柱都特别粗大;东西各5丛,南北各3丛,几乎完全对称,长8米,宽6米,总面积约50平方米。其余的F2、F3,布局形式与F1相近,但不完整。特别的是,除了如此多的柱坑、柱子以外未发现任何横向的地板、横梁等木构件,但根据这里的建筑环境、营建地面的海拔高度、所在位置、建筑平面形式、用材大小等方面分析,这片建筑遗迹的性质属干栏建筑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柱坑打破的地层包含物为具有春秋时期特征的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片,这批建筑遗迹的年代上限为春秋,下限为战国。为了尽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把它们长期保存,南片的下部堆积未作完整发掘,仅在遗迹空隙处作了小范围探掘。
三合潭遗址其他介绍
三合潭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商周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三合潭遗址位于玉环城南南山村,发现于1971年,处于山间盆地中,这里几乎四面环山,由三条小溪(兰花溪、大福溪、龙潭溪)汇流冲击而成,经常积水,名曰“三合潭”。遗址陆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以及商周、春秋战国和汉唐时期的大量文物。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已发掘500平方米,主体堆积为商周时期遗存,遗物主要有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原始瓷约占器物总数的80%。密集的木桩、木柱等建筑基础遗迹显示其为干栏式建筑。遗址共分3个文化层,延续期长达1800年,为研究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史前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三合潭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