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景点>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旅游景点

柘王宫遗址

柘王宫遗址属于文化旅游景点
柘王宫遗址景点照片

柘王宫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位于涡阳县店集镇西的建筑

  位于涡阳县店集镇西。

  传为古时候侯爵的封地,建有三宫六院、72眼井。

  考古证实为北宋时期遗址,现为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柘王宫柘王宫简介

  战国时期店集镇属楚地,传说楚怀王为镇守边疆,以防齐患,封宗室于此地,建宫立殿,即柘王殿,又称柘王宫,有“三宫六院七十二眼井”之说。

  宫殿昔日的容颜随宦海沉浮被无情的岁月早已剥去,但遗址遗迹尚存,留下了大片庄阜高地和众多古井,足以想象当时宫殿的雄伟和浩大。

  1959年春地质勘探队曾在此高地上建铁塔一座,高30余米,引来众多人观看,并猜测其用意,但一直没有准确答案。

  50多年来,这座雄伟的铁塔却成了遗址的导向标,也给古老的店集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930年在此高地南、运粮河北60米处,还残存一处砖瓦结构的天齐阁(俗称“天阁”),1940年店集小学师生扒天齐阁残屋建校时,扒出一把七星宝剑;1958年秋,人民公社组织起“卫星田专业队”,数百名劳力在高埠废墟上搞深翻,挖出不少古砖瓦、石磨和毁坏的陶器等;1975年11月店中生产队社员程广林等4人在铁塔南边取土时挖出一青色古坛,坛内现大量金银器物。消息走漏后,被当时公社人员叫去训诫上缴,一直送到阜阳有关单位管理。据统计,挖出金钊3件,金泡、金器71件,银叉、碎银子计6240克。

  至于那72眼古井,年长的老人还能说出一部分井的大致位置,有的年轻时为了抗旱还下去掏挖过这部分古井。他们盼望挖到宝物,所以争着下去掏井,并不准外村人下去。他们说,井口虽小,但下面很深很大,人下去磨锨绰绰有余。他们挖出过古砖古瓦、古瓷花罐、人的头骨、动物的骨头等,他们也不知是不是宝物,都不知去向。古老的运粮河依然有美丽的传说。

  据说,住在此地的楚宗室的女儿嫁给高公崔老家一户官宦之家。为了向女儿家运送东西方便,楚宗室官员便令百姓挖一条河通往崔老家,取名运粮河。

  此河历经2000多年,虽经局部改道,古河址断断续续仍在;它起于崔老家,穿过界洪河,流入干溪沟,长约5公里。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此河时,挖出了古沉船,一见风很快风化。

  离柘王殿遗址不远,现王寨村南运粮河边有一片洼地,原是大水湾,说是当年停靠船只的地方。古时,迷信盛行,寺庙林立,烧香拜佛求神灵保佑的事司空见惯。

  那时,店集有海慧寺,附近有缘乐寺、欢寺、韩寺等。

  海慧寺有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前山门4间,房屋结构为砖根土墙草顶。寺内设有佛祖、观音菩萨、火神爷和大神、二神、三神奶奶等神像,供人祭拜;南山墙设有“娃娃山”,说是想要儿传宗接代的便可到此处求一个,回家放到床头或被窝里,即可生儿。寺内有一大钟,上铸“海慧寺”。

  门外有一砖砌大井,很深,水好喝,说唱戏的人哑了嗓子,喝了便好。

  院内宽敞,赶集上店的人遇到下雨纷纷跑到寺内避雨。

  每逢三月初三庙会,赶会的人很多。店集镇现在的三月三古会,就是从三月三庙会沿袭下来。该寺解放前后香火依然很盛,解放后尚有和尚居住。和尚姓程,号名觉恒,品貌好,老家标里程菜园,擅长扎马扎轿工艺,技艺传至店集老街程效顶。1980年左右去世,活到70多岁。

  他和师傅老本以及上两代和尚都葬于店集镇。该寺1952年还修缮一次,1955年被店集小学占用,留2间供觉恒居住,1961年觉恒挪了出来,全部交给学校。随着学校的不断改扩建,庙迹逐渐消失。

  2012年改设幼儿园,小学搬至店集中心校。海慧寺志书没有记载,有记载的便是缘乐寺、欢寺和韩寺。缘乐寺名有该寺石碑记载,被后人赋予神话色彩后,又称雁落寺,实属讹传。

  该寺规模大,规格高,盛名远扬,参观祭拜者络绎不绝。该寺建于唐朝,1939年日军南下,亳县沦陷,亳中随县政府迁至高公,1941年春为建校舍校长陈纪成发动师生扒掉了东西厢房和前山门,1948年4月伪保长王继昌为建西王桥拆除了后大殿,该寺成为一片废墟,遗址在店集与高公交界的慕营村。

  高公现在的四月初八古会就源于该寺四月初八的庙会。

  在志书中,和古寺一起记载的古迹还有程氏宗祠,位于店集镇西北角、海慧寺以南,建于清道光末年,主建人程埃云,盖3间砖封瓦脊的草房。光绪年间,由程贺桥主持,3间草房翻盖成瓦房,增盖东西厢房6间、前山门1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宗祠内创办店集小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程效义开始废旧学办新学,仍借用宗祠做新学教室;民国三十年(1941年)校址北迁,宗祠变成乡公所办公地;解放后继续沿用,后乡公所搬至集上,宗祠又交给学校使用;1976年学校扩建,宗祠遗迹被削平。

  在历史的长河中,店集屡经变更,但始终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清同治初年,店集归亳州所管辖的临湖堡;同治三年(1864年),雉河集设县,临湖、标里、张村等13堡拨给涡阳县所管辖;清末实行圩长制,店集为圩。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沿用清末圩长制,圩下设寨;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村设区,店集设大联堡,先归张村区管辖,后又划归江集区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解放前夕,店集设乡公所,归花沟区所管辖。1947年处国共两党拉锯状态。

  1948年解放,店集现辖区域一部分归张村区,一部分归楚店区;1949年设高公区,店集设乡归高公区所管辖;1956年秋并区并乡,店集乡又划归张村区所管辖;

  1958年秋成立涡阳县红旗人民公社高公基层社,又称高公乡,政社合一,住址店集,辖高公、店集、临湖、宋牌坊四小乡;

  1961年春再设高公区,辖高公、店集、先锋(今王大楼)、洪山(今宋牌坊)四小公社,驻址店集;1969年春撤区划社,成立县辖店集公社(先锋、洪山划出);

  1977年6月店集公社分为店集、高公两个公社;1979年6月复设区,成立店集区,辖高公、店集、临湖、天庙、宋牌坊、王大楼六公社;1981年王大楼公社拨给公吉寺区管辖,1983年改公社为乡;

  1992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店集乡,辖原店集和宋牌坊小乡区域;1999年撤乡设镇,所辖区域不变。

柘王宫店集镇简介

  店集镇地处涡阳县西南部,距离县城25公里、亳州市区60公里,北抵临湖镇,东北与公吉寺镇交界,南与利辛县张村镇接壤,东西分别和楚店、高公两镇相邻。县道高楚路、店标路、义张路纵横境内,全镇下辖10个村(居)委会。现有人口4.2万;耕地4.7万亩,国土面积53平方公里。

  店集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镇志记载,店集古称“柘树店”。传说这里曾生长有大柘树并有人在这里开设小店而有“柘树店”一名,后来聚集居住做生意的人多了,逐渐由“柘树店”改称为了“店集”。战国时期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穿境而过。“柘王宫”遗址,距镇政府仅百米之遥。

  自建制以来,店集一直是涡阳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店集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带领全镇人民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围绕“强镇、富民”这一目标乘势而上,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如今店集有着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电力和通信,更有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敢争一流的领导班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自然、劳力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蜿蜒的运粮河上新矗立的“相思闸”在诉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治理后的“南湖”、“北湖”以良好的生态环境笑迎八方宾朋。镇党委、镇政府在此偕全镇人民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店集这片热土进行考察观光,投资兴业,共同携手谱写店集新的华章!

  名称来历

  店集镇名称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源于1960年8月完稿的《高公乡志》(乡住址店集)。店集原名柘王殿。传说战国时期,此地是楚宋交界,当时有一人自恃勇力过人,盘踞此地为王,号称柘王,柘王殿因此得名。后来,在柘王殿东兴起一个小集,称为店(殿)集。

  另一种说法源于1982年5月完稿的的《店集区志》。店集原名柘树店。清同治年间,店集有一过路小店,位于路旁一棵大柘树下,人称柘树店。后来,此地逐渐发展成集市,故名店集。

  显然两种说法不同,前种源于柘王,后种源于柘树;前者历史久远,后者年代较近。但都与“柘”字有关,柘王的“柘”应属姓氏,与柘树是否关联以及柘王名谁难以考证。史料载:柘为楚地,后属洛阳为县;柘氏,楚大夫以地为氏;楚国公族为姬姓皇帝的后裔,所以柘姓源于皇帝;古代柘姓名人,春秋有柘稽,汉有柘温舒。

  地理位置

  位于东径115°77‵—115°83′,北纬33°87‵—33°91′,涡阳县西南端25公里处,北抵临湖镇,东北与公吉寺镇交界,南与利辛县的张村镇接壤,东西分别与楚店、高公两镇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店集”,距亳州市60公里,电话区号0558,邮政编码233655,镇东南部紧靠省道“S202”线,西距京九线12公里,东南距合肥市280公里。

  人口面积

  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4287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230人,城镇化率30.92%。另有流动人口9802人。总人口中,男性21290人,占52.33%;女性人19480,占47.2%;14岁以下9167人,占21.07%;15—64岁27584人,占71.14%;65岁以上3019人,占7.79%;2011年末人口出生率21‰,死亡率6.6‰,人口自然增长率14.1‰。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千米,总面积5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47平方千米,占88%;水域6平方千米,占1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20人。

柘王宫运粮河简介

  古老的运粮河依然有美丽的传说。据说,住在此地的楚宗室的女儿嫁给高公崔老家一户官宦之家。为了向女儿家运送东西方便,楚宗室官员便令百姓挖一条河通往崔老家,取名运粮河。此河历经2000多年,虽经局部改道,古河址断断续续仍在;它起于崔老家,穿过界洪河,流入干溪沟,长约5公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疏浚此河时,挖出了古沉船,一见风很快风化。离柘王殿遗址不远,现王寨村南运粮河边有一片洼地,原是大水湾,说是当年停靠船只的地方。

  相传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至今清流不绝,绿波粼粼,一直哺育着两岸生灵。境内的运粮河、界洪河、干溪沟、罗沟、双庆沟等水系。给该镇构成了丰富的水资源,经由西淝河流入淮河。

柘王宫遗址其他介绍

  考古证实为北宋时期遗址,现为涡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柘王宫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

我要对“柘王宫遗址”发表赞美或吐槽

我的昵称:
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

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

●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用户行为规范》及国家相关法规,文明发表。

●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请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