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旅游景点介绍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始建于东汉,占地面积410000平方米。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河道宽超过20米,河底宽12一15米,深1—7.5米。河道堆积第10层为红胶泥层。其下为黄沙层,其上为运河废弃之后的堆积。河提顶宽13米左右,呈斜坡状的层层叠压堆筑,层厚40一70厘米不等。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对研究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运河结构、河道变迁、水工技术、造船技术、漕运历史、商旅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2001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是其一部分。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历史沿革
柳孜镇原始建于东汉,因隋场帝开凿的大运河通济渠段穿镇而过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
南宋光宗五年(1194年),黄河泛滥,洪水夺淮入海,通济渠从此淤塞,柳孜镇也因此衰落下来。柳孜是与大运河共兴衰的城镇。
1999年,303省道拓宽改建时发现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柳孜,又称柳江口、柳孜集、柳子,该村无柳氏家族居住,传说是由柳展雄把守运河码头柳江口而得名。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遗址特点
柳孜段河道宽超过20米,河底宽12一15米,深1—7.5米。河道堆积第10层为红胶泥层。其下为黄沙层,其上为运河废弃之后的堆积。河提顶宽13米左右,呈斜坡状的层层叠压堆筑,层厚40一70厘米不等。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直接依托河道筑堤,采用阶梯状堆筑技法。为增加河是的稳固性和耐冲刷性,采取了“木岸狭河,激流冲沙”的措施,在河堤中打入木桩以加固河提,河很陡,从剖面来看,南堤内坡斜度大约为70度,这两个石构台体属于同一座桥的桥墩。桥墩均为长方体式墩身,南墩体量略大,长14.3米,宽9米,高5.5米;北墩略小,长12.7米,宽7.7米,残高4.5米;两墩相距约19米。石板路位于两岸石筑桥墩中间,占据河道。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所获荣誉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其他介绍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
遗址出土了唐宋时期中国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发现唐代沉船8艘,发掘出土3艘,还发现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以上几项的集中发现均为中国考古发掘中的“首次”。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不仅对研究中国唐宋时期的瓷器谱系、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且对运河考古,研究大运河的历史、流经路线、沿岸的经济发展及研究黄水泛滥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国家文物局)
保护范围:以柳孜石筑码头为基点,东、西各1000米的运河河段外,东、南、西、北各15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100米。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