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昭侯墓旅游景点介绍
蔡昭侯墓位于安徽省寿县城西门内侧。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即行清理发掘出这座春秋时期的墓葬。
蔡昭侯墓历史介绍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经发掘发现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墙脚约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约280米,墓型为接近正方形的竖井土坑,无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满铺朱砂一层,厚约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与扁形玉环等,其间排列着圆形、六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金叶;偏东处有铜剑1把,剑锋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来。从玉饰、金叶的排列次序与铜剑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头北足南。
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东南隅除车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铜器、骨器;西部以兵马器为多,也有一些小铜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长方形小坑内有绳纹陶器碎片,可能是给陪葬者的。
出土随葬物经整理后共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蔡昭侯墓简介
蔡器与楚器虽然国别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却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在江淮汉地区的诸侯,经过长期征战,频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文化。
蔡昭侯墓其他介绍
蔡器与楚器虽然国别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却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在江淮汉地区的诸侯,经过长期征战,频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经发掘发现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墙脚约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约280米,墓型为接近正方形的竖井土坑,无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长2.4米、宽0.8米的漆棺痕迹,满铺朱砂一层,厚约2厘米。朱砂下面有玉佩1副,并有玉璧与扁形玉环等,其间排列着圆形、六角形、三角形、长方形的金叶;偏东处有铜剑1把,剑锋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来。从玉饰、金叶的排列次序与铜剑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头北足南。
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东南隅除车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铜器、骨器;西部以兵马器为多,也有一些小铜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长方形小坑内有绳纹陶器碎片,可能是给陪葬者的。
出土随葬物经整理后共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蔡昭侯墓”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