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蛟台旅游景点介绍
射蛟台,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城西达观山之巅,因汉武帝刘彻在此射蛟江中而得名。关于汉武帝于枞阳江中射蛟一事,史书上有明确记载。《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
射蛟台历史沿革
清顺治四年,铁骨御史左光斗公的女婿、明末清初的著名方文曾筑庐于射蛟台下。他痛哀国破,浪迹江湖,终身不仕,隐居于江滨古镇枞阳。他在《初度书怀》一诗中写道:“流落江湖岁晚回,卜居预指射蛟台。独怜江上鲸波恶,万古还思汉武才。”诗外之意很多,故国之恋和流离人生的种种况味,如江水东流,言之不尽。
射蛟台亦叫射蛟浦,位于龙口"下腭"。在下腭半山腰,有巨石一方,悬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几块乱石顶着,仿佛摇摇欲坠,真是险峻。
巨石顶上有3米见方的平面,中间有两个隐隐约约的足印,长有两尺,一前一后,相传是汉武帝留下的足迹。据说汉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湖中兴风作浪,吞食鱼虾,推翻船只,伤害人民。万民激愤,联名上书。汉武帝闻之,拍案大怒,说:"我替天行道,民之厄即朕之困,岂能容得?"于是派三千禁兵,御驾亲征。一路上旌旗蔽日,吼声震天,来到君山。可是一连好几天,风平浪静。
汉武帝异之,他想莫非孤王前来,声势浩天,蛟龙害怕不敢出来?于是他密令官兵空船扬帆回都,众兵将偃旗息鼓埋伏于君山,自己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打扮成渔翁模样巡视湖边。到中午时分,果然龙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腾,天空电闪雷鸣,一条绿眼赤须,金鳞红爪的蛟龙,摆尾掀浪,昂首望天,寻食人畜。汉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蛟喉。只听得一声狂叫,湖荡山鸣,蛟龙一头钻入水里,带着一道红水浮到武帝跟前,首尾三摆,气尽身亡。顿时满山伏兵蜂拥而上,把蛟龙拖上岸,三千人马,吃蛟肉、点蛟油,三天未完。汉武帝命令左右收兵回都。船至岳州城,倾城父老,满湖渔民,焚香顶礼,高呼万岁!后人为纪念汉武帝为民除害的业绩,将此石定名为射蛟台。
射蛟台景点解释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浔阳,即今天的九江。这里的盛唐,指盛唐山,即今安庆市内的登云坡。盛唐后成为安庆旧称。东晋诗人郭璞曾登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曰“此地宜城”,这就是“宜城”一称的由来。盛唐山位于安庆江边,又称盛唐湾。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可惜此诗今已不存。
平常我们在说起汉武帝刘彻的时候,常将“秦皇”与“汉武”相提并论。实际上,汉武帝远比秦始皇还要伟大。他文治武功,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他即位后,毅然抛弃了汉王朝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外交,开始向匈奴宣战,持续对匈奴用兵四十四年。
射蛟台,一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弯弓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此石后被邻近某单位建房时所毁。又据不远处的连城湖小缸窑口出水处有一墩,传为汉武帝射蛟的“落箭墩”。
射蛟台一直是枞阳历史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于此留下了大量诗章。姚鼐的《夜抵枞阳》: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
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射蛟台其他介绍
《史记·孝武本纪》载:“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
《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浔阳,即今天的九江。这里的盛唐,指盛唐山,即今安庆市内的登云坡。盛唐后成为安庆旧称。东晋诗人郭璞曾登安庆长江边的盛唐山远眺,曰“此地宜城”,这就是“宜城”一称的由来。盛唐山位于安庆江边,又称盛唐湾。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的冬天,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可惜此诗今已不存。
平常我们在说起汉武帝刘彻的时候,常将“秦皇”与“汉武”相提并论。实际上,汉武帝远比秦始皇还要伟大。他文治武功,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他即位后,毅然抛弃了汉王朝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外交,开始向匈奴宣战,持续对匈奴用兵四十四年。
射蛟台,一称射蛟浦。旧时,山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相传这是当年汉武帝弯弓射蛟时留下的足迹。此石后被邻近某单位建房时所毁。又据不远处的连城湖小缸窑口出水处有一墩,传为汉武帝射蛟的“落箭墩”。
射蛟台一直是枞阳历史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历代文人于此留下了大量诗章。姚鼐的《夜抵枞阳》: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
清顺治四年,铁骨御史左光斗公的女婿、明末清初的著名方文曾筑庐于射蛟台下。他痛哀国破,浪迹江湖,终身不仕,隐居于江滨古镇枞阳。他在《初度书怀》一诗中写道:“流落江湖岁晚回,卜居预指射蛟台。独怜江上鲸波恶,万古还思汉武才。”诗外之意很多,故国之恋和流离人生的种种况味,如江水东流,言之不尽。
另:射蛟台亦叫射蛟浦,位于龙口"下腭"。在下腭半山腰,有巨石一方,悬空而立,上大下小,由几块乱石顶着,仿佛摇摇欲坠,真是险峻。巨石顶上有3米见方的平面,中间有两个隐隐约约的足印,长有两尺,一前一后,相传是汉武帝留下的足迹。据说汉代以前,洞庭湖有一巨蛟,常在湖中兴风作浪,吞食鱼虾,推翻船只,伤害人民。万民激愤,-。汉武帝闻之,拍案大怒,说:"我替天行道,民之厄即朕之困,岂能容得?"于是派三千禁兵,御驾亲征。一路上旌旗蔽日,吼声震天,来到君山。可是一连好几天,风平浪静。汉武帝异之,他想莫非孤王前来,声势浩天,蛟龙害怕不敢出来?于是他密令官兵空船扬帆回都,众兵将偃旗息鼓埋伏于君山,自己头戴斗笠,脚穿草鞋,打扮成渔翁模样巡视湖边。到中午时分,果然龙口湖水倒灌,湖面巨浪翻腾,天空电闪雷鸣,一条绿眼赤须,金鳞红爪的蛟龙,摆尾掀浪,昂首望天,寻食人畜。汉武帝跨上巨石,挽弓搭箭,嗖的一声,正中蛟喉。只听得一声狂叫,湖荡山鸣,蛟龙一头钻入水里,带着一道红水浮到武帝跟前,首尾三摆,气尽身亡。顿时满山伏兵蜂拥而上,把蛟龙拖上岸,三千人马,吃蛟肉、点蛟油,三天未完。汉武帝命令左右收兵回都。船至岳州城,倾城父老,满湖渔民,焚香顶礼,高呼万岁!后人为纪念汉武帝为民除害的业绩,将此石定名为射蛟台。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射蛟台”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