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街旅游景点介绍
国子监街,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2008年6月14日,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国子监街简介
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国子监街,元时已然形成。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枋曰“成贤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国子监街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
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内有进士碑林,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国子监街历史溯源
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大街路东的国子监街,有着700多年悠久历史,保存着较好的旧京街巷的风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元代至元二十四年,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的崇仁门(今东直门)内的这条大街上修建了“国子学”。到元大德六年正式修建了孔庙,元大德十年在孔庙西正式修建了国子监,体现了“左庙右学”的规制。明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则有了这样的记载:“都城东北良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贤’,国子监在焉。”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文革”时称红日北路九条。
东西贯通的国子监街全长669米,平均宽度11米,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1984年被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市唯一一条以街命名的市级文物保护街道。古老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市保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牌楼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以其幽雅、宁静、庄严、神秘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
国子监是自隋以后中国官方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毁弃,改建北平府学,成为北京地区的最高学府,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改北平府学为北京国子监,同时保留南京国子监。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现在北京国子监内的元代建筑遗存极少,绝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所建。
国子监街特色
这条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西口各一座,额坊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国子监”。该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因东为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
这条街除以上建筑外,还有几座庙宇。在国子监后边的国学胡同内(31号)有一座祀韩愈的庙,名为韩文公祠。韩愈(768—824)唐代邓州南阳人,字退之。唐贞元八年(729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学通贯六经百家,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尊崇,称“韩文公”。死后谥“文”。在此设祠,大概是在国学学习的子弟愿常得韩愈的庇佑吧!该祠坐北朝南、由祠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组成一四合院式建筑。祠门为大式歇山筒瑕调大脊,享堂三间为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上饰旋子彩画。门外有一铁香炉,堂前有一石香炉。堂内祀韩文公像。现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变成国学胡同小学之仓库。
在国子监街路南还有两座庙,西为神庙(今78号),始建于明代。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大殿内祭火神及关帝、财神、鲁班、药王、药圣等,原还有三座碑,现为民居,碑已当作台阶或砌在墙内,故无法得知其内容。各殿虽存,但改变太大,院内小棚林立,使人无法窥其原貌,唯山门还保留着昔日寺庙的痕迹。
从火神庙往东(今40号)为灶君庙。原庙山门一间。为大式硬山筒瓦均为三间,前带走廊,旋子彩画;后殿内祀灶王,庙内原有宣统时重修碑,后来不见了。现由国学胡同小学使用,二殿尚存,山门已拆除。
国子监街所获荣誉
2022年3月,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第一批)》。
国子监街其他介绍
国子监街,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清代名“成贤街”,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2008年6月14日,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国子监街,元时已然形成。明时称“国子监孔庙”。清时称成贤街。民国以后称国子监。1965年称国子监街。国子监街立有四座牌楼,街口的东西两座,额枋曰“成贤街”,“文革”之中一度改名红日北路九条,后恢复原称。国子监街多平房民居,保存着旧京街巷风貌。1984年定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街。其周围的胡同,不少与国子监相关,诸如国学胡同,箭厂胡同等。
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祀灶王爷的灶君庙。
这条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街东西口各一座,额坊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坊题“国子监”。该牌楼两侧路北均有石碑,用满汉文镌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因东为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
这条街除以上建筑外,还有几座庙宇。在国子监后边的国学胡同内(31号)有一座祀韩愈的庙,名为韩文公祠。韩愈(768—824)唐代邓州南阳人,字退之。唐贞元八年(729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学通贯六经百家,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尊崇,称“韩文公”。死后谥“文”。在此设祠,大概是在国学学习的子弟愿常得韩愈的庇佑吧!该祠坐北朝南、由祠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组成一四合院式建筑。祠门为大式歇山筒瑕调大脊,享堂三间为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上饰旋子彩画。门外有一铁香炉,堂前有一石香炉。堂内祀韩文公像。现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变成国学胡同小学之仓库。
在国子监街路南还有两座庙,西为神庙(今78号),始建于明代。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大殿内祭火神及关帝、财神、鲁班、药王、药圣等,原还有三座碑,现为民居,碑已当作台阶或砌在墙内,故无法得知其内容。各殿虽存,但改变太大,院内小棚林立,使人无法窥其原貌,唯山门还保留着昔日寺庙的痕迹。
从火神庙往东(今40号)为灶君庙。原庙山门一间。为大式硬山筒瓦均为三间,前带走廊,旋子彩画;后殿内祀灶王,庙内原有宣统时重修碑,后来不见了。现由国学胡同小学使用,二殿尚存,山门已拆除。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国子监街”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