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旅游景点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简称“西政”,位于重庆市,是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政法类高等学府,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自主招生试点高校。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法学为主,经济学、文学、管理学、哲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被誉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
学校前身为1950年创建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当时的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贵州大学法律系、云南大学法律系,正式成立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先生题写院名,首任院长是周保中将军。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5年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截至2022年3月,学校共有渝北、沙坪坝和宝圣湖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3000余亩;在校学生24000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下设5个学部,13个学院,开设30个本科专业;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西南政法大学历史沿革
1950年3月1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致电中宣部并转政务院,拟请创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务院即回电,同意创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3月25日,这所大学在重庆市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筹办起来,并开始招生。5月14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举行,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
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建校伊始,学校得到时任西南局负责人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校名。
1954年,学校从嘉陵江畔的化龙桥迁至歌乐山下的烈士墓旁。
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经历了西南大区、司法部、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多次隶属关系变更,“文革”期间曾一度被迫停办。
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复办。
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司法部部属政法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
199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由司法部直属划转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模式。
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位于两江新区的渝北校区
2003年,成为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置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学校办公中心由沙坪坝校区迁至渝北校区。
2008年,西南政法大学成为教育部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高校。10月,学校进入“部市共建”大学行列。11月,入选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2017年,入选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20年4月,西南政法大学获批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是重庆市首个获批该项目的高校。5月12日,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发起并加入法学教育创新联盟。10月23日,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外语联盟。
2021年,成为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22年2月28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全国高校首家成立的人权学院。10月17日,西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揭牌成立。
西南政法大学文化传统
“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含义:“博学笃行”取自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又《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今天,我们可以赋予它新的含义,“博学”指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包括人文、社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掌握法学知识,造就法学大家;“笃行”指重视实践,坚持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理解理论,深化理论,升华理论。“博学笃行”汲取了传统文化典籍的精粹,又具有时代气息,展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
“厚德重法”不仅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召唤的结合,亦体现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及办学目标。《易经·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使品德厚实,即胸怀宽厚,与人为善。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究其根源,道德是一种内省自觉的价值力量,法治的真正实现是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道德水准决定着法治的面貌,法治建设一定要与道德建设相结合。
法治思想是荀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法者,治之端也。”“至道之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法治理论亦是韩非思想的核心。法治德治相辅相成,德法结合,厚德重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法制的发展。总之,“厚德重法”不仅体现出学校作为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亦适应了时代的召唤。
“博学笃行”与“厚德重法”的关系:在政法大学,“德”、“法”要在“博学”的沃土中成长,在“笃行”的平台中成熟,没有“博学”的坚实基础,“笃行”的坚强后盾,“德”、“法”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造就博雅之士;“博学”、“笃行”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德”、“法”,没有“德”、“法”这个目的地,“博学”、“笃行”将是失却航向的舵手,难成大器。
总体而言,校训融传统色彩与时代气息于一体,集文化底蕴与学校特色于八言。
校徽含义:徽记中间形似独角兽的阴图,是由西南政法大学六个字的拼音中每个字的打头字母经过巧妙的变化组合而成(头面、双角组成X,鼻尖为n,正面独角为Z,右边眼睛为f,鼻尖n加一横为D,双角外层为X)。整个图形又似包公的脸谱,寓意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中间的阴图与外圈的阳图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关系和互补效果。外圈的阳图由郭沫若手写的校名、校名的英文翻译(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学校成立年份等共同构成。
整个徽记传承了中国民间的传统,又紧密结合现代意识,巧妙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其含蓄抽象的图形,郭老手书的专一性以及罗马字体的外文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强烈、美观、大方、内涵丰富的校徽。
《西政之歌》
作词:周应德、高绍先
群山逶迤,两江回环;
巍巍学府,屹立西南。
自强不息,历创业之维艰;
精思睿智,穷学术之浩瀚;
博学笃行,育时代之英才。
日新月异,志在峰巅;
继往开来,吾辈当先;
扬西政精神,垂久而传远。
西南政法大学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2年,西南政法大学团委被授予2022年“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
2022年4月29日,西南政法大学金融财税法教研室被授予2022年重庆市工人先锋号。
西南政法大学其他介绍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于1953年正式成立。学校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中,在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的基础上,相继合并重庆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等五所院校的法学院、系而成立的。学校的建设得到了时任西南局军政负责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原东北抗日联军司令周保中将军出任首届院长。
1978年,学校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部属五所政法院校中惟一一所重点政法大学。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校占地面积2000亩,由沙坪坝校区和渝北新校区两部分构成。
学校现有教职工一千余人,各类学生2万余人。建校五十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近10万人,是全国高校中为国家输送法学专门人才最多的学校之一。
目前,学校设有4个法学院和刑事侦查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应用法学院等共计12个学院。已建成以法学为主,兼有哲学、经济、管理、新闻、外语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经济法学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西部地区惟一一个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6个省(市)部级重点学科。学校是西部地区最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学校原有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已通过评审,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有权在10个法学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校经国务院博士后管理评审单位审定通过,成为法学博......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西南政法大学”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