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境旅游景点介绍
荆山境,闽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徐家村荆山南麓,始建于南宋年间。荆山境依山而建,由门楼、戏台、天井、拜亭、大殿等组成,建筑布局严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戏台藻井、拜亭等精雕细刻人物、杂宝、花卉等图案。殿中主祀龙岭王,左右配祀福善王、苏学士、临水夫人等当地的保护神。
荆山境人文历史
关于“境”
境,在地理概念上,意为土地、疆界,在福州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宗教信仰或民俗迷信方面的特定含义,是一定区域内乡亲族群精神寄托之所在。它既指地域范围,又指某种神祇所在的庙堂建筑和这些神灵的管辖范围,是当地人民在春节、端午、七月普渡等重大、特殊节庆日举行祭祀、游神、龙舟会等种种乡间族群民俗活动的组织单位。福州的许多老社区,也就都以“境”相称,如“状元境”、“金汤境”、“竹林境”等等。
荆溪地名与荆山境的渊源
荆溪镇境内古有荆山境、龙溪境,后各取一字而名荆溪。宋时一部分属侯官县东孝悌乡的处仁里,石门乡的万安里,一部分属怀安县感应乡的清平里,侯官乡的安定、德风、江阳、清泰、北平、灵运、超胜里,同乐东乡的施化里。元、明时为一都、十三至二十一都、三十六都;清属一都、三十六都、三十七都、四十九都、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五十六都,清末分属官源区和甘蔗区。民国29年(1940年)为凤山乡、关源乡,属第四区,民国34年为凤山乡,民国37年分为九凤乡、桐口乡、关源乡,均隶甘蔗区。1949年9月属第七区,1956年并入白沙区,1958年5月单独设立荆溪乡,9月成立荆溪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1964年9月撤区并社,仍为荆溪人民公社,1996年划出南山、洽浦、昙石、流洋4个行政村归甘蔗镇,1984年7月撤销公社为乡建制,1992年8月改为镇建制。
建筑历史由来
荆山境,原为南宋时居住在荆山北麓的苏姓为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建的庙宇,因年久失修,几近废墟。现今称“徐家村”的地方原先住的是苏姓人家,奉苏东坡为祖先;闽江流域至洽浦村鲤鱼山(俗称西山)与港头村之凤山(俗称白头山)狭长峡谷支分,每当洪患,殃及关口、江坂、溪头等村,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徐廷(木或)、徐师乔、徐音轩筑坎坝防洪。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坎坝屡被洪水冲毁。徐可元、徐可含率族众在鲤鱼山凤山西麓培土,拓宽加固大坝,横贯于两山麓间,称罗山大坝。有了罗山大坝,荆溪一带变成千亩良田。当地人将原先供奉苏东坡的小庙翻建成以供奉龙岭尊王为主的荆山境。
荆山境治水的龙岭尊王传说来自龙迹山龙岭王庙,是古时为闽侯当地筑坝治水的官员,为闽江流域的福建版大禹。荆山境徐家先祖才有“慕龙迹山龙文王治水神兵”而“壮胆鼓力”筑成罗山坝的史迹。同时左右配祀福善王、苏学士、临水夫人等当地保护神,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殿里的重修殿宇有关先祖开疆拓土功绩的碑刻,成为探究传说的源头。
重修古迹荆山境记
岊(音:jie)江北岸荆山,古称江屿,北侧系吾族迁荆始祖与原居苏姓共处之地。以荆花错落,遂称荆山。南麓有荆山境,神祀苏学士、殆宋元间苏氏所建,千年古迹也。明季族蕃山隘,势要与江神争地,每岁西山洪泛直夺山外广原,汪洋万顷,为族生聚大患。塞而旋决者屡矣。慕龙迹山龙文王治水神兵,乾隆季年众推,可含公为首群祷畁临,壮胆鼓力,尽族筑坝西山费财累万数载成工,名为罗山坝。嘉庆戊戌,因塑像并少爷总管及洋下福善王,合祀于境。余力只仍旧贯而已。昔之河床泥泊沙洲,今成沃野通衢高第,匪特为徐族惠,即左近四村亦随巨变,龙文王默相丰功迄难忘焉。即绖(音:die)六十年孳息,至同治癸亥始恢张架构,栋宇院落重修一新,以每岁拗九为祀神节日相沿至今。
失修奈逾百载,残破不堪,族之星侨倡修,诸埠争循,侨资即集,居乡寓城继应。修境理事会即时始事,不数月而焕尔堂皇矣。鉴于土地社神、临水陈后,为厚生裕后所倚,有兼尊并祀之要,亦一并位之。全功既竟,因综述始末而勒石云。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八月
荆山境建筑布局
荆山境建筑立于荆溪镇徐家村甘洪路旁,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外墙门楼,门楼上有“荆山胜迹”的横匾。入门楼,迎面墙上有“荆山境”三个大字,左右有一对精美的三国故事《空城计》和《长阪坡》镏金浮雕。主建筑依山而建,由戏台、天井、拜亭、大殿等组成,建筑布局严谨,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进大门有一座正对着供奉大神大殿的戏台,戏台上有精美无比藻井。戏台前的拜亭也有精美无比的藻井,精雕细刻的人物、花卉等图案。大殿后是新建的观音阁。
荆山境其他介绍
荆山境
荆山境初名“江屿庙”,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居住在荆山北麓的苏姓,为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建的庙宇,后苏姓渐微,徐氏崛起。据史料记载,徐家村原名徐厝墩,南宋初年,奉直大夫徐荆阳由福建浦城渔沧迁居江屿山(即今荆山,当时属怀安县),繁衍生息,渐成大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十五世祖、永宁县令徐(木昂),在江屿山南麓筑舍读书,见遍山荆花错落,取名“荆山精舍”,江屿山也随之更名“荆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族人徐廷(木或)、徐师乔、徐音轩等筑坝防洪,泽被乡里。明朝末年,更是涌现出集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于一身的徐熥、徐(火勃)、徐熛兄弟(三人皆徐木昂之子,后迁居鼓楼鳌峰坊),使荆山徐氏渐成闽中文化大族。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来自洽浦村鲤鱼山(即西山)与港头村凤山(即白头山)的洪水泛滥,屡次冲毁防洪大坝,致“山外广原,汪洋万顷”,时龙迹山有龙文王庙,供龙岭尊王(龙岭尊王是唐高宗时期开疆靖乱的将军,因功褒封龙文王,传说祷雨辄灵,霖雨苍生,被乡民尊为“雨神”),族人徐可元、徐可含为治水泄洪,“慕龙迹山龙文王治水神兵”,率族众“壮胆鼓力,尽族筑坝西山,费财累万,数载成工”,筑成横亘鲤鱼山与凤山之间的罗山大坝,使荆溪一带变成千亩良田。清嘉庆三年(1798年),为纪念龙文王功德,徐氏族人从龙迹山龙文王庙将龙岭尊王神像请来,与苏东坡、少爷总管、临水夫人、洋下福善王合祀于庙内,并以龙岭尊王为主。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一月,当地人“恢张构架,栋宇院落重修一新”,原先供奉苏东坡的江屿庙遂成了主祀龙文王,配祀福善王、临水夫人陈靖姑、苏东坡、少爷总管等当地保护神的荆山境。
建筑依次为牌楼门、戏台、走楼、钟鼓楼、拜亭、正殿组成。戏台和拜亭均为歇山顶,内有精美八角藻井。正殿为杠梁减柱式。存清同治以来石柱楹联多处。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荆山境”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