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江南岸,闽侯县的南屿和上街两乡镇间,又名翠旗山,海拔775米。由于其山势逶迤似翠旗招展,故名。旗山佳景,以东麓为最。西北有石松寺,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1年),原名灵凤寺。宋绍兴十年(1114年)改名为石松寺。沿寺右侧直通棋盘峰的蜿蜒山路上,有玉卵石、仙桃凌空、佛帽高放等崖石景致,形象逼真。途中游人要侧身经过“一线天”,攀上仙人石才能望见棋盘峰顶由八块巨岩组成的棋盘石。对面半山坡是鸡鸣寺遗址,寺内有沥泉洞,一泓清泉,久旱不涸。北坡有一鼓,旗山诸寺鸣钟擂鼓时,鼓能回音共鸣。旗山北麓有超山寺,寺西有龙潭山,山下有深潭巨壑,潭上有四块奇石,形似龟、蛇、剑、印,俗称“四灵石”。地址: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双峰村类型:森林山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5912458388门票信息:门市价:2.元…详情 ▷
闽都民俗园位于闽侯县城新区,占地18亩,总投资98万元。园区以展示闽越农耕文化为主线,通过各类建筑(包括迁建复原、仿建明清时代闽侯民居、新建功能配套建筑等)、园林布局、雕塑、实物展示、多媒体运用、互动体验等手段,反映福州地区明、清时期的民俗特征,是集休闲旅游、感悟体验为一体的文化工程。闽都民俗园于21年11月动工,是一处突出农耕文化,以体现福州地区古代、近代耕读习俗为主的开放性主题文化公园。公园占地18亩,主要由生产园、生活园、教育园及仿古商业街等组成。建造规模生产园占地约54亩,由农耕广场、四季农田、农家大院、副业作坊、茉莉花茶坊等组成,园中有农事、采茶等雕塑13组,再现了农事耕作、茉莉花茶制作、副业手工艺制作等农耕生活情景。生活园占地约57亩,由古民居、福禄寿喜广场、登高楼、戏台、茶楼、闽越王庙、四季广场等组成,着重体现百姓人家婚丧嫁娶、节庆贺寿、品茗听戏、踏春游玩、登高望远以及民俗信仰等日常生活俗事。教育园占地面积约18亩,由私塾、、曲水流觞等园林景观组成,展示传统教育习俗,再现古代儿童训蒙、科举考试、…详情 ▷
三叠井森林公园福州三叠井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生态保护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仁洲村,2大门1年由闽侯县林业局创办。距福州市区23多公里,路况良好交通便捷。纵贯景区的采兰溪为昙石山古人类文化母亲河荆溪的上源,沿途崖壑幽深,潭碧山青,林木蓊郁,充满浓郁的原始风貌。景区内景点众多,类型各异,多彩多姿,有深潭飞瀑,怪石峻岩,奇树古藤异草香花尤其是拥有大量国家保护的各种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雷霆万钧的象鼻瀑布、鸳鸯瀑布,神秘莫测的仙字潭、天书岩,惟妙惟肖的万寿龟、金,古朴幽奇的奇树园、百藤湾,沁人心肺的林间空气,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精彩绝伦、如诗如画的天女散花瀑布更是让人沉醉在青山绿水之间。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瑰奇美妙。系闽侯新开发的景区,穿越清溪峡谷,溪水迂回;三叠井:瓮潭、眼镜潭、龙潭呈叠状顺势而下;龙潭,如白龙似的从四五十米高的山涧冲出,直奔下山,落入深潭。站在涧底,抬首仰望,四周均为峭壁陡崖,高耸云天,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眼镜潭,瀑流落差不大,哗啦、哗啦的水流入潭声,听来似琅琅书声;…详情 ▷
林祥谦烈士陵园位于闽侯县祥谦镇枕峰村福夏公路东侧的枕峰山西麓。林祥谦于1982年出生在闽侯县尚干镇的一个贫农家庭,他196年进入马尾造船厂当学徒,1912年进入汉口江岸机务工厂当钳工,1913年转到工务修配厂当铁路工人。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并创办了《劳动周刊》,在工人中进行广泛而通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1921年12月下旬,中共武汉地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负责人陈潭秋找到林祥谦等人,希望他们团结工人,组织江岸工人俱乐部,以此作为对敌斗争的指挥部。林祥谦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不久,他担任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干事,1922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工会委员长,领导铁路工人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行坚决的斗争。1923年,在中共领导的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中,林祥谦被军阀、湖北省督军府参谋长张厚生逮捕,在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军阀逼他下令复工。在屠刀面前,林祥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高呼“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英勇就义,时年31岁。192…详情 ▷
龙山会议旧址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龙山。龙山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与晋安区交界的山岭中,原属桐口乡,现属荆溪镇桃田村。这里山高坡陡,丛林茂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地下党人活动的区域,是革命老区村。抗战胜利前夕,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曾镜冰派庄征到福州联系过去隐蔽下来的少数党员,开展城市工作。庄征来到福州后,联系了孟起、林白等人,开始发展组织,建立据点,开展活动。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8月建立了中共闽江工委(简称江委)。江委以福州城市为中心,以福建农学院、协和大学等大中学校为工作重点,通过学生工作,大力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同国民党腐败统治作斗争。1946年11月25日至1947年1月15日,在中共福建省代表会上,中共福建省委改称中共闽浙赣区委员会(同年9月改称为中共闽浙赣省委),同时撤销江委,成立城市工作部,以作为闽浙赣区党委所属的城市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为传达贯彻省党代会精神,1947年2月22日至25日,庄征在林森县桐口乡龙山村革命基点户郑金伙家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史称龙山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福建各地及台湾等3多位党的地下工作者,会期3天。…详情 ▷
紫台庵战斗旧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农光村。解放前,紫台庵处于沪屿镇(现青口镇一带)管辖区域内。沪屿镇位于闽侯七里中心,人口众多,街道店铺林立,较为繁华。七里一带地主豪绅多数居住该镇,民团和一个排的保安队驻在镇南端的紫台庵内。1936年1月的一个夜晚,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副队长吴德标率领6多名游击队员急速包围了紫台庵。庵内民团和保安队在睡梦中惊醒,急忙架起机向游击队猛烈扫射。吴德标当机立断,立即把主力队伍分成两个小分队,第1小分队作掩护,第2小分队为主攻。在敌人的火力被第1个小分队压住的一刹那,第2小分队迅速匍匐到紫台庵墙角下,把两架竹梯靠在敌楼窗口下,两个队员迅猛登上竹梯,从窗口投入集8枚为一束的手,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嚎啕哭叫。活命的残敌不得不退到楼下。第2小分队战士立即抢占制高点,向庵内负隅顽抗的敌人开火,把敌人从庵的前院逼退到后院。紧接着几个战士冲下楼去,打开庵门,庵外的第1小分队战士蜂拥而入,把畏缩在紫台庵后院的敌兵死死堵住。可这些不甘心失败的敌人还在挣扎顽抗,游击队员乘胜攻击敌人。顿时,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鬼哭狼嚎,乱成一团,许多残敌纷纷爬墙…详情 ▷
中共闽浙赣区委会议遗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南阳顶下的大岩洞。南阳顶海拔7多米,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山深林密,路陡坡险。山顶下有个大岩洞,可容纳1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时称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1947年3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机关从古田迁到尚干镇南阳顶,直至1948年1月又迁到南平县凤山镇。这期间,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中共中央对皖浙闽边区革命斗争十分关注,于这年6月对皖浙闽边区爱国游击战争作出指示,指出目前在皖浙闽各地人民武装力量尚小,暂时不宜过急,强调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游击战争,应从发动群众,要求减轻负担,免除征兵、征粮、减租减息等经济斗争做起。7月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针对闽浙赣边区4个月来游击战争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又致电作了重要指示(史称《灰日指示》),提出必须着重从发动群众为生存而斗争着手,在斗争过程中,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游击队与主力武装的组建,不可操之过急;各地党组织仍应靠群众掩护开展秘密工作;所谓“变”应停止进行,已打入敌军中的我方人员应长期埋伏…详情 ▷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十八重溪老爷洞遗址位于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十八重溪。1945年5月,日寇退出福州。中共福建省委考虑到国民党派可能对我展开新一轮的“围剿”,果断决定将省委机关驻地由长乐南阳转移到永泰、闽侯交界处的兔耳山。6月上旬,随着省委书记曾镜冰等领导率省委机关警卫班最后一批到达兔耳山,省委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赢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为深入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1945年7月,省委书记曾镜冰率领部分省委机关干部在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林森县,195年复名闽侯县)兔耳山和古城里、十八重溪一带隐蔽,进行生产自救,坚持抗战和反抗斗争。全体党员、干部和战士尽管在深山密林里搭盖茅草棚住宿,在老爷洞等岩洞里办公、开会,条件极为艰苦,但仍然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间,古城村的革命群众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一方面为苏华等省委领导人提供掩护和住宿等,使他们在这一带更好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和地下武装斗争;另一方面经常往十八重溪里的省委机关输送粮食,帮助传递情报、信件、宣传品等。1946年11月,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省委机关转移至古田。…详情 ▷
兰圃祠堂战斗旧址林氏宗祠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林氏宗祠。1949年初,林森县(1944年闽侯县改名为林森县,195年复名闽侯县)兰圃村有个大地主恶霸林柯锬,拥有田地千亩,家财万贯。他眼见农民斗争风暴日益高涨,为保护自己利益和安全,利用兰圃村农历2月14“迎神”节日之机,演戏闹节3天,特请驻扎沪屿乡的县保安队光顾自己的家宅,备盛宴款待保安队长刘兆春及其随带兵丁队伍一行,妄图借保安武力恫吓民众。兰圃村地下党支部获此信息后,立即向闽中游击队密报这一动态。闽中游击队领导当即研究决定:“趁保安队在兰圃祠堂看戏之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敌人。但战斗必须神速,歼敌要稳,一鼓作气,不得误伤群众,确保万无一失。”当即派出陈振标、沈祖夏、郑书程、黄建国等12名游击队员,乔装打扮成看戏群众,依靠兰圃地下党同志内线,里应外合,打击歼灭敌人。12名游击队员连夜赶到离兰圃村2里路的泮洋自然村地下党接头户郑孝铨家。为稳准地歼灭敌人,大家进一步商讨作战方案。一致认为:根据敌人在兰圃过节的行踪,每晚必在林柯锬家吃晚宴,应选择敌人到祠堂看戏之机,严密布阵,趁敌不备,突然袭击,打…详情 ▷
兰圃抗击日寇遗址位于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兰圃村位于闽侯、长乐、福清三县山脉接壤交界处,四周群山环抱,五虎山雄卧眼前。1945年5月1日,日本侵略军1个小队12人,从长乐营前窜到林森县尚干,夜间窜入兰圃山寮林矮涌家,抢夺粮食,宰杀家禽。林矮涌母亲黄大妹不畏,愤怒地上前与日军搏斗,结果身中9刀,惨死在地。儿媳潘秀基为逃命,越墙而出,被日兵发现,亦遭杀害。兰圃群众闻讯后,无比愤慨。翌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兰圃村抗日自卫队组织广大村民持鸟、大刀、锄头、木棍等工具,分两路向日军驻地进攻。一路登上大坪顶峰,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准备打击敌军;一路采取迂回包抄战术接近日军。这时,日军正在兰圃岭上埋锅造饭,分食抢来的鸡、鸭。当大坪山顶上的信号锣声响起,兰圃抗日自卫队迅速瞄准敌人,集中火力,排射击。日军顿时措手不及,有8个日兵即刻毙命。其余日兵垂死反抗,向自卫队还击。自卫队队员潘秀铨正在给退弹壳时,不慎暴露了目标,不幸被敌弹击中牺牲。这激起自卫队和群众的更大愤恨,大家高呼:“打死日本仔……”。纷纷向敌人冲杀下去,又打死2名日兵。余下的2个日兵狼狈地沿着田埂慌不择路向前屿…详情 ▷
大义乡战斗旧址十八姓宗祠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1935年冬,活动在莆田常太游击根据地的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在马口镇压了罪恶累累的铺差韩觐侯和为虎作伥、欺压穷人的猴坑土豪杨本六后,接着又在渡口、银坑等地抓获并处决了伪装买山货、侦探搜集常太根据地情报的国民党特务3人。国民党派抽调5多兵力向常太游击根据地大举“围剿”。为配合常太游击队反“围剿”斗争,牵制敌人兵力,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遵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决定到福夏线攻打闽侯大义乡敌据点。是年12月,当获悉大义乡(今属闽侯青口镇大义村)十八姓宗祠内驻有民团后,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迅速选派1名精干先遣队员化装潜入大义乡,侦察民团驻地——十八姓宗祠的地形、哨位及布防设施等。游击队政委刘突军率领6多名战士由福清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出发,队伍分3小队,急行军到达大义乡。游击队趁天黑十八姓宗祠前后大门,以精兵把手重要路口,将祠堂紧紧包围。信号一响,先遣队员立即冲进前后门。面对突如其来的一大批“神兵”,在睡梦中惊醒的8多名团丁惊慌失措,欲逃无路,只好束手就擒。游击队不费一一弹解除了团丁武装,缴获了2多…详情 ▷
桐口灵光桥位于闽侯荆溪镇桐口村,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灵光桥为石构平梁桥,全长约3米,三桥墩四孔道,条石墩,不等跨,净跨为21.5米。桥面宽2.3米,用四条大石板条平铺而成,南侧中间石梁边上阴刻有“灵光桥”铭文。桥两旁原置有石栏,已圮。1989年,灵光桥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古洋遗址位于闽侯县鸿尾乡古洋村北面闽江下游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至今,古洋遗址已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一批石锛、石斧、石凿、小纺轮、略大的纺轮,还有少量成件的陶杯、陶豆、陶罐、支座,有的陶器底部刻有颇为规范的陶文符号。古洋遗址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牛头山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乡湖柄村牛头山上。1979年发现,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最厚达2.5米。有三层堆积:上层厚2~5厘米,遗物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从质地和纹饰看,与鸿尾黄土仑和昙石山上层所出土文物极为相似,属青铜器时代;中层主要是蛤蜊壳和灰土混合堆积,遗物较少;下层堆积较厚,已发现的有泥质灰磨光陶簋、篮纹和方格纹橙红陶缸和夹砂红陶釜残片以及鳖甲、石杵、陶网坠等。其特征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所出基本相同,应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闽侯县上街镇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个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闽。入闽始祖传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迁居各地。金履丰,字希成,号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兰溪县金府。金履丰智勇双全,征伐有功,官至驾前大将军、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丰抗御屡胜,得军功赐券,并允世袭。后宋亡于元,金履丰愤时事不可复为,遂偕子金标归隐福建侯官县璧团洲,从此在璧团洲结庐而居,恳沙造园,将一片渺无人烟的荒芜之地发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间乐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2年),金履丰卒于家中,享寿六十有七。金履丰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团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至明清时,已传承3余世、5户。后因璧团洲为沙洲,且屡遇洪患,田舍耕地崩决,地域逐年缩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间,分批迁移他乡居住。其中一支为始祖金衡的第二十九世孙金崇照的四世孙,即“诚”字辈的18位族兄举家迁移至璧团洲西面的洲地,为有别于祖居之地的璧团洲,新定居之处便名之为“新洲”。清乾隆丁未(1787)年,金履丰的后裔把原将军府第“中堂庙”拆迁,并分开建成彭城金氏宗祠和金将军庙。新洲金…详情 ▷
荆山境荆山境初名“江屿庙”,始建于南宋年间,原为居住在荆山北麓的苏姓,为纪念先祖苏东坡而建的庙宇,后苏姓渐微,徐氏崛起。据史料记载,徐家村原名徐厝墩,南宋初年,奉直大夫徐荆阳由福建浦城渔沧迁居江屿山(即今荆山,当时属怀安县),繁衍生息,渐成大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十五世祖、永宁县令徐(木昂),在江屿山南麓筑舍读书,见遍山荆花错落,取名“荆山精舍”,江屿山也随之更名“荆山”。明万历年间(15731619),族人徐廷(木或)、徐师乔、徐音轩等筑坝防洪,泽被乡里。明朝末年,更是涌现出集诗人、方志学家、藏书家于一身的徐熥、徐(火勃)、徐熛兄弟(三人皆徐木昂之子,后迁居鼓楼鳌峰坊),使荆山徐氏渐成闽中文化大族。清乾隆年间(17361795),来自洽浦村鲤鱼山(即西山)与港头村凤山(即白头山)的洪水泛滥,屡次冲毁防洪大坝,致“山外广原,汪洋万顷”,时龙迹山有龙文王庙,供龙岭尊王(龙岭尊王是唐高宗时期开疆靖乱的将军,因功褒封龙文王,传说祷雨辄灵,霖雨苍生,被乡民尊为“雨神”),族人徐可元、徐可含为治水泄洪,“慕龙迹山龙文王治水神兵”,率族众“壮胆鼓力,尽族筑坝…详情 ▷
泰山桥位于廷坪乡后溪村,是周围各乡通往罗源县的津梁。疑因桥头的古庙“泰山庙”得名。桥始建年代无考,据传说原为藤桥,后毁,村民在原址重建为廊桥。现存建筑为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重建。木匠为古邑路上乡(今古田鹤塘镇路上村)余添春。桥为单孔木拱廊桥,东西走向,全长28.4米、宽4.3米、拱跨21.6米、离水面约12米。桥台以天然的岩石为基,用块石垒砌而成。用圆木穿插交错成多组拱架,上顺铺圆木为梁,再横铺木板为桥面。桥屋为悬山顶,共七开间,九檩四柱抬梁式木构架,不施斗拱,屋顶大梁上还保留数段墨书:“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在癸酉葭月吉旦立重建”“木司古邑路上乡人余添春建造”等,桥两侧设有木栏杆,外加挡遮雨板。桥屋内设神龛,供祀玄天上帝。桥西头有泰山庙,主祀东岳泰山神。…详情 ▷
永丰闽越王庙原位于闽侯荆溪镇永丰村,始建于南宋,现存清代建筑,占地约25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戏台、看楼、钟鼓楼、拜亭、正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戏台和拜亭上装饰有精美的木构藻井,钟鼓楼飞檐翘角,工艺精湛。正面为牌楼式庙墙,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石匾二方,上匾刻“敕封汉闽越王”,下匾刻“临水境”。庙内主祀西汉初分封的闽越国王无诸,左右间分别奉祀临水娘娘陈靖姑、南宋理学家朱熹。该庙是福州地区民间信仰宫庙建筑的典型实例。有一定文物价值。1999年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211年因福州三环路怀安大桥建设用地,经省政府批准迁建于东侧山麓新址之上。然而据网友跟踪发现,永丰闽越王庙迁建过程中,并未按新闻报导中所说的“所有部件均会物尽其用”,而是大量使用新木料,原有的旧木料和装饰构件被弃置一旁。…详情 ▷
闽侯升平人瑞坊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坊兜灵济宫前。建于清咸丰十年(186年)。坊为石构二层牌楼式,四方柱,三门,歇山式楼顶,坊柱、枋、斗拱、脊吻用卯榫拼合,均衡严谨。青石构件,浮雕或透雕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通高5.8米,宽5.2米。坊正中额题:“升平人瑞”,旁刻:“咸丰十年礼部题请奉旨建坊为”,“闽县寿民林聿淇年百有三岁立”。四根坊柱两面镌刻四副楹联:“圣化沦肤食德身跻无量寿;家人绕膝承欢笑指曰期年”,“天子重引年时承赐膳;老人躬捧诏快睹旌闾”和“生际郅隆杖履常游仁寿寓;年臻大耋晨昏闲话太平时”,“椿帙经四期童颜不改;榆年冠七濑古貌堪钦”,联句隽永,书法精妙。以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混合手法刻有“姜太公钓鱼”、“郭子仪拜寿”、“王母跨凤”等花卉图案,雕工细致,古朴豪放,为清代石雕艺术珍品。23年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白沙新坡永奋永襄厝江氏古厝(永奋永襄厝)位于闽侯白沙镇新坡村西北,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群前后共五进,各进西侧均建有一列花厅。…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