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钟鼓楼旅游景点介绍
靖远钟鼓楼原名谯楼,是靖远县标志性古建筑物,位于靖远县乌兰镇镇中心,保存情况较好,现为甘肃境内迄今幸存为数不多的古楼之一,不仅是靖远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靖远悠久历史和厚重文明的象征。
靖远钟鼓楼历史沿革
钟鼓楼由时任靖虏卫守备房贵建造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
自正统二年(1437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年间,随着城池的不断拓展,以及城楼等建筑物的逐步增建,钟鼓楼也经历了多次修缮,变得日益完备壮观。
明弘治三年(1490年)因风雨侵,卫守备曹雄增修。
清代同治年间发生关陇之乱,同治五年(1866年)靖远县城失守,钟鼓楼被焚毁,仅存楼基,曾于旧址之上建小庙祀三官,故又称三官楼。
民国14年(1925年),靖远县知事张鹗筹集款项,维修城区及东西城楼,命本县籍木工徐生桂、李旺吉等鸠工庀材,参照嘉峪关关楼、兰州南城门楼、陇西威远楼等模式,弃短存长,精心设计,采伐当地泰和山等处木料,建窑烧砖,并向群众募捐,历经数年方才完工。
至1990年,楼体建筑东西五间,面阔20.8米,进深11.7米,总体高度17米。
靖远钟鼓楼历史遗存
楼上有数千斤之巨钟,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所铸造。抗日战争时期,日寇飞机数次飞凌上空轰炸靖远县城,曾鸣钟报警,声达十余里之外。
靖远钟鼓楼历史文化
据清康熙《重纂靖远卫志》记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楼基高3丈5尺,方周40丈,楼体3层7楹,高5丈5尺,正统三年都指挥使房贵建,弘治三年守备曹雄增修。少卿梁许南题“西北重镇”,北题“声教四达”,楼头有巨钟,弘治十四年铸。
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
“层楼高耸逼青空,独凭危栏四望雄。”明代邢玠咏靖远诗《谯楼》。
书法家陈国钧曾为该楼撰联曰:“此亦天枢,众星环拱;俨然砥柱,万壑朝宗。”
“清太祖以前,防酋须赖黄河水;郭蛤蟆而后,御寇原仗乌兰关。”范振绪撰联。
靖远钟鼓楼地理位置
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东大街164号。
钟鼓楼
靖远钟鼓楼其他介绍
靖远钟鼓楼位于靖远县城中心。原名谯楼,据《道光·靖远县志》载:“谯楼在城中大街协镇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楼三层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统三年(1438)为指挥房贵建,弘治三年(1490)守备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毁于兵乱。民国十四年(1925)在原楼基上重修”。现存建筑为重建后所建。建筑面积约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砖木结构,建楼修于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门连通南北大街,楼为三层五楹,楼东西面宽5间(20.8米),当心间宽3.2米,楼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顶,从第一层起,楼内设木梯可上三层。拱门南额阴书篆刻“瑞丰”二字,为张云锦所书,北额题“天枢”,传为知县李志学书,楼上有邑人陈国钧撰书一联“此亦天枢,众星环拱;严然砥柱,万壑朝宗”。1987--1990年多次加固维修。保存情况较好,对研究建筑工程技术史有重要价值。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靖远钟鼓楼”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