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长城旅游景点介绍
山丹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绵延近200公里,壕式汉长城和土筑夯打的明长城,虽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长度却完全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 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并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山丹县境内长城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西至东乐乡龙首山脉的烟洞沟,约160公里。比较完整的汉长城60公里,烽燧19座;明长城98公里,烽燧64座。汉明长城走向、长度大致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平行延伸。
汉明长城发展历史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把战国七雄的城墙连成了万里长城。
汉朝初年,匈奴再度强盛起来,不断侵扰北方,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嫁于匈奴单于。但匈奴贵族仍不时率众扰掠。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有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率军出地郡,进攻河西地区的匈奴右郡,采取大迂回战术,经居延奔袭祁连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败匈奴。这曾使匈奴悲叹曰,"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后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巩固胜利果实,在焉支山下筑建了删丹城。为发展农业生产,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河西屯驻军队,移民屯垦,保障丝绸大道的畅通和商贸往来,又于公元前120年始筑河西长城。山丹县境内汉长城就是在这个时期筑就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河西之战"胜利后,又置张掖郡,置删丹、日勒、氐池、昭武等县,开始修筑边塞。我县汉长城当时由汉将路博德负责勘查修筑。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功,汉武帝任路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路博德又率军到河西,驻守删丹,开始筑建河西长城。根据当时河西删丹地理条件,勘测线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沿龙首山脉南麓,挖壕沟,铺"天田"(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筑烽燧,建亭障。然后顺着焉支山顶向大马营一带筑造屯马墩、屯田墩,设置马苑养育良马。筑墩一直到白石崖。之后汉朝又向河西迁徙移民,设置村堡。县境内汉壕沟现存定羌庙、柳沟帽盔山、石峡口烽燧,并在谷内设置列障驻防。还有丰城堡金山烽燧、东乐乡西屯烟洞沟烽燧,现犹存遗迹。
到西汉末年,同匈奴的关系又恶化。东汉王朝建立不久,为防御匈奴,又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开始,大量调遣士卒,增筑堡垒,修造烽台,每隔十里设一堠,五里设一障,又把长城上的烽堠、亭障连起来,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我县的峡口驿、丰城堡、新河驿、三十里堡、二十里堡、十里堡、祁店堡、静安堡、西十里堡、小寨堡、西屯等都是长城的又一防护体系。
明洪武元年(1368年)秋,由明朝大将军常遇春、徐达率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挺进,进攻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城(今北京市)。常遇春率先锋攻占了河北、山东等地,元朝结束。明王朝接收陕西、辽阳、甘肃后,十分重视边防线,就开始建筑防御体系长城,前后持续二百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派三路军继续北征,后主力军受到挫伤。明太祖放弃武力统一草原诸部的措施,推行战略防御,开始在北方设郡、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的防戍部署。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巡抚赵载负责堵塞山丹至高台的山口、关隘,这是在山丹修建明代长城的第一步措施。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兵部尚书翟銮奉命阅视长城防务,发现诸多问题,九月上报修嘉峪关。后于嘉靖十九年到二十年建成嘉峪关。洪武二十四年(1545年)由指挥庄得负责在西夏筑建的山丹城基础上扩建山丹城,把周一里二百六十步的小城扩建为七里二百九步。山丹城筑了东、西、南门,东门、西门增设瓮城,没有北门。建筑山丹城实际是建筑明长城的第二期工程,过了北山就是蒙古统治的地界,为防御蒙古民族的侵扰,所以就没有设置北门。山丹城扩建后,又分别加强了山丹城周围的关隘、堡寨,新河驿就是在这时从长城脚下迁到现址的。同时开始向河西大量迁徙移民,安置于山丹城及各村堡。明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年至1548年),由巡抚杨博策划和主持甘肃镇长城的增建工作。山丹境内明代的墩堡、关隘就是在这段时间又加固复修的,即从玉泉口至大口子(即定羌庙至东乐烟洞沟)一段,又加固大马营滩的屯马墩至白石崖烽火墩。《山丹县志·甘镇志·兵防志·关隘》载:"自东北玉泉口至西北大口子,又迤南白石崖。嘉靖二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杨博躬历筹画,或浚筑壕墙,或斩砌石壁,或修设柞垒,以扼虏患。""山丹卫东路本卫教场起,古城洼界碑止,墙壕崖柞叠水石梯垒木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计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也就是说,杨博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堵塞山口、关隘,设置了墩台和关隘的一些军事设施,这是明代第二次复修和维修长城。隆庆六年(1572年)廖逄节出任甘肃巡抚又整治长城,又自山丹卫教场起,至古城洼界碑止,修复边墙、崖柞、叠水、石梯、叠木诸类工程,长达55.5公里。
万历元年(1573年),廖逄节又修龙首山至白路儿长城,白路儿长城至尖山、红寺山的长城。
万历二年(1574年),廖逄节又复修石峡口东自土窑儿起西至石峡口嘴至,壕里增中墙一道,长835丈。在廖逄节的督促维修下于万历二年六月山丹境内的边墙、城堡、墩台先后毕役,使长城面貌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明代长城第三次复修和维修。廖逄节把烽燧连接起来,改变前两次的结构,用黄沙土夯筑成一道完整的城墙
、
汉明长城旅游景点
山丹长城文物陈列馆
山丹县于1993年在长城景区内新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城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厅展室展出文物分为书画、器皿类共80多件。除此还展出了当今极为罕见的明代官宦女性木乃伊。木乃伊出土于山丹县城东,虽历经400多年,但女性木乃伊毫发分明,饰物华贵齐整,仍不失其特征。南厢房展室,展出了山丹境内汉明长城、关隘要塞不同时期的图片和有关资料以及长城、驿站守城军士的战盔战甲、刀枪弓弩等200多件。另有“四喜娃娃”、“三面观音”、“胡腾舞”、“梅花畅和卷”等文化藏品。
汉明长城
石峡口古井
峡口驿古城地处丝绸古道的干旱地带,人畜饮水全靠外运解决。明洪武年间筑峡口古城,当时的设计者从焉支山北麓的瓷窑口山中埋设陶瓷道至峡口,引焉支山雪水入城,保障了当时修筑边墙和峡口军民生活用水。
锁控金川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漫漫丝绸古道与巍巍万里长城齐驱并驾,绵延于山丹县老军乡境内的“石峡口堡”处,被一条宽不过数百米的石壁峡谷扼控,其特点是山大谷深,石壁险峻,古道谷中行,身居谷底,翘首蓝天如缝,人立悬崖俯瞰陡壁欲倾,故有石峡口关隘扼狭甘凉咽喉,锁孔丝绸古道之险。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刑部郞中陈棐奉敕巡察河西兵防,途经此地,遂奋笔疾书“锁控金川”四个大字,镌刻于石峡峭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西北长城文化石刻长廊
建于2007年,是将书法石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易学有机结合的一处人文景观,体现了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古代哲学思想。石刻长廊共分九层,有皇极、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洛河、河图、八门九星、六十四卦组成,共用628块石头,每块石头代表一卦象,汇集了包括中国当代众多名家书法,集中反映了古老的长城文化及边塞人文地貌,这是国内最大的原生态书法石刻长廊。
定羌庙(绣花庙)
遗址县境内汉、明长城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到定羌庙,北侧是连绵起伏的北山,东南是巍峨苍翠的焉支山,两山相峙恰如咽喉。定羌庙驿正处于咽喉要道之间。明隆庆五年重修,万历三十八年平羌将军张臣重修悬匾。从这些史料看,定羌庙从汉代至清代都是兵家防守的重要关隘。现定羌庙遗址尚在,遗址内有汉灰陶残片,有古井、房址,还有列障。清代诗人谢历途经定羌庙登城楼描述到:"定羌古戍独登楼,临眺无端怅远游,烟雨一天凭对酒,英雄千古几封候?塞鸿飘渺长空远,羌管悠扬野草秋,为问汉家教射客,到今何用姓名留。"从此诗中,说明定羌庙历代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从屯兵的列障发展到驿站,又扩大形成一定的规模。
峡口关隘
由凉郡西入至定羌庙到石峡谷关隘,群峰环抱,门通一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峡谷两山相对,谷内有古道,两山内有汉代烽燧、列障、明代长城,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关隘。峡口最高山峰帽葫芦山筑有汉烽燧,山峰下有一完整的列障,障内有汉灰陶片,有当年遗留的牛骨等物,周围有壕沟,还有上峰顶的便道遗迹。山下有供人饮水的古井,同时在崖壁上有镌刻的四个斗大的字:"锁控金川。"落款:"大明嘉靖三十一载四月吉旦,刑部郎中□恤全陕前左给事中鄢陵陈□棐。"从这些遗留实物,足以证明峡谷的重要性。明代诗人张楷路经峡谷时写到:"白沙官道接羌胡,硗确难行是此途。疑过井陉愁马蹶,似经云栈听猿呼。两山影逼天多瞑,五月风高草已枯。明日西行望张掖,-川平似洛阳衢"。该诗形象地描绘出峡谷的险要。走出峡谷即是峡口古城址。古城紧倚汉、明长城。该城应为长城的附属城。城450×230米,开南、北两门,分别有瓫城,四角有角墩,还有教场(练兵场)。这座城与长城有休戚相关的联系,是历代驻兵、屯粮、屯草、屯军马的军事基地,也是沿长城古道通商通邮的必经之地,停留食宿的场所。汉、明长城就在该城的北侧,时至壕沟、边墙上的女儿墙都完好如初,犹如横空出世的苍龙蜿蜒于北山脚下的茫茫戈壁上,极其壮观。2001年8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作了专题报道。2002年12月中国长城学会也制作了《感受长城》大型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中播出。
丰城堡金山子烽燧及列障
金山子烽燧筑在金山子顶部,东可看到焉支山、峡口城,西可览到沿线长城的新河驿,南可观到丝绸古道。长城旁边有121×121米的列障,列障四周有壕,有板筑墙、门阙。长城烽燧下有一口石砌古井。从整体布局可看出这些附设物与长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河驿
新河泽本身就是长城附设的列障,现遗址尚存,后又在廖逄节筑边墙时迁移到现址。长城旁有一个土筑板墙庄叫端(音cuán)庄,据说当时筑长城,民夫所食用的大部分是炒面。这里风大,吃干炒面时常常风吹迷眼,难以入口,民工就提议修筑一个小城堡。征得上级同意后,筑起了端庄,从此吃饭住宿就到该堡内。因是大家倡议修筑的,所以命名为"端庄"。为加强宣传和保护长城,于1993年7月兴建一所长城文物陈列馆,并成立了长城文管所。2000年7月,我县与日本亚西亚文化交流学会联合维修了一段明长城。
山丹县城北长城暗门墩
为何又命名为"暗门墩"?这与"隆庆议和"有关。"隆庆议和"是明王朝同蒙古俺答部结束军事对立的历史事件,和议达成于穆宗隆庆年间,故称"隆庆议和"。议和条约里有一条是有关长城沿线多处开辟市场同蒙古族进行合理贸易的,允许蒙古族用各种游牧产品交换内地产品和手工业制品。山丹就在长城旁开设暗门,并筑墩为标志,开设了交易市场。山丹当时所食用的盐就是阿拉善右旗亚不拉盐池的盐。自此,开始了山丹与蒙古之间的开始了长期的贸易往来。
汉·明长城其他介绍
山丹县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位于山丹县城东20公里的312国道2646里程碑处。是以古长城景观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景为依托的旅游区。作为景区依托的山丹古长城段,主要由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汉长城和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明长城组成。
汉长城
,汉代称为“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前筑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从永昌、山丹边界始,经绣花庙穿峡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经截腰、新河、卅里堡、十里堡,从山丹城以北2公里处经过,由城北、拾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过,至西屯北折抵山口过烟洞沟入甘州区境。凡经过平川、戈壁的长城,一般都由壕沟、壕棱(在南侧)、棱上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构成。山丹现存壕沟长59.95公里,深0.8米~3米,壕口宽5米~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棱,呈土脊状。烽燧筑于壕棱上,间距1.25公里左右。列障大都与壕棱上的烽燧相连,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现存3处。山丹峡口谷以东约4公里则因山因河为塞,没有挖壕,也未筑墙。
明长城
,明代称边墙。由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夯土层厚15厘米~20厘米。墙基宽4米左右,高约5米,大墙上建烽火台(又称随墙墩),墩底边长8米~12米,高12米以下。凡墩南侧与墙面标齐,北侧凸出。正面无马道,用绳梯攀登。大墙有巡道,宽约1米~1.5米。裙墙筑于墙顶北沿,高1.5米左右。起筑长城时,凡大墙经过城池或堡寨者均留筑一暗门(即城门洞),门外一侧筑瞭望台。明长城走向基本上和汉长城相同。明长城主要从嘉靖中期,隆庆到万历(1573—1619)前期约四十年中修成。
汉明长城在山丹境内蜿蜒连绵近百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米~80米。像这样修筑于不同时代而平行延伸且保存完整的长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这两条长城又同兰新铁路复线、312国道并肩而行,与312国道在2642号里程碑处交汇而过,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遥相互应、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往来车辆行人无不驻足观赏。在此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5年)的古驿站(新河驿),驿站坐落于明长城脚下,规模宏大。虽站内设施已化为乌有,但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400多年的驿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郁兴趣。为有效保护长城遗址,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积极的经济优势,为旅游事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山丹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项开辟了以汉、明长城、古驿站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情为主要景观、游览点的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先后共投资487.3万元,进行了初步开发建设。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景区已初具雏形。丝绸之路旅游线穿区而过,下车即可观赏,极为便利。在长城脚下还修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城文物陈列馆,陈列着长城沿脚出土的张弩、盔甲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明代女性“木乃伊”。陈列馆院落的一角用板架模型、黄土夯筑仿造了一座烽火台。游客参观完陈列的文物,登上烽火台可一睹大漠长城的壮观。这里有山丹有名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如“长城王”西瓜、黄参、发菜、山丹羊肉、焖面卷、拉条子、搓鱼子、拨鱼子等,还有闻名全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如山丹烙画、“四喜娃娃”、“三面观音”、“胡腾舞俑”等。每年吸引大批涉足丝路的中外游客。-、-、-、尉建行等中央领导也曾在这里驻足参观。每年举办的古长城旅游文化节,更是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景点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2-02-23,如果您发现“汉·明长城”景点内容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或提供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