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杭州段是运河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至今已有24多年历史,横贯南北4省2市,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这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一张金名片、也是江南水乡文化体验的经典目的地。大运河流经了富庶儒雅的钱塘佳丽地,记录在案了杭州繁华古都的沧桑沉浮和白墙粉黛的市井百态。不管是徒步、舟游,还是骑行、小憩,都可以触摸到杭州运河华而不燥的厚重之感,欣赏到运河沿岸无处不在的风雅之美。2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信息来源:金华门户网站…详情 ▷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建筑由桥西土特产仓库改建而成,以文化遗产的角度、专题的方式解读了刀剪剑“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则为剪”的独特文化。常设展览面积246平方米,由“刀与剑”、“剪刀的故事”两个展厅共同构成。于29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开放时间:周二到周日9:16(周一全天闭馆)…详情 ▷
明宅在新华路277号,为茅宅、陈宅两座明代建筑之总称。茅宅今存两进,一进轿厅,三间开,面阔7.5米;二进为正厅,五开间,面阔19.5米。1884年茅家买进后始称。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方砖一块及察其建筑风格,属晚明民居建筑。陈宅原座落在拱墅区霞湾巷15号,京杭运河江涨桥段拓直时易此保护。两宅均经修葺,布局与原宅已略有变动。今由丝绸城作营业场所,属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现状围墙范围内,并于东侧石库门处外扩约3米,总面积为1992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新华路东侧第一幢建筑东界,南至杭州环北丝绸服装城北侧花坛北界,西至保护范围外扩约5米,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米,总面积为951平方米。…详情 ▷
张同泰药店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人。清嘉庆五年(18年)在杭州新宫桥下开设茂昌药号。嘉庆十年,盘进沈同泰药号而取名为张同泰。咸丰初,他购地4余亩把张同泰扩建成杭城一流的大药店,并在靴儿河下等地增开益元参号。张同泰生产各种丸散,膏丹,药酒,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名,和胡庆余堂,叶种德堂齐名号杭州三大药堂。民国元年,药店经大规模翻建后,新屋落成,重建石墙门,上刻“万象”商标。“张同泰”镀金大字熠熠生辉,大门两旁悬挂“张同泰道地药材”铜牌,自制传统成药36余种。文革期间,张同泰铺面雕花匾额碑刻,悉被砸毁,改名春光药店,原建筑面积2596平方米,1981年部分房屋改建为医药站宿舍。沿街店面呈原貌,后面房屋大部分已经拆除。1988年恢复“张同泰药店”原名。保护范围: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路缘石线,南至6层及7层建筑北界,西至永丰巷东侧路缘石线,北至孩儿巷南侧路缘石线,总面积为156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东侧17层建筑、18层裙房东界,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米,西至西侧7层建筑西界,北至北侧7层建筑南界,总面积为1188平方米。…详情 ▷
洋关位于拱宸桥市二医院内。1895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迫成为开放商埠。同年1月,商定在拱宸桥附近划出土地作为日本商民居留贸易之地。公共通商场与日租界的设立,正式撕开了杭州对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国均要求在拱宸桥的通商场内租地经营,浙江巡抚只得“照复诸国”,拱宸桥一带遂成为各帝国列强经商、投资、掠夺的乐园。因应这样的情势,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间,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杭州“海关”的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关署建在杭州拱宸桥通商场(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1896年1月1日,杭州海关与通商场及日租界同时正式使用。当时的杭州海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城前夕,杭州关撤出辗转外地,抗战胜利后,杭州关虽奉命恢复原建署,但处址已非拱宸桥原址,并于1945年12月4日闭关。在抗日战争时期,拱宸桥“洋关”留下的几幢房屋,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队部驻地。抗战胜利后,“洋关”的一部分成为国民党杭县县政府所在地,另一部分划为农科所宿舍。解放初期,“洋关”…详情 ▷
欢喜永宁桥年代为清代,位于石桥镇石桥村。原名李王桥,横跨上塘河,系单孔拱形石桥。长47米,宽6.5米,高7.5米,桥栋上安有石狮8只,原名为里王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年)据《杭州府志》载:“永宁桥在堰东北七里,旧为渡曰李王渡,乾隆三十五年创建石梁跨在河南北。”…详情 ▷
岳官巷吴宅位于岳官巷4号,明代。杭州岳官巷东起新华路,西至六克巷。明万历年间,学官殳云桥、殳龙山居于此,故名学官巷,后讹称为岳官巷。清咸丰年间,云贵总督吴振域将殳云桥、殳龙山之宅归为已有,加以扩建,称吴宅。清康熙年间,学官翁嵩年也曾在吴宅居住,其先后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和粤东提学等职,提携后进。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广东督学时,一次考试因考场设于雷州,琼州(即海南岛)考生须渡海赶考。翁嵩年闻之说道:“我岂能以一己性命换取千万人性命”遂将考场改设于琼州,让考生在当地应试,自己则不顾渡海风险,乘舟亲赴琼州海峡督查考务,一时传为佳话。吴宅内有五进院落,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是杭城仅存的明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吴宅于“文革”时期毁坏殆尽,一度曾有四十七户居民杂居其中。1986年,杭州市政府将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年,按原样修复,现已作为专题博物馆对外开放。保护范围:东至青春坊东界,南至岳官巷南侧道路红线,西至六克巷东侧道路红线,北至北侧住宅南墙界,总面积为5192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新华路西侧道路红线,南至保…详情 ▷
古通济桥古通济桥位于下城区北部,石桥街道东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5),桥基为半山山脚岩石,直接以石砌筑,故称石桥。原名古通济桥,拱形,长13.1米,宽2.3米,高3.7米。桥碑铭诗叙景,诗曰:“一箭春水开明镜,两岸桃花夹彩虹,通畎浍以滋我稼,济往来而达行踪”。下城区的石桥街道就因此而得名的,具体位置在石桥社区桃花漾,北景园以南,石祥路甘长村以北,东新路以东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体外扩约5米,总面积为283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米(至地块线延长线),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15米(至地块线),西至保护范围外扩约3米(至地块线延长线),北至保护范围外扩约2米(至地块线),总面积为2816平方米。…详情 ▷
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旧址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年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2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杭州关税务司署旧址位于杭州市温州路126号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属于拱宸桥街道温州路社区。年代为清、民国。895年清政府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杭州被迫成为开放商埠。同年1月,商定在拱宸桥附近划出土地作为日本商民居留贸易之地。公共通商场与日租界的设立,正式撕开了杭州对外通商的口子,英、美等国均要求在拱宸桥的通商场内租地经营,浙江巡抚只得“照复诸国”,拱宸桥一带遂成为各帝国列强经商、投资、掠夺的乐园。因应这样的情势,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6、7月间,在杭州设立“海关”开港通商,当时杭州“海关”的全称为“杭州关税务司署”,即人们所说的“洋关”,关署建在杭州拱宸桥通商场(现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1896年1月1日,杭州海关与通商场及日租界同时正式使用。当时的杭州海关是杭州最主要的征税机关,也是货物进出的枢纽。1937年12月日军侵占杭城前夕,杭州关撤出辗转外地,抗战胜利后,杭州关虽奉命恢复原建署,但处址已非拱宸桥原址,并于1945年12月4日闭关。在抗日战争时期,拱宸桥“洋关”留下的几幢房屋,一度成为日本宪兵队队部驻…详情 ▷
杭州市天主教堂,坐落于杭州市,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李之藻家和杨廷筠家设堂。明天启七年(1627)秋,杨廷筠又捐献大批资金在观巷(观桥西,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圣堂。后阳玛诺曾在西湖边钱塘门建堂。清顺治十六年(1659),意大利耶稣会卫匡国神父,从罗马返杭,得到浙江巡抚佟国器等支持和资助,将杨廷筠旧居附近(该堂原址)一片大园地拨给教会,开始另建新堂。十八年(1661),内部启用。圣堂系罗马圆顶式,由正殿和左右侧殿构成,4行木柱,靠边2行木柱砌在砖墙内。正殿顶部呈环弧形,堂内明朗,色彩鲜丽,光辉夺目。设有3座祭台,正祭台供救世主像,两侧祭台分别供伯多禄和保禄两像。伯多禄一手拿两枚钥匙,一手指天。保禄左手执十字架,右手指着一…详情 ▷
浙江省第一师范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现代公布时间:1963年3月11日位于下城区凤起路238号。原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背景下创办于196年。辛亥革命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是当时东南几省著名的学府之一,浙江新文化运动的摇篮。192年在此爆发过著名的“一师风暴”。旧址占地8平方米。原建筑共七进,每进平面呈“一”字形,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每进三间以廊相连。今校内尚存第一进建筑及“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石刻匾。一进建筑共21个开间,通面宽7.56米,通进深1.63米。石匾立于学校碑廊内。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
祥符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公布时间:25年3月16日祥符桥始建年代不详,在南宋地方志中对该桥已有记载。现桥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桥,南北向横跨宦塘河,长28米,宽3.6米。桥栏板有素面和须弥座两种形式,望柱头雕饰覆莲或石狮。祥符镇境内有纵横交错的河汊、浜荡,新开运河和宦塘河从镇中穿过。自南宋起,苏、湖、常、秀、润诸州纲运及米舟,都经过祥符镇抵达杭州。祥符桥作为镇内的主要桥梁,发挥过重要的交通功能,从侧面反映了祥符镇的历史风貌。该桥还是杭州市区不多见的梁式桥之一,桥上雕刻较有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
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近代公布时间:25年3月16日浙江省高等法院成立于民国十九年(193年),浙江省杭县地方法院成立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其前身分别为设立于清宣统二年(191年)的浙江高等审判厅及高等检察厅、杭州地方审判厅及地方检察厅。上述司法机构自成立之日起,同在法院路(清旧名臬司前)办公,即现在延安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的西北侧。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侵占杭州,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随政府迁移后方,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县地方法院迁回杭州,办公地点仍在法院路原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杭县地方法院改称为杭州地方法院。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浙江省高等法院及杭州地方法院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此后,人民政府建立起人民民主的政法机构。1951年法院旧址划归浙江医学院军区医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使用至今。现存旧址建筑,为浙江省杭县地方法院法庭,此建筑在1951年1966年之间,因拓建延安路…详情 ▷
通益公纱厂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近代公布时间:25年3月16日通益公纱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翌年竣工,由南浔巨富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王震元等集议并筹募股本,自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历时八年才得以开工。后因经营不善,于192年停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假手高懿丞投资该厂,于193年8月改组纱厂,更名为通益公纱厂新公司,后又改为鼎新纺织股份公司。该纱厂几经盘手更名,于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纺厂,仍保持原功能并沿用至今。通益公纱厂是当时浙江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近代棉纺织工厂之一,是杭州近代民族轻纺工业创建、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也是拱墅地近代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奠基石”,其留存的厂房等建筑遗存,是杭州清末、民国时期工业建筑的代表,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
富义仓占地面积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平方米,由三进院落、三排仓房组成。为时任浙江巡抚的谭钟麟负责,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建成于光绪十年(1884),为大运河沿岸现存的著名古粮仓之一,与北京“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仓名取“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现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富义仓讲解词游船驶过御码头我们会看到运河的一段支流,它叫胜利河,大家看,就在哪里,河上的桥是26年重新翻建的华光桥。大运河与胜利河的交汇处华光桥的旁边,左右逢源的这块古建筑群就是大江南北有名的富义仓遗址。富义仓坐落在杭州拱墅区偏南的一处风水宝地上,这是座清朝时期营建的,那时的水运尚很发达,特别是江南一带进京的贡粮,大多数都由大运河漕运运至京城,所以,运河两端京杭两地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储粮仓,像离通州最近的北京内城东直门内就有:北新仓、南新仓、新太仓、禄米仓等国字号的粮仓,至今那里很多胡同还以粮仓的名字命名。杭州也一样,有永济仓、盐义仓、富义仓、仁和仓等分布在运河两岸。湖墅地区作为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一个货物集散地,仓库特别多。杭州也有很多地…详情 ▷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厘米,为拱跨的152.7和139.7中墩厚约1,合大孔的115.8眉石厚2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详情 ▷
香积寺石塔,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拱墅区香积寺巷内。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七级八面石塔。仿照灵隐寺双塔建造,但腰檐明显缩小,结构手法和浮雕与灵隐寺双塔截然不同。是清代初年石塔建筑的代表作品。…详情 ▷
香积寺位于杭州湖墅香积寺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原名兴福寺,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赐名香积寺至今,是杭州湖墅地区的著名寺庙,曾是灵隐、天竺朝山香客的集散地,素有“运河第一香”之美誉.每天运河上千余船只往来,运输繁忙,夜间灯火通明,寺内热闹非凡,促进了湖墅地区乃至杭城的商贸、旅游的繁荣,对佛教禅宗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香积寺内原有宝塔二座,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据《湖墅志略》记载:僧祥文于康熙年间住香积寺,拓展寺基造毗卢阁,并于寺前建石塔二座,现仅存一塔,该塔八面九层,下有须弥座,用白石雕凿,仿木结构楼阁状,斗拱仿宋式,第三层东面悬匾,上刻“慈云”两字,南门作半启状,第五层有一门打开,有一自门内出来。该塔结构手法、浮雕风格为清代之代表作。1963年,该塔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在初创阶段,虽使用的是北宋年号,但实际统治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真正的统治者依然为钱俶,而钱俶毕生崇信佛教,在杭州建造了许多寺庙及佛塔,因此香积寺初建初期,仍保持着吴…详情 ▷
仁爱医院旧址年代:民国红会医院位于下城区环城东路38号,前身是仁爱医院,又名圣心医院。1922年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肋捐出部分家产在刀茅巷的石板巷创办了仁爱医院,医院由外籍修女出任院长。1928年秋天,英籍大姆姆彭(修女,俗称白帽子姆姆)出任医院院长时,在原有修女楼屋住宅、男女病房楼屋各1幢及医师住宅1所的基础上,又修建了1座哥特式教堂和光室、施诊所、免费病室、海星小学校舍等。1949年以后,医院由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6月医院改名为杭州红十字会医院。仁爱医院是由外国教会组织创办的,以西医体系建立的医院。院中的教堂建筑为哥特式,建筑用材考究,注重细部装饰,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而比邻于四周的四幢红砖楼房同为仁爱医院时期建筑,保存较好,与教堂建筑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人文内涵和统一环境氛围的整体。219年1月7日,仁爱医院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信息来源:浙江文物网…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