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革命烈士纪念碑梅列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1977年,碑高18米,用青白色花岗石成。碑身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并15个鎏金大字,碑座前面刻有碑文一块,并建有上两层平台,上层长2米、宽15米,下层长4米、宽3米干台紧接1级石阶,力瞻仰者上步行之路。…详情 ▷
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位于梅列区陈大镇砂蕉村布头土堡一民房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从明溪进军解放沙县期间,红军工作队到砂蕉村做宣传,筹粮筹款,驻扎于此。1934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红7军团在闽西北苏区开展运动战,伺机消灭敌人,以支持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红7军团19师57团由明溪过紫云村至砂蕉村,驻扎在砂蕉村。红7军团19师57团设置于布头土堡一民房内,团长王蕴瑞等在此居住和指挥战斗。红57团驻扎砂蕉村期间,在砂蕉和列西、城关、白沙、翁墩一带发动群众,筹集了大量战斗物资,为红军强渡沙溪河,消灭敌8师两个营打下基础。红7军团19师团部旧址建于清末,坐东朝西,总占地面积为18平方米。该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2米,通进深1米,两侧为民居,屋前有一古官道过小蕉通往列西。现保存完好。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洋溪乡农会旧址位于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老街洋溪福音堂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期间,红军东方军一部向沙县南面进击,拓展红色区域到洋溪乡,驻扎在上街村民房内。红军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在洋溪乡多处民房白墙和黑砖墙上留下多条标语,大力发动群众;帮助建立了洋溪农会,主席邓日福;洋溪乡农会成立后,在红军的帮助下,带领群众打击了洋溪一带的土豪地主,筹集了粮款,并发动群众采集草药运送到沙县前线,支援红军东方军解放沙县。红军攻下沙县后,组织群众到沙县挑运战利品。洋溪乡农会还在洋溪乡开展了扩红活动,动员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为红军队伍输送了有生力量。但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洋溪乡农会活动也随之结束。洋溪乡农会旧址原为洋溪乡基督教教堂,始建于1923年,存有洋式教堂1座,中式牧师楼1座,面积达67平方米。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红军井位于梅列区洋溪镇上街村凯头。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在攻打沙县期间,红军东方军一部向沙县南面进击。当时红军东方军一部就驻扎在上街村民房内。在紧张的战事中,红军战士不但秋毫无犯,而且还帮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村民担水、砍柴。他们与村民共用一口水井,为解决饮水问题,红军扩建该水井。为纪念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铭记军民鱼水情,村民们将这口水井命名为红军井。红军井建于明末清初,井口为圆形,直径1.38米,井底直径约为2.5米,属上小下大结构,井深8米,受益人口1多人。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位于梅列区洋溪镇洋溪中学内。1939至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从福州内迁,在洋溪设立校区。这期间,全省约有1名学生先后考入这所学校,来到这里就读。因战时经费支出不足,一切因陋就简。学校借用民房作宿舍、教室,用竹蔑糊泥作墙,以树皮代瓦,校舍四面通风,无法避风雨。宿舍全是统铺,上下两层,用竹片编作竹床,一个房间住几十个人。尤其日军侵占福州期间,经济来源断绝,每日只能供糙米六小两,以两餐稀粥解饥。在此困境中,有十几位学生病逝,但全体师生仍刻苦求学。当年的洋溪乡亲对福建省立福州初中办学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许多村民腾出房子供学校办学。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当地村民的支持,使这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当年全省会考成绩福建省立福州初中总是名列第一。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都被保送或考上福高、高工、高商等重点学校,许多同学后来成为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其中有我国电机专家戴熙杰、我军儿科专家滕通健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纪念这一史实,建纪念碑一座。纪念碑由碑体和基座组成。碑体正面书写:“福建省立…详情 ▷
红19师强渡沙溪河战斗遗址位于梅列区列西街道列西村的梅列门右侧。1934年5月27日,红7军团19师在师长周建屏、政委吕振球指挥下,参加建宁保卫战,建宁失守后,5月25日,红19师从建宁的石山经塔下山、黄舟堡转战宁化、归化(明溪),奔袭百余里,到达梅列区城列西(今市区)。此时,国民党军南有陈明仁8师驻莘口的239旅,北有驻沙县境内的238旅一部,有受到南北夹击之虞。为了跳出这一困境,返回中央苏区主战场,红19师需强渡沙溪河。当时,沙溪河对岸列东一带已有国民党军8师两个营和民团把守。红19师和当地支部广泛发展群众,筹集4多条船,兵分列西、翁墩、白沙、长安(现火车站)四路,强攻沙溪东岸。经激烈战斗,攻占对岸,消灭敌2个营和民团。在战斗中,颜生地等村民勇敢带路,耐桃等船工英勇牺牲。在红军的强大攻势下,敌人溃败,分两路往城关、徐碧方向仓惶逃窜。往城关逃跑的敌人,大部分被红军围歼消灭在下洋一带,其余敌人往莘口方向逃跑。就在这时,驻扎在沙县的国民党军8师238旅工兵、炮兵两个营的兵力,全副武装赶来增援。在徐碧,红军与赶来增援的敌人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红军占领高岩甫…详情 ▷
中共三元支部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下洋原皮革厂后山飞凤殿。1947年2月,原南平剑津中学学生、中员黄维泉,奉城工部所辖的延(南平)古(古田)瓯(建瓯)中心县委副书记李继藩之命回三元开展革命活动。他在取得了国民党三元县政府会计一职后,以此为掩护,先后在三民镇(今城关)、莘口等地建立了4个地下联络站。同年7月后,黄维泉先后发展薛忠春、严炳康、林家钊、张是良入党。其间,延古瓯中心县委副书记李继藩被捕遇害。黄维泉在失去上级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于同年1月在三民镇飞凤殿成立了中共三元支部,有党员4人。1948年8月后,党支部隶属于南沙三特支委。中共三元支部旧址飞凤殿保存完好。其面阔1米,进深4米,建筑面积4平方米。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红军东方军19师师部旧址陈家厝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吉口村36号。1933年8月,红军东方军挥师向东,解放沙县和将乐,其一部红19师驻扎在吉口村时,红19师师部设在陈家厝。师长周建屏等19师领导人在此居住和办公。红19师在当地做宣传、打土豪、筹粮筹款,指导岩前、吉口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使岩前一带的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得到恢复、巩固和发展。红军东方军19师师部旧址陈家厝,建于清代。该建筑面阔8米,进深15米,建筑面积近2多平方米,由前坪、檐廊、前厅、厢房组成。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红4军13师工作团旧址永安堂位于三元区岩前镇白叶坑村。1931年6至7月,根据毛泽东在建宁发出的三封指示信的精神,红4军以归化为工作区,在闽西北广泛进行分兵、筹粮筹款和建立政权活动,红4军13师进入明溪西南的白叶坑、胡坊、岩前等地开展抗租抗斗争。7月初,红13师工作团1多人,进驻白叶坑永安堂,在此发动白叶坑乡群众,开展筹集粮款、军事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红4军13师工作团旧址永安堂坐东朝西,由前大坪、前廊、正堂几部分组成。面阔3间,进深4间,石基,砖铺地面,占地面积4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余平方米,为悬山顶木石结构。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忠山乡农会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西南部的先贤祠。1934年4月,红7军团在经历了明溪铜铁岭战斗后,南下经三元岩前、忠山过贡川,并以忠山、贡川等为后方基地,攻打永安县城。在此期间,红7军团留下一个连队,驻在忠山村。这支红军小分队担任向东警卫的任务,并在忠山村做宣传、打土豪,很快把觉悟了的群众发动起来,组建了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党支部书记邓天赐,主席邓天赐,副主席杨平志,秘书兼文书余次铰。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起来后,多次在先贤祠内开会,在前大坪召开群众大会、发放打土豪的粮食和猪肉给群众,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组建忠山赤卫队,开展分田地运动,协助红军消灭星桥一带大刀会组织,组织群众为攻打永安县城积极支前,胜利后运送战利品到中央苏区。红7军团小分队离开后,由红军独立第9团指导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工作,直到1934年底。该建筑座东朝西,门对仁溪、大溪二水合流处,占地面积7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余平方米。由前大坪、下堂、回廊、天井、边厢及上堂几部分组成。山门为歇山顶,上堂为悬山顶木石结构。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石基,砖…详情 ▷
红军战地医院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北52号。1934年4月,红7军团解放忠山,以忠山一带为红色根据地,攻打永安县城,到星桥消灭大刀会组织,建立忠山党支部和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在此期间,红7军团和红军独立第9团战地医院设在忠山村北52号,收治数十名红军伤员和受伤赤卫队员,忠山村姜顺仪、卓月仔等到红军战地医院参加护理伤员,并在外面井边为伤员清洗绷带等医疗用品用具。该建筑为清代民居,通面阔14米,通进深2米,面积近3平方米,由上厅、天井、下厅、院坪组成。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稼祥旧居邓氏宗祠位于三元区岩前镇乌龙村西坑。1934年6月,王稼祥率领红7军团1多人,从黄沙口由官道往明溪,经乌龙村、岩前村到明溪苏区,回到中央苏区。在途经乌龙村时,王稼祥在乌龙村西坑邓氏宗祠住了一夜,并利用傍晚时间,在宗祠前大坪召集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进行社会调查。王稼祥旧居原为岩前镇乌龙村邓氏宗祠。该建筑建于清代,面阔1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3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多平方米。整座宗祠由前水池、大坪、正厅、后厅、两边厢房组成。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许瑞芳故居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楚祠。许瑞芳祖籍江西崇仁县,生于196年,自幼随父来三元区忠山村落户,住在楚祠上厅两厢房,左厢房为其父母居所,右厢房为许瑞芳居所。许瑞芳父亲以经营日什布匹为生,经常在通往永安、贡川、忠山、三元、梅列的官道间奔波。许瑞芳十八岁时(1925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同年冬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支部宣传工作。1927年底回到忠山村后,建立秘密农会,鼓动农民起来征兵征粮,苛捐杂税,应聘任永安县立中学教师,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思想。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军入闽,消息传到永安,许瑞芳到闽西找红军,回到了革命队伍。1934年冬,许瑞芳随红军北上,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二十八岁。许瑞芳青年时期在楚祠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同情贫苦百姓,痛恨黑暗统治,勤奋学习,接受进步思想,为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开展一系列革命斗争打下基础。回到忠山村后,继续献身革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建农会创办夜校,为三元区和永安县早期革命斗争作出贡献。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详情 ▷
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锡光堂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江西瑞金人、共产党员的帮助下,西际村锡光堂的余宁助开的“余宁助客栈”成为红军联络站,余宁助、余和顺等成为红军联络员。1934年5月,红9团一部来到西际,打土豪做宣传。在红军的帮助下,西际成立了农会。农会主席由余宁助担任,副主席是武斗士,秘书是余和顺,文书是张本瑜。农会积极分子余宁助、余和顺之后加入了共产党,于是建立了西际乡党支部,余宁助任西际村党支部书记。还成立了赤卫队,队长由武斗士担任。西际乡党支部和农会多次在锡光堂召开会议,商议支援红军事宜。在党支部和农会的带领下,西际周边一带柳城、沙阳、黄沙、莘口的村民,为红军送盐送米、看护伤员、传递情报,并把西际村陈朝绍等青年送进红军队伍,为建立西际一带红色区域做出贡献。西际乡党支部、农会旧址原为莘口镇西际村一座清初民居,名为锡光堂。面阔2米,进深12米,面积近25平方米,由前坪、檐廊、大厅、左右厢房和后厢房组成。窗棂和雕花保存较好,但前坪已毁,建设新房。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位于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家祠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西际村余氏家祠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保卫重要物资的安全和运送。直到红军长征前后,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紧缺物资,为中央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余氏家祠为明代建筑,现保存完好。该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7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平方米,为穿斗式硬山顶木构建筑。整座家祠由围墙、垂花门、前大坪、下厅、天井、上厅、后堂等组成。祠内窗棂雕花一应俱全。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于1991年3月被三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红军医疗所旧址位于三元区莘口镇后溪村本点一民房内。1933年至1934年间,红军独立第9团和红军独立第7团在永沙明边界开展革命斗争,红军一部驻扎在后溪村,在此设立临时医疗所,收治数名红军伤员。由于西药缺乏,当地村民上山采草药,帮助红军治疗伤员。1934年5月,红军独立第9团一部撤离后,留下3名伤员,并把几十块光洋交由当地贫农团积极分子林在清、林延顺等村民,请他们照料护理。林在清、林延顺等后溪村民不辞辛苦,到大田等地购买红糖和中草药,回来制成中药,精心治疗护理红军伤员。三四个月后,这3名红军基本康复,告别了后溪村的父老乡亲,归队继续参加战斗。红军医疗所旧址为一民居,该建筑面阔21.6米,进深15米,面积32平方米,由下厅、回廊、天井、边厢及上厅几部分组成。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大众山游击据点遗址位于三元区中村乡大焙坑村东3米。1944年春后,大田的革命形势紧张,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位于大田、永安、沙县和三元四县交界的三元县中村乡大焙坑村建立新游击据点。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这里建立交通站,培养了吴禄星、陈全东等当地积极分子,大焙坑村成为游击队休整、学习、训练住地。吴禄星等大焙坑村的村民为游击队送粮送菜、传递信息,支援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大众山周边开展游击斗争。1945年5月,闽西北游击队在尤溪石头坑遭敌袭击,突围后退往大焙坑据点休整。撤离后,留下数名伤员,由大焙坑村吴禄星、吴禄斌及其母亲等护理,约半年伤愈后回到大田。大焙坑村大众山是闽西北党组织和游击队在闽西北开展游击斗争时,由大田转到沙县的火种保留地,也是过渡地和中转站。大众山游击据点遗址大众山海拔5多米,面积2.5平方公里,山上树木高耸,杂草、芦苇茂密。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深坑岭战斗遗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筠竹村后山深坑岭。1934年5月,东方军离闽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主战场,留下红7军团转战闽西北。28日,寻淮洲、粟裕率领红7军团从沙县向明溪转移,驻扎湖源和筠竹,国民党8师239旅从莘口向湖源转移,抢先占领深坑岭的南洋峡等主峰。29日早晨战斗初始,我军仅以一个团出击,很快处于仰攻不克的被动局面。红军以筠竹和湖源村民为向导,指挥另两个团分两路从侧后直插敌一二线阵地空隙地带。下午二时到达预定地点后发起总攻。国民党军一二线阵地被打乱,前后互相攻击,我军乘势攻占南洋峡等主峰。国民党兵大势已去,纷纷涌向深坑岭向莘口撤退。深坑岭只有一条险要的羊肠小道,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百米的悬崖。我军乘势穷追猛打,国民党兵死伤之外摔死深崖无数。战后观察,深崖一边草木被滚得精光,时过数十年,坑底留有许多残骸和头盔。深坑岭战役后中央苏区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结果整个一旅全部被我消灭,计俘获人、近两千,重轻机关数十挺,炮数门,其他军用品堆积如山,现正在清查中。”中革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团长王蕴瑞、参谋长夏兴忠二等红星奖章,团俱乐部主任张志坚三等红星…详情 ▷
红军无名烈士冢位于三元区中村乡杜水村老村部后。1934年5月28日,红7军团在进行强渡沙溪战斗后,向沙县、明溪转移时经杜水村,有3名在战斗中负重伤的伤员,因伤势过重,抬至杜水村时壮烈牺牲。在杜水村邓仰云、张高地等多位村民的帮助下,就地葬于杜水村后山。当时,红7军团为3名红军战士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后,继续向筠竹村进发。由于当时红7军团未留下任何线索,不知道这3名牺牲红军的姓名。至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自发在红军战士埋葬地立了简易纪念碑,在清明及中秋时节,组织村民和中小学生前往祭扫。信息来源:三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年代为1933年。简介:原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平方米,建筑面积1平方米。由前坪、前堂、天井、正堂、边厢、回廊和后轩组成,正堂面阔七间,进深七柱,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祠堂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余氏祠堂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218年,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堂前向外延伸21米,堂后向外延伸6米,堂左右两侧各向外延伸2米。…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