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硕龙地下长城又名“7812地下防炮工事”,位于中越边防重镇硕龙镇,离该镇硕龙街中心广场1米,与越南只有一条不宽的归春河相隔。它是上世纪7年代在中越关系紧张时修建的地下军事防御工程。该工事深藏于硕龙镇石山地下数米深,与民居、山峰、界河等盘龙贯通,历时数年而成。地道内各种战时设施齐全,具有了望监视、观测通讯、指挥调度、哨兵岗、武器弹药库、军用物资供给、战时地下医院等功能和设施。动用了数千民工,挖地道、凿山洞,历时数年,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地道纵横交错藏于硕龙街周围地下数米深,并与四周的山峰、泥岭、界河、民房贯通,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结构隐秘,工程宏大、具有防空、防炮、躲避战乱的功能,原名为7812地下防炮工事,后改为“边关地下长城”,这个边关地下长城即使敌人炮击空袭,也坚不可摧。进入边关探秘的硕龙地下长城,通过设有坚固的明碉暗堡,走进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地道,再现当年戍边壮士军旅生活。登上神秘的指挥中心瞭望台,边防重镇要地及异国边情一览无余,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八面来风酣畅淋漓,既可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北面异国景色,又能领略独特的边关…详情 ▷
平岗岭地下长城位于凭祥市区以北2公里处,始建于1889年,是清末广西提督苏元春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所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依据中越界河平而河的地形环境,在平岗岭上建造了南北两个炮台,南北炮台之间由宏伟的地下通道相连接,且直通中越界河,全长1多米,故称“地下长城”。内设驻兵室、指挥室、蓄水池、会议室、弹药库等,整个地下长城结构巧妙,易守难攻,令人赞叹。平岗岭地下长城始建于1889年,是清末广西边防提督苏元春督办广西边防军务时所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依据中越界河平而河的地形环境,在平岗岭上建造了南北两个炮台,分别安有德国克虏伯大炮各一门,小炮数门。北台大炮已在民国9年(1921年)被广西军阀陆荣廷移至南宁的“镇宁炮台”(现在人民公园内)。南北炮台之间由宏伟的地下通道相连接,且直通中越界河边,全长1多米,故称为“地下长城”。平岗岭炮台在抗法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美中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年2月,人民解放军45军134师在平岗岭和平而关一带阻击国民党残余部队,经过2昼夜激战,全歼白崇禧桂西残部和国民党1军、19师、197师共6715人,…详情 ▷
岩画刻画在上述诸县境内的左江、明江两岸的花山、珠山、高山、龙峡等地临江的石灰岩峭壁上,共保留有六十幅古代壮族人民的艺术杰作,绘有人像177余个。因为宁明县的花山壁画发现得最早,图像最多,画幅最大,故统称为“花山岩画”。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在它临江的那面高26米的山崖上画满了各种呈土红色的图画。据考证,绘画年代在东汉以前,距今已有2年以上的历史了。在这组规模宏大的图画中,人物形象虽然线条粗犷却又栩栩如生,有佩刀剑的,有戴桂冠的,是头人或指挥者,周围都有一群“小人物”朝着他,组成了一幅幅情境各异的画面。这些画的象征意义现在已无从得知,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在这绝壁上作画的,现在也已经不知道,只是学者们和游客们仍在络绎不绝地前去观赏、研究,目睹祖先留下的痕迹。相关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当地有位大力士勐卡,不甘被当地头人欺压,准备带领当地壮族兄弟起兵造反。但兵马不足,幸得神仙传授用纸人纸马,撒豆成兵之术。哪知一日其母打开藏有纸兵纸马的箱子,只见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人马飞出落在山崖上,因不足百日,尚未点化成人而变成现在的壁画。花山岩画绘制在临江的悬…详情 ▷
凭祥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友谊关位于广西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早在汉朝这里就已经设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叫雍鸡关,后改名界首关、友谊关大南关,明朝设镇南关。1953年1月,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改称睦南关。196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友谊关。1995年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6年5月25日,连城要塞遗址和友谊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365.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米。公路从隧道形单拱城门通过,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关名。关楼底座上原来只建有一层木结构回廊,重建时改用钢混结构,并加了两层回廊,每层回廊平均为8平方米。回廊的四周是…详情 ▷
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万部队,在桂北湘江以东地域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线。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巨大代价突破了湘江线,继续北上抗日。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199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碑园坐落于兴安县城狮子山,占地1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大型群雕、纪念碑、陈列馆、闽西革命烈士雕塑、廉政清石园,在建的项目有湘江战役新陈列馆和湘江战役烈士碑亭。群雕为灰白色花岗岩雕凿,长46米,高11米,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它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道线的壮烈场景;纪念碑高34米,耸立于狮子山顶,上部为三支直插蓝天的步枪造型,象征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下部为圆拱型碑亭;纪念碑和群雕由一线四折共184级台阶连接,陡峭的台阶寓意中央红军突破湘江线的曲折过程。陈列馆位于狮子山北山脚,馆内陈列着湘江战役军事模型图、红军长征过广西路线示意图、中央领导人的题词及红军部分实物等。1997年6月,中宣部将碑园列为首批百家…详情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脚山铺,国家在广西全州县当年红军战斗的脚山铺建了一系列的纪念设施,这是对在这一带牺牲的成千上万红军将士的英灵的告慰。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最悲壮的一战,关乎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战后,桂北地区遍布红军战士的遗骸,当地百姓冒着危险将他们掩埋,经过几十年雨水冲刷,全州两河镇、枧塘镇等地相继发现待确认的红军遗骸。全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当地群众积极配合,对发现的遗骸进行了就地掩埋、登记、标识,并在全县开展红军烈士遗骸的寻找、收殓、保护工作。2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好红军遗骸收殓工作和本着简朴节约、不大兴土木的原则,建设好纪念设施,作为新中国成立7周年的献礼。在中央、自治区和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倾力支持、推动下,全州人民感恩奋进,各参建单位协同合作、攻坚克难,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项目于219年8月25日顺利竣工。纪念园主要包括纪念馆区和纪念林区。纪念馆分三层,展陈内容分七个部分,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详情 ▷
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位于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旧址原是经正书院,始建于清代,是当时平马人士捐资兴办的一所学堂,整座建筑古香古色,占地7336.25平方米。百色起义前夕,当时领导右江地区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张云逸、雷经天等曾工作、生活在这里。1977年8月17日,为旧址题写址名:“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1995年12月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现在,此旧址内布置着有关当时革命运动的展览分两部分:一为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部分(陈列面积6843平方米),包括右江苏维埃政府和右江特委的会议厅、政府主席雷经天、肃反委员陈洪涛的住处和赤卫队的营房等;二为辅助陈列部分(陈列面积14平方米),按时间顺序分别以绘画、照片、文字、实物等形式介绍田东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斗争。…详情 ▷
在广西玉林市的城东,人们修建有一座高达7层的纪念塔,整座塔琉璃碧瓦,高耸雄伟,塔内每层还雕塑有反映1945年春,玉林辖内的陆川、博白、兴业及其贵县数十万群众和一万多人的队伍,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历史画卷,再加上配以飞檐斗拱,更显其瑰丽英姿。也正因为该塔是人们,为了纪念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民革命而修建的,所以取名为“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就是全民抗战的一个标记,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抗日救亡的曙光和功绩。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一座平平凡凡的普通建筑,自建成之日起,就以巍峨的形象在玉林的城东高高地耸立。那伟岸挺拔的塔身一如英勇斗争的先烈们的高大英姿直至今日也依然矗立在人们的心里纪念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慰籍烈士英灵,用先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人民,1992年3月在距玉林市区东郊约6公里的朱巷口头岭森林公园,兴建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纪念塔主塔为7层楼阁构造,高38米,呈八角形,外贴琉璃瓦,塔前有5个亭衬托,中轴线台288级台阶,气势雄伟。纪念塔一层为一幅高2米、宽1.5米的起义情景铜雕;二层为牺牲的领导人的图片及简介9幅;三层为人民抗日自…详情 ▷
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原址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3年(公元1524年),清朝乾隆9年扩建,嘉庆、道光、光绪及民国初年多次重修,供奉北帝、如来、观音,定农历三月三为庙会;过去有和尚十几人,分上下殿,砖木结构,院落式建筑,正脊有琉璃构件,硬山顶,双耳形烽火墙,琉璃瓦檐。1942年桂林“七8231九”事件后,以钱兴为书记的中共广西省工委机关撤到农村,1945年夏迁到昭平县黄姚镇,以宝珠观做隐蔽地开展革命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大批爱国知名人士。1947年7月,省工委奉命撤消。1986年修复中共广西省工委黄姚旧址,建造钱兴塑像,同年7月举行盛大的典礼大会,同时开设纪念馆。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该革命遗址于199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工委于1945年夏转移到昭平黄姚,建立了全省党组织指挥中心。省工委书记钱兴,先后派遣庄炎林、卢蒙坚、邹冰(化名陈美贤)、陈淑辛、陈寅星、陈大良、杨汉成、姚大年等到黄姚,分别安排到黄姚中学和《广西日报》昭平版报社工作。省工委以黄姚中学为阵地,建立黄姚中学支部,在师生中展开马克思…详情 ▷
中共梧州地委、广西特委旧址陈列馆位于梧州市建设路兴仁巷4号。1925年,根据梧州靠近当时全国革命的中心广州,产业工人相对集中,革命蓬勃发展等有利条件,当时领导广东、广西、闽南及南洋地区革命的中共广东区委作出首先在梧州建立中组织,然后向广西各地发展的决定,接连派出多批中员到梧州开展建党工作。1925年1月,中共广西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梧州支部成立。1925年秋,中共广东区委常委兼军事部长周恩来亲临梧州指导建党工作。当时,公开身份是《梧州民国日报》总的中共梧州支部书记龙启炎考虑到秘密工作的需要,将周恩来安排住在靠近客运码头、出入方便、闹中取静的大同酒店。周恩来听取了龙启炎等汇报梧州建党工作的情况后,充分肯定了梧州党、团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成绩。认为要巩固发展新建立的党组织,必须开展工农运动,扩大革命队伍。今天的建设路兴仁巷4号这栋面积只有118平方米的三层砖木小楼就是当年中共梧州地委机关所在地,是当时广西革命运动的领导中心。中共梧州地委书记谭寿林和团地委书记马英就住在二楼,三楼是会议室。阳台周围用篱笆遮拦,既通风透光,外人又不易看到阳台和室内的情况…详情 ▷
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位于河池市东兰县城西北更闹山麓。纪念馆主要由拔群广场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建成于29年1月,占地12亩,建筑面积72平方米。纪念馆高三层,28米,长129米,宽71米,馆内陈列布展7个展厅和设置各种多功能室。展览面积35平方米,共陈列布展1多件文物史料。馆内一楼设有序厅、影视厅和三个展厅。序厅立有韦拔群半身汉白玉雕像,基座刻有中央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韦拔群的历名评价。序厅四周设影视厅、临时展厅和第一、第二、第三个展厅,三个展厅分别介绍韦拔群忧国忧民,探索真理;领导农运,武装斗争;参与领导百色起义,组织创建右江苏区。目前,临时展厅主要展示百名将军题词纪念韦拔群。纪念馆二楼设立四个展厅,分别介绍邓小平与韦拔群;韦拔群对党忠诚,捍卫苏区;韦拔群牺牲后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红旗不倒的战斗经历以及永恒纪念,不朽丰碑等。纪念馆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幻影成像、虚拟现实、壁画、雕塑、油画、场景复原等手段再现历史真实场面,突出韦拔群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的突出贡献和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左右江革命的丰功伟绩,展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详情 ▷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东兰县城西南部32公里的武篆镇府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7年)武篆民众筹款建筑,是座木石结构的4层六角塔,底宽7米、高17.5米。1923年至193年间,该楼曾作为韦拔群组织农民攻打东兰县城时,指挥部和东兰县革命委员会和武篆区农民协会办公所在地,邓小平和军长张云逸就在楼上办公和住宿。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桂系军阀重兵镇压右江革命,下令将魁星楼上的尖项拆掉,改为平项,红色楼身也用石灰刷成白色。1958年上级拨款重修魁星楼,楼顶加高,增加了第四层,使魁星楼显得更加雄伟庄严。1963年2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魁星楼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再次拨款维修,恢复土地革命时期的原貌,1978年对游客开放,1995年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原名北帝岩,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武篆巴学村,分别距县城、武篆镇38公里和4公里,是个天然石洞,洞口宽64米,洞高43米,纵深137米,洞内宽敞明亮,干燥平坦,可容纳数千人。1922年3月,韦拔群在此组织革命同盟,发表《敬告同胞书》,1925年9月,韦拔群、陈伯民等在洞内开办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3年2月,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来到武篆,认为韦拔群在北帝岩宣传了马列主义,提议改名为“列宁岩”。1962年6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广西东兰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拨款修缮列宁岩,依照1925年的原貌进行修复,并办陈列橱窗。1978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题写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放大后刻在岩洞口。历史溯源1925年夏,广西农民运动的早期领导人韦拔群在毛泽东举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回到家乡——广西东兰县武篆镇。9月,韦拔群创办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在这片红土地上,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熊熊烈火。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东兰…详情 ▷
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河乡一派喜庆气氛,坐落于该乡境内原中国共产党右江地方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旧址“红楼”里的古河革命纪念馆隆重举行开馆仪式。古河乡素有“红乡”的美誉,除现存保护完整的革命旧址“红楼”外,该乡丹桂村还是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已故共和国少将、原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央军委“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授者覃国翰同志的故乡。在血与火的年代,这里曾是革命的摇篮,一面红色的旗帜,全乡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今年以来,为慰藉先烈,激励后人,该县多方筹集资金,从民间征集革命文物,筹建革命纪念馆。现已建成的革命纪念馆,设于革命遗址“红楼”内,占地面积近7平方米,收藏了本地最早的“红色记忆”。纪念馆通过分厅陈列实物、文字、图片、史料等方式,真实、直观、艺术地再现了革命斗争历程,成为该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又一个重要基地。古河革命纪念馆于1982年4月被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确认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年1月,被中共河池市委员会、河池市人民政府确定为“河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年11月,被中共广西壮…详情 ▷
下坳乡是革命老区,在1949年至1968年的各种对敌斗争中,该乡有44名战士壮烈牺牲。为缅怀先烈英灵,继承先烈遗志,使广大青少年有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都安县筹资1万元,在下坳乡板买坳建造革命烈士纪念塔。该项目占地1亩,工程项目包括高25米,边长8米的正方形底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名录碑,以及周围场地硬化、绿化和围栏等设施。工程于去年1月开工建设,今年2月竣工。该革命烈士纪念塔竣工开放,可以给下坳乡及其周边的永安、隆福等乡镇的群众和中小学生前来瞻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详情 ▷
红军标语楼位于广西河池市的红军标语楼建于1926年,原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河池宿营地旧址”,是一座3进2层建筑,夯土墙,木楼板,小青瓦屋面的建筑,占地面积12平方米,建筑面积586.57平方米,并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楼原为民主人士吴自若先生房子,是一座土墙、木楼板、瓦顶的民用楼房。1964年建成纪念场所。193年初,红七军经隆安、亭泗战斗后,主力向凤山、东兰革命根据地转移,然后向黔桂边游击。红七军总指挥李明瑞和军长张云逸率领第一、二纵队,经凌云、天峨、南丹等县进入河池,于193年3月31日攻占河池县城。4月初,红七军约3千人从河池出发,经六圩、金城江、东江、怀远、思恩向贵州进发,攻占了贵州军阀的重镇榕江县。然后返回河池,回师右江。193年1月下旬,红七军、红八军第三次进驻河池县城,并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整编北上。11月7日,中共红七、红八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河池凤仪小学召开。到会代表1人。会议内容:讨论执行党中央交给红七军的任务;检讨过去的工作;改选前委,任命李明端为总指挥,张云逸为军长,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部队整编为三个师即十…详情 ▷
东兰烈士陵园位于东兰县城西更闹坡,原占地面积94.7亩,建筑面积2972.5平方米,园内设:大门亭廊、仿古排门、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塔、韦拔群烈士陵墓、解放东兰烈士纪念碑、英雄群雕、著名烈士石雕像、纪念亭、纪念活动广场等纪念建筑设施。其中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版面展线长19米,陈列史料、文物6余件,展览内容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剿匪》、《援越抗美和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将军及红军老干部》、《悼念先烈活动》、《开创未来》等九个部分,共八个展厅,面积142平方米。29年是韦拔群诞辰115周年,为举行纪念活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东兰烈士陵园扩建部分总用地面积为1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88.2亩。工程设计建设项目有将军园、将军雕像、广场、韦拔群烈士纪念馆等组成。东兰烈士陵园始称“韦拔群烈士陵园”,1956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拨款兴建。1958年,张云逸大将题写了“革命烈士公园”园名及“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名;1963年2月“韦拔群烈士陵园”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详情 ▷
黄绍谦故居位于百色市田东县印茶镇巴麻村下巴屯,建筑占地面积1平方米。1925年,黄绍谦考入百色省立五中读书,在校期间阅读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7月,毕业离校回到巴麻村,组织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11月,在右江地区从事农运工作的共产党员余少杰的帮助下,巴麻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并组织5人的农军武装,黄绍谦任大队长。1928年1月8日,黄绍谦率农军攻进向都县城,广大群众为之振奋。1929年9月,向都县农民武装组合为农民自卫军,黄绍谦任总指挥。193年3月14日,邓小平在红八军一个连的护送下从靖西峒化出发前往右江,途经巴麻时在巴麻黄绍谦家住了3天,检查和指导巴麻革命工作。临别时亲书一首当时颇为流传的诗给黄绍谦,希望他永远做个革命者。193年冬,红七军主力北上,红二十一师成立,黄绍谦领导的向都北区赤卫军与果德县都阳赤卫军合编为二十一师独立团,分为两个营,黄绍谦任第二营营长。1931年底,红六十二团与独立团合并,称六十二团,黄绍谦领导的队伍归六十二团指挥。1934年黄绍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初,右江下游军事委员…详情 ▷
靖西烈士陵园座落在新靖镇环河村球路屯东高城岭,距县城约2公里,占地面积82487平方米,于1979年2、3月间为安葬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的烈士而修建,安葬对越自卫还击战和对越防御作战期间牺牲的革命烈士。几年来共投入117万元进行墓区、陈列馆维修改造。靖西烈士陵园于1995年被列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靖西烈士陵园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合理设置功能区域,完善配套服务用房和设施,为社会公众创造人性化的瞻仰和悼念环境。陵园背靠石山,面向平川。园内青草如茵,绿树掩映。步入陵园大门是停车场,沿阶拾级而上,便到广场。广场左侧建有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区,右侧为通往陈列馆的通道。陈列馆建在陵园中轴线尽头,为一层金黄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烈士纪念塔建于1981年2月,27年对纪念塔进行改造,塔高16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面由花岗岩装饰,正面为“革命烈士纪念碑”,其他三面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基座正面是一队冲锋向前的解放军战士浮雕,背面是撰写的碑文。纪念塔清洁完整,镶刻的题词清晰,用字规范。烈士陈列馆…详情 ▷
红七、红八军乐业会师旧址,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位于百色市乐业县城东南三乐街292号,距革命老区百色市168公里,是我国建军史上一个主要的革命纪念地。193年1月16日,红七军按党中央部署,北上途经乐业,沿途寻找红八军,1月23日两军在上岗石拱桥接头并把队伍开进城,在县城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后北上河池整编,然后开赴江西。这是中国建军史上重大事件。会师旧址原为一覃姓民居。红七、红八军在乐业胜利会师后,此处作军部机关驻地。现已辟为纪念馆。旧居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4年),原为一栋三进一花园卧龙式木质结构建筑,砖木结构,现存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共6余件,其中2余件列入国家三级收藏品,4件被列为国家二级珍藏品。1996年列为国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旧址是目前县城唯一现存的清代古建筑,古朴别致,鳞片封壁,雕檐画柱,栩栩如生,曾在此屋名登榜贡生、进士三人,具有较大的纪念意义。1988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此维修设立红七军、红八军会师纪念馆,纪念馆占地442.8平方米,有一个天井和一进房,馆内陈列分四个部分:即红七军、红八军创…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