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绪六年《江西通志》卷122、《江西佛教史》第11业和《分宜县志》中记载,静修寺原名福胜寺(唐朝时称齐隆寺,宋朝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记),始建于东吴宝鼎年间(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3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创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历史上曾有多位名人为寺题字作诗,一千多年来虽几经兴废而不衰,在赣西享有胜名。直到1958年因国家兴建江口水库,分宜老县城和整座寺院被淹库底,现如遇枯水期仍有迹可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我县的信佛群众多达数千人,而我县尚无一座建成开放佛教寺院,他们只能远走南昌、宜春、萍乡甚至外省参加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经政府研究决定2年7月无偿划拨位于县法院后的大台村浒塘村小组后山的国有土地7平方米迁建福胜寺,全寺的设计建筑面积42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预计总耗资6万元,当年兴建寮房一栋。在县民宗教局的大力支持下,24年4月省民宗局批准我寺成为我县第一座允许恢复开放的佛教寺院,并更名为“静修寺”,25年大雄宝殿(主体两层)开工建设,预计总造价2万元,由于资金问题工程只能缓慢进行…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