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解放纪念馆位于太原市东山牛驼寨,其前身是牛驼寨烈士陵园,建于1959年,1988年改扩建,占地面积9.3万余平方米,分为纪念碑区、展览区、陵墓区三部分。整体建筑雄伟壮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给人以肃穆之感。纪念碑区由凯旋门,太原解放纪念碑主碑、副碑等建筑组成,徐向前元帅手书“太原解放纪念碑”鎏金大字装点丰碑。展览馆占地面积12平方米,展出428张历史照片和12多件实物,反映了太原战役的全过程。1994年9月6日,徐向前元帅铜像落成。该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太原革命烈士纪念碑造型独特,形似巨大钥匙的碑上镌刻“解放太原纪念碑”鎏金大字,碑高49.424米,寓意大原解放的日子,与暗红色的钥匙碑一起象征太原获得解放从此通往幸福之门。题词下悬挂着直径为8米的不锈钢透雕,满面春风的山西妇女肩托少儿,伸张手臂,表达出三晋人民获得新生的无限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主碑西南侧是一座副碑,形似被炸开的碉堡。碑直径24米,四壁镶嵌着大型浮雕,生动地反映了太原人民解放前的苦难生活和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斗争精神。在陵园大门西…详情 ▷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革命历史陈列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北路245号。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6月,整个校同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是阎锡山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目的是通过控制小学教师来左右山西教育,进而长期统治山西。然而,让他失望的是学校开办不久,这里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用来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的坚强阵地,成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重要的活动基地之一。1924年,围师学生梁其昌(梁卜五)、韦思恭、纪秀川(纪子中)先后在这里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团太原地委在此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省立国民师范支部。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又在此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围师支部,薄一波任书记。同时设立了申共太原地委北部委员会,薄一波任副书记、书记。徐向前、程子华、王世英、李雪峰也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从1928年至1936年夏,省城党组织工作已转到农村,但国民师范的革命活动仍在秘密地进行着,他们以“九一八”读书会、“山西革命互济会”、“山西社会科学家同盟会”、“红军之友社”等党的外…详情 ▷
高君宇故居时代:清末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925年农历三月五日。他用29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高君宇故居,位于太原市娄烦县峰岭底村。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以房窑为主,皆为青砖灰瓦,清末同治年间开始修建,被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整个大院分为东上院、东下院、中院、南院、西院和花园共6座院落,占地面积约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平方米。纪念馆主要为原“高家大院”的中院。占地面积约1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平方米。上院窑洞从西往东分别为高君宇大哥高俊德居室、高君宇父母居室、高君宇读书室、高君宇三弟高全德居室。窑内陈列有高家当年的家具、灶具、用品等文物。下院窑内陈列有彭真、薄一波、许德衍等同志的题词和高君宇生平事迹照片和文物。下院的中央塑有高君宇铜像。高君宇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详情 ▷
八路军太原办事处遗址位于杏花岭区坝陵南街。1936年5月25日,毛泽东致信阎锡山,向其提出联合中共、抗日反蒋、建立共同战线的主张,并派出红军将领彭雪枫赴太原与阎锡山秘密洽谈。彭雪枫到太原后,由南汉宸陪同与阎锡山会晤,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后经双方商定,红军在太原建立秘密机构,联络站办公地址确定在首义门内“基督教青年会”后院6号。1937年3月,经阎锡山同意,彭雪枫在新满城街3号设立电台,全体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家庭,对外称“彭公馆”。中共北方局迁来太原时,刘少奇、杨尚昆等一度也住在新满城街3号联络站内。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为适应八路军即将开赴抗日前线的新形势,联络站8月下旬迁入太原坝陵南街8号成成中学校内。8月3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牌子正式挂出。中共在太原的联络工作步入了合法而公开的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局、山西省工委曾在此秘密办公。11月5日,太原沦陷前夕,中共中央代表与八路军办事处撤离太原,迁往临汾。23年,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损毁,现仅存东面平房3间。…详情 ▷
滕嗣坤烈士墓位于娄烦县娄烦镇大夫庄村灵堂湾范补兰后菜园西北角。滕嗣坤(19131941),曾用名滕代吉,湖北麻阳人。1938年奔赴延安,经滕代远介绍,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奔赴抗日前线。曾任八路军12师第358旅第7团第2营第6连排长。1941年秋,第358旅第7团第6连在大夫庄村驻扎时,与进村“扫荡”的日军激烈战斗,滕嗣坤等八路军战士英勇牺牲。据村民回忆,战斗结束后,当地民兵将牺牲的烈士掩埋在村南和村北的灵堂沟,未用棺材,也没有作任何标记。2世纪9年代,村民在开垦果园时发现烈士的遗骸。21年,在开展革命遗址普查过程中,根据村民回忆,经与湖北麻阳史志部门联系,确认了烈士的身份和掩埋地。…详情 ▷
李连寿烈士墓位于阳曲县北小店乡梁庄村东。李连寿(19161943),阳曲县北小店乡梁庄村人。12岁跟随在太原做买卖的舅舅在太原校尉营小学上学,1931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193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钢铁冶炼,1937年毕业分配到太原炼铁厂任技术员。1937年11月,他回到家乡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194年后,李连寿先后任西阳曲抗日民主政府公安科长、财政科长和建设科长。1943年阴历七月,李连寿到龙王堂村征收粮草,因汉奸告密被日军抓捕,关押到太原日军司令部监狱。在狱中,李连寿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精神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在狱中墙上写下了“七月廿三遭奇祸,关口连日送宏部,日复锅巴三缺水,光闻臭气睡自由”的诗句。1944年农历八月,年仅27岁的李连寿被敌人在狱中折磨致死。李连寿牺牲后,族人将其遗体运回家乡葬入族坟。…详情 ▷
景祭云烈士墓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河北村南5米处,占地面积25平方米。景祭云烈士1916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职务为武工队侦察员,1947年4月在忻县井沟村战斗中牺牲。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准发《革命烈士证明书》,1986年娄烦县人民政府给予换证。…详情 ▷
阳曲县烈士陵园位于阳曲县城西北角。为安葬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在太原市境内风格梁、虎儿梁等地的烈士,196年春,在阳曲县城西南处修建了阳曲县烈士陵园,安葬在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的、全国17个省、市的革命烈士1214名,其中有名烈士676名、无名烈士538名。1988年3月,徐向前元帅为陵园题词“为解放太原而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995年,阳曲县委、县政府将搬迁陵园列为双拥重点工程,1998年主体工程完工并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为东西对称的单层仿古建筑,总体布局分四个院,有展示抗日战争时期阳曲县人民生活和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战斗场景的抗日战争陈列馆、展示解放太原时指挥员指挥战斗和战士攻城场景的解放战争陈列馆。1988年此处被太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革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1998年被确定为省级德育教育基地,29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清徐县烈士陵园位于清徐县清源镇平泉村、北营村之间。1948年6月17日至7月21日,为了保卫晋中麦收、解放晋中人民,徐向前率华北军区第1兵团发起晋中战役,共歼敌正规军七万余人、非正规军三万余人,俘阎锡山野战军赵承绶以下将官16人,毙敌师长以上军官9人,歼敌主力第7集团军总部及5个军部、9个师部、2个总队部,解放了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晋源、徐沟、忻县、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等14座县城,为解放太原做好了充分准备。1958年,为将分散在全县各乡镇的烈士遗骸集中埋葬、供后人凭吊,始建清徐县烈士陵园,主要安葬在晋中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陵园共安葬烈士476人,其中前面主墓区安葬的是6名团级军队干部和4名正、副县级干部,还有排以上干部117名、无名烈士9名。1996年,此处被山西省教委公布为山西省德育基地,21年被公布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太原解放战役野战医院旧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西盘威、河上咀、东盘威、西洛阴、南郑村、东万寿等村。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后,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7旅、第1旅、第12旅、独3旅和陕甘宁边区警备2旅及晋中军区独1旅等部队先后开进阳曲,分别驻扎在东黄水、西殿等数十个村庄。随后部队野战医院也迁至阳曲。西盘威、河上咀、东盘威、西洛阴、南郑村、东万寿等6村有部队医院旧址316间、窑洞18眼,全部为当地村民房屋,基本保存完好。…详情 ▷
太原市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小店区人民南路34号。在革命战争年代,原清源、太原、徐沟三县地区,简称清太徐地区,是晋绥边区的前沿阵地,又是太行根据地通往周边的交通要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承载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原太原市南郊区,位置对应于清太徐地区的重要部分。1987年9月起,南郊区委、区政府组织成立“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筹委会”,动工兴建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1995年8月落成。革命烈士纪念碑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座上刻有625名原南郊籍革命烈士的英名。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后,南郊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更名为小店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晋西北会议旧址位于娄烦县娄烦镇旧娄烦村西北,建筑面积87平方米。194年2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建设晋西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在娄烦镇旧娄烦村主持召开会议,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晋西北党政军民工作。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9日,成立了统一战线的晋西北军政合委员会,贺龙任主任委员。2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旧址现残存2孔土窑洞。…详情 ▷
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旧址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建筑面积9平方米。1948年1月,太原解放战役打响。为了保证部队的充足供应,中共晋中区党委第一地委决定,以专员薛同连、副专员彭伯州为首,组织成立支援太原战役后勤指挥部,负责动员所辖1个县的支前工作,指挥部驻地在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为同前线部队取得密切联系,做到及时供应,又成立了支援前线指挥部,由郭固邦任司令员、刘大煜任参谋长、郭守瑞任政治部主任兼安葬委员会主任。根据地委指示,中共阳曲县委也组建了阳曲县后勤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华国锋任政委、县长张天槐任主任,驻地也设在东黄水村。在牛驼寨争夺战打响时,华国锋主持召开县区干部支前动员大会,决定县委、县政府的大部分领导同志随旅部活动,村村建立支前指挥部。前线指挥部把向前线运送门板、檩条的任务交给阳曲县后勤指挥部,县后勤指挥部提出“我们多流汗,部队少流血”的口号,动员全县人民向牛驼寨阵地运送大小门板95485块、大小檩条71271根。为抢救伤员,县后勤指挥部还责成县区妇联会动员妇女为伤病员喂水、喂饭、喂药、洗血衣、缝补衣服等。在太原解放战役中,阳曲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详情 ▷
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晋源区姚村镇杜里坪村,占地面积276平方米。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太原城沦陷。同月,山西省第四专员公署任命赵向荣(中共党员)为太原县县长、任悟僧(中共党员)为清源县县长,深入敌后,到清太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两县合署办公。1938年1月,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杜里坪村正式成立,任悟僧任县长。同年6月,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奉“战动总会”指示,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由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派人接管。194年1月,根据晋西北文(水)交(城)中心县委和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署第八专署的指示,清太徐地区成立中共清(源)太(原)徐(沟)联合县委和太原、清徐两个县政府。1942年4月,中共晋西北七地委七专署决定,清徐和太原两县合并,组成清(源)太(原)县抗日民主政府(简称清太县政府),驻柳跖沟,后迁至白石沟。杜里坪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分东、西两院,原有办公房十余间,1939年日军数次“扫荡”,全部烧毁。1998年至22年,当地政府整修西院旧有建筑,并新建窑洞,作为展示、陈列场所。1998年,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被南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详情 ▷
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第五批省保)时代:1948年地址:太原市阳曲县黄寨镇黄寨村中大街15号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是阳曲县解放前夕所成立的中共阳曲县委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华国锋任中共山西阳曲县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曾在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二进院上西房居住、办公。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原为当地刘氏民宅,1948年11月3日被征用作为中共阳曲县委办公场所,直至1953年政府迁至黄寨村南坪。原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同志于1948年11月至12月担任阳曲县县委书记时在此办公、居住。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1386.72平方米。中轴线建有南房、正房,两侧为东西厢房、耳房。中共阳曲县委员会旧址基本保留了解放前夕中共阳曲县委办公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文物建筑真实性、完整性较好。…详情 ▷
阳曲县委、县政府旧址位于阳曲县大盂镇原上村南巷,建筑面积5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阳曲县东西两山分属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194年2月,以同蒲铁路为界,铁路东成立晋察冀阳曲县抗日民主县佐公署(习称东阳曲县),同年改称东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今阳曲县温川乡麻黄沟,隶属晋察冀边区第一专署;同蒲铁路西成立晋绥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习称西阳曲县),县政府驻今古交市阁上乡狮子村,隶属晋西北第八专署。1948年8月1日,太原区党委、区行政公署成立(后更名为晋中区党委、晋中区行政公署)。为了更好地支援太原解放战役,东、西阳曲县合并,华国锋任合并后的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张天槐任合并后的阳曲县政府县长。合并后的中共阳曲县委隶属中共太原(晋中)区党委第一地委,阳曲县政府隶属太原(晋中)行政公署第一专署。县委、县政府驻原上村。同年9月12日,县委、县政府迁至辛庄村。…详情 ▷
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清徐县东于镇洛池渠村,占地面积822平方米。1937年11月8日,太原城及清源、太原、徐沟三县同时沦陷,阎锡山政权的清源、太原、徐沟3个县政府退守洛池渠村。1938年1月,中共清太县抗日政府在杜里坪成立,6月,根据国共合作的需要交由阎属八专署委任的县长接管,成立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洛池渠村一度成为清太徐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中心。1939年5月,“洛池渠惨案”发生,洛池渠抗日民主政府转移至杜里坪及其西边山区。直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中共重新组建了清太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建筑坐北朝南,东西37米,南北28米,由东、西两院组成。…详情 ▷
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迎泽区郝庄镇捐子村西,占地面积6572平方米。1948年1月,小店镇战斗结束后,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进抵太原东山地区和太原以北地区,司令部驻扎在捐子村。在7纵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取得风格梁、牛驼寨战斗的胜利,解放了黄寨、泥屯、兰村等地区。在战役转入围困休整阶段后,7纵司令部政治部展开对阎军的瓦解争取工作。彭绍辉司令员在这里直接领导了对阎第33军71师起义的争取工作。1949年2月,第7纵队番号改为第1野战军第7军,4月,参加了太原外围作战和城垣的总攻,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万余人,为太原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太原解放后,第7移至晋源县城,而后挺进大西北。旧址坐北朝南,为四合院落布局,中轴线有大门、南房、正房窑洞,两侧有东西房。正房窑洞有3孔,券建在一座自然形成的土丘上。洞内西墙有一防御洞口,顺土台阶可通往山顶。西窑洞有2孔,为砖砌窑洞,拱形门窗。东房和南房为砖木结构,各3间,为平顶。…详情 ▷
晋绥八分区旧址位于古交岔口乡关头村西,原为明嘉靖年间村庙,存有正殿、配殿15间,占地6平方米。八分区是晋绥根据地的南大门,是陕甘宁边区通往各抗日根据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11月,罗贵波调任晋绥八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第八分区地委、专署、分区机关随后移驻关头村。1943年冬和1944年2月,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路经关头村小住。1944年9月间,盟邦记者团前去参观,在关头逗留数日。同时,黄河日报社、印刷厂、分区电台曾移驻关头村。作为交通要道,八分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完成了运送伤员、粮食、弹药、文件等艰巨任务,安全护送了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陆定一、陈赓、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党中央誉为“钢铁走廊”。1979年,古交市对旧址进行维修。29年,岔口乡对旧址重新修缮,进一步丰富了陈列展示内容。2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情 ▷
梅洞沟烈士陵园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新华村梅洞沟自然村北3米处。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向太原前线发出“将外围据点再攻占若干,并确实控制机场,即停止攻击,进行政治攻势”的指示,太原战役前委命令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投入西山作战。在西山作战中,晋中军区部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独三旅第42团两个主力营伤亡过半,第43团1营伤亡七十余人。1949年1月19日,阎军对晋中部队西山一线阵地进行反扑,守卫位于古交、太原交界处的狼坡山的晋中军区“秦河部”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连续击退阎军的反扑,保障了兵团炮兵阵地的安全。战斗结束后,晋中军区部队将西山作战时牺牲在梅洞沟附近的烈士就近存棺后暂厝于古窑洞内。27年11月,有关部门在梅洞沟发现暂厝于6眼古窑洞中的六十多个烈士棺木,古交市委、市政府决定暂封墓室,并立碑纪念。梅洞沟烈士陵园目前仍在建设中。…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