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位于昆明市北面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离县城72公里,距昆明市85公里。该管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而修建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主要包括中央红军总部长征驻地旧址、总参谋部作战室、毛泽东等同志长征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烈士遗物。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寻甸县,4月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29日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3日,毛泽东、张闻天、王家祥等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并对强渡金沙江作具体部署。1936年4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再次长征进入寻甸县,并于4月9日进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连克十座县城,从丽江的石鼓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1977年1月,省政府在丹桂村建立了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1983年纪念馆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确定为省近、现代史及国庆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北面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地…详情 ▷
“一二8226一”运动纪念馆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即西南联合大学原址)东北角。是为纪念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爱国,纪念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的西南联大,纪念李公朴、闻一多而建。纪念馆始建于1982年11月27日,当时是“一二8226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9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更名为“一二8226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5年2月,纪念馆及四烈士墓被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纪念馆占地总面积7余平方米,内含不可移动文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二8226一”惨案牺牲的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烈士墓,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联大旧教室等。设两个展馆及一个展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8226一”运动纪念馆、云南师范大学校史暨成果展览室,展室面积共计142…详情 ▷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9年。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米、宽1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有以滇越铁路为例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辛亥革命以后,云南陆军…详情 ▷
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位于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195号。原为丹桂村民杨家郎(曾参加北伐并担任过营长)的宅院,占地面积591.49平方米,建筑面积88.11平方米。1935年4月,中央红军第1方面军军委纵队和1、3、5军团于4月28日由马龙进入寻甸。4月3日,中央军委纵队经可郎河进入柯渡坝子,行程约7公里。中央军委总部住在丹桂村何本恩家四合院里。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在这里住宿办公,毛泽东住在紧靠总部驻地杨明修家的广式楼房里。周恩来在总部向陈庚和宋任穷传达了抢渡金沙江的决定,并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这对红军巧渡金沙江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丹桂村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名村,1977年1月在丹桂村建立了红军长征纪念馆。213年5月,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皎平渡位于彝族苗族自治县境北部皎西乡皎平村,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是云南与四川之间的主要渡口之一。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红军一方面军在在皎平渡36名船工6条船9天9夜奋力的拼搏下,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为纪念红军抢渡金沙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上世纪8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把皎平渡列为云南省国情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基地;1992年,省委、省政府投资在皎平渡建造了红军渡江纪念碑和红军渡江纪念馆。7年前红军的壮举,为当地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随着皎西至皎平42公里公路的通车及皎平渡大桥的建成,近年来,禄劝县及皎西乡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作起发展红色旅游的大文章。22年,县里投资36余万元,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对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集旅游观光与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皎平渡旅游小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集镇以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及渡江广场为中心,建成红军路和渡江路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个红色景点之一。据皎西乡…详情 ▷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9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11年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空地和几间旧房,由朱德与其挚友李云谷设计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砖木结构楼房一幢。楼东面一间为朱德当年住房,楼后建一小花园,建成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宅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楼下全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楼房后是一高坡,坡前还有一空地。花园遍植主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朱德把这座花园住宅题名为“洁园”。这个看来普通的命名是有其深意的,既表达了朱德对当时军界官场腐败黑…详情 ▷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那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那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那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那是难忘的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渴望有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统一的新中国。然而,却蓄意挑起内战,妄图把人民重新推入内战的血海,把中国推向黑暗、的深渊。富于爱国传统的昆明青年,勇敢地站出来呼吁和平,反对内战;…详情 ▷
郑和纪念馆于1984年6月正式开放,1997年12月从玉皇阁迁至郑和故居内。郑和故居占地面积为612平方米,其中纪念馆占地148.32平方米。郑和原姓马,名和,回族,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公元145年,郑和奉命率领278名水手、将士,62艘大船,1多只水船、粮船、马船、坐船及战船,7次出使西洋。路经3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和平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和亲善往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纪念馆共有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介绍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丰功伟绩;第二展厅介绍郑和的故乡——昆阳;第三展厅介绍郑和7下西洋的伟大壮举;第四展厅介绍郑和代表明王朝和各国人民建立亲善往来。第一展厅正中为郑和半身塑像,展品中由天文导航的模型“牵星板”和“指南针”以及郑和下西洋航海模型等;第二展厅有郑和航海的巨幅油画;第三展厅主要介绍下西洋过程中开展的贸易活动;第四展厅记述了各国人民对郑和的崇敬和怀念。整个展厅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实物、碑文拓片、复制模型等资料,展现了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光辉业绩。…详情 ▷
赖乌包山战斗四烈士陵园位于八街镇北面的小山坡上,建于195年2月。园内安葬着1949年1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9支队及安禄罗游击大队与国民党云南保安16团在赖乌包山战斗中牺牲的沙志忠、白存书、杨玉发和马绍增4位烈士。1949年9月19日,义八武装暴动的胜利,震惊了国民党安宁县政府,速报国民党省主席卢汉派兵镇压。卢汉令保安司令部派保安15团、16团于1月8日由昆阳向八街进发。15团于3日进驻八街,16团由八街向义八乡推进。形势十分紧迫。安宁特支书记、游击大队队长李方英前往峨山游击队求援。恰逢省委书记郑伯克在新平杨武开军事会议,应安宁特支的救援,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九支队前往支援,与峨山、安宁配合,保卫安宁义八解放区。九支队司令员余卫民、副政委袁用之率部队从11月1日进驻义八乡赖乌包山阵地重新布防。11月5日,战斗打响,我军1余次打退保安十六团的进攻,至下午太阳下山时,保安团见势不妙、又近黄昏,即撤退。敌团死伤1余人。我军有4名战士牺牲,分别是九支队的沙志忠、白存书、杨玉发和安禄罗游击大队的马绍增。沙志…详情 ▷
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城西郊3公里处的岩泉寺公园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缅怀先烈、激励今人,教育后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协宜良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提案,建议修建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1987年12月,中共宜良县委常委会议决定:在距离县城西2公里的岩泉寺公园内建造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同年12月,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段志坤为组长、副县长郭志民、县政协副主席冯家荣为副组长的建碑领导小组。1988年8月1日,县五套班子领导及县级各部、委、办、科、局负责人等在岩泉寺公园内举行了“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奠基仪式;199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工程建设,“宜良县人民烈士纪念碑”工程竣工,总投资达32.2万余元,纪念碑坐落于岩泉公园北侧山坡上,主体高17.1米,由碑座、碑身、碑顶组成,碑座宽9.35米、长7.5米,由桔红色花岗岩和白石组成,碑座两侧为英雄群体浮雕,碑前3个直径1.5米的石花环,主碑书写“人民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松柏林立、庄严肃穆。同年4月4日,县五套班子领…详情 ▷
灵云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山脚居委会灵云山法界寺三天门西南部。原位于县城东郊汉人屯村后小横山东南麓。27年2月,迁至现址。195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嵩明县境内以王茂林、雷发春、孙桂芳等为匪首的一伙敌匪,同云南境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恶霸、地主、反动会道门及社会游离阶层,互相勾结,组成股匪,扰乱社会秩序,抢劫商旅,残害干部群众,偷袭当地政府,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彻底剿灭敌匪,消除匪患,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15团某部奉命前来嵩明县执行剿匪任务。195年7月14日,部队前往邵甸执行剿匪任务,在钻天坡与敌匪遭遇。激战中,杨德山等八名战士壮烈牺牲,敌匪仓皇逃遁。其后,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密切配合下,剿匪部队翻山越岭,迂回作战,经小新街荒田、梁王山白龙箐、杨林五龙山等地数次追剿,历时半年,全歼顽匪。至此,县境内猖獗一时的敌匪土崩瓦解,彻底拔除了祸根,从而巩周了社会秩序,安定了人心,使嵩明的减租,退押、反霸以及征粮工作,物资交流等得以顺利进行。为彰显烈士壮举,垂其英名,195年安葬八烈士于嵩阳镇东北约1.5千米处的小横山…详情 ▷
老红军墓位于晋宁县二街镇肖家营山脚。端友志(1961984).二街镇肖家村委会三街子人,从小在家种田,因生活所迫。离乡到外地帮工度日。1935年在绿丰县一平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在一二零师六团三营某排任班长,参加生产建设。因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1942年精兵简政时。复员在江西省兴县小善行政村石家告自然村落户,从事农业生产。1953年荣誉返籍时,回到原籍晋宁县二街镇肖家营村生活。他在家乡的三十年余年中。积极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一贯表现堪为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赢得家乡人民的尊敬。老红军端友志1984年11月病故。县人民政府在肖家营后山为其修建老红军墓,以彰其勤劳朴素、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一生。老红军墓由县民政局专门负责维护。当地党委、政府和中小学生时常来这里拜祭,重温入党誓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7年9月,该墓地被中共晋宁县委、晋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晋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来源: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盘龙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晋宁县晋城镇东门外盘龙山下。陵园位于晋城镇东4公里处,北依名利古寺盘龙寺,青靠龙山,面向浩瀚的滨池。四周松柏挺拔。庄严肃穆。园内安邳有解放初期在原晋宁县第五区(现六街镇)征粮、剿匪工作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陵23冢该园始建于195年6月,1984年6月复经整修,1987年增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革命烈士纪念亭纪念碑。用墨石制作,正面刻有碑文,碑文饱含深情。背面是各个历史时期全县157位革命烈士英名录。纪念亭是六角,青瓦红柱,小巧精致,下有栏椅,供人小憩。陵园设计新额。烈士墓,纪念碑、纪念亭浑然一体,庄严肃穆。21年清明时节,烈士牺牲整整6年。烈士张世藩之子张立人携家人和子孙从陕西咸阳千里迢迢,前来拜祭。当地扫墓的老同志满怀深情讲述烈土牺牲经过,烈士后人无不悲痛难抑,泪流满面。岁月的河流无情磨损着生活的轨迹,暗淡着记忆的踪影,但这用鲜血凝成的文字,这用生命绘出的画图。却在时光不息的流近中愈发闪烁出熠熠耀眼的光彩。27年9月,该陵园被中共晋宁县委,晋宁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晋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来源:昆明…详情 ▷
位于昆明市官渡区东郊金汁河畔。金江中学创立于1944年秋,是由滇军旅长龙奎垣出资兴办的一所完全私立中学。1945年秋,地下党员潘汝谦、陆子英到校任教。1946年5月,党组织派岳世华进校担任教务主任,之后又相继调入郭用、张憬成等3余名党员、“民青”成员或进步教师到校任教,担任教学、行政骨干;1947年党员张憬成出任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代行校长职权,学校工作完全置于党的直接领导和掌握之下。至1948年,学校从原来的4个班2余人,发展为8个班4余人的完全中学。党和“民青”组织也不断壮大,专兼职教职员36人中,党员15人,“民青”成员6人,“新联”(云南新民主主义联盟)成员1人;学生中,党员15人,“民青”成员56人,成为学校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金江中用课堂教学讲授《大众哲学》、《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海燕》、《火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著作和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和武装,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积极投入当时一浪高于一浪的爱国,直至踏上农村武装斗争的征程。金江中学作为当时昆明“”活动的重要据点之一,组织大批师生参加了昆明历次学生运…详情 ▷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为昆明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普通四合院,坐东朝西,中式土木结构建筑。在当时,环境幽静、四通八达,便于地下工作者转移。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在此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1927年2月当时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王德三奉广东区委指示,率领干训部分党员回昆,在云南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李鑫、吴澄等任委员。现基本保持原样。属省级文物,保持完好。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云南籍中共党员杨青田、王复生回云南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但是,两人在昆明受到政府的严密监视、无法立足和开展工作。又秘密返回到广州。同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再次派滇籍党员李鑫到昆明筹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又派遣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滇籍学员周霄、黄丽生等回昆协助李鑫、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李鑫到昆明后与云南共青团组织接上了头,并发展吴澄等人加入了共产党。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周霄、吴澄、杨静珊等人秘密聚于青年路节孝巷24号(现55号)的周霄家,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详情 ▷
兰茂墓及兰公祠位于嵩明县杨林镇老城村委会南街村,是我省明代著名的音韵学家、医学家兰茂(1397——147)的墓及祠堂。兰公祠分为前院、祠堂、后院三部分。祠堂始建于147年,历代均有修葺,民国年间重修为由正殿、东西厢房、门楼组成的四合天井式建筑。1988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12.2万元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祠堂。兰茂墓位于祠堂后院,为弧形条石砌成圆形土冢,墓直径4.7米,高2米,墓碑题刻为袁嘉谷撰书。1985年,嵩明县在祠堂内成立了兰茂纪念馆。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兰茂学术资料,开辟了三个兰茂生平陈列室供游人参观。于1983年1月13日被公布为我省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兰公祠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详情 ▷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详情 ▷
云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云南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单位,我馆同时也是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最大、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文物鉴定机构。作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展示了云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展示着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是人们了解云南历史、领略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经过7年的建设与发展,云南省博物馆在各方面成绩显著,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遇、思想与艺术交融,在一代又一代云博人的坚守和期盼中,张开双臂,迎接着八方来客。建馆以来,经过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等方式,已经收藏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余万件,是云南省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其中…详情 ▷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墓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地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1912年生于云南昆明一个清寒医家。自幼喜爱音乐,能奏多种乐器。中学时代即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年到上海,在一家商号当店…详情 ▷
世博园位于昆明市东北郊金殿风景区,距市中心7公里,占地218公顷(约327亩)。西南至东北长2.5公里,南北平均宽1.1公里。园内森林密布,水面宽广。世博园内共移树木、竹类15种,约2万棵(丛),其中有的树龄长达数百年。有近年百种珍稀名贵且有观赏价值的树种,其中8余种属国家保护类,有来自热带、温带、高寒地区的珍稀植物近2种。还有4余种常用、珍稀药用植物,有巧夺天工的盆景艺术,还有来自9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园林、园艺精品。世博园由中国馆、大温室、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国际馆五大展馆、七大专题园(竹园、药草园、蔬菜瓜果园、树木园、茶园、盆景园、名花玉石园)、四大广场(迎宾广场、世纪广场、艺术广场、华夏广场)及室外展区等组成。浓缩了多种独具特色的中外建筑,再现了美好自然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体现了世界各国园艺风格及发展水平。竹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沿砚塘水分为7个片区,栽种2多种竹类,包括世界著名竹类、中国珍稀竹类及云南特有竹类,按其自然生长的状态栽种。药草园——占地87平方米。药草园把中华民族5年来所积累的宝…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