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详情 ▷
庆城县博物馆创建于1984年,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位于庆城县普照寺巷1号。截至21年底,收史文物、近现代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等4762件,其中珍贵文物327件,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53件,三级文物25件。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器、钱币等历史文物是数量较多的几类藏品,唐代彩绘陶俑是藏品中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8年9月9日庆城县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新馆占地396平方米,仿古式全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设庆城历史沿革、石雕石刻、古生物史前史、岐黄文化、周祖农耕文化、历代文物精华、唐代彩绘陶俑、革命烽火、书画、经济社会发展1个展室,1个临时展厅和1个多媒体学术交流厅。陈列内容上起远古下至当代或为历代名作和精品,或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化石标本。开放三年多来,累计接待参观约35万人次,每个接待日平均3人次。馆长:田永强联系电话:934—322193…详情 ▷
巨家塬遗址位于庆城县温泉乡巨家塬村东北1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米。1963年局部发掘,在厚约7米的灰绿色淤泥层与黄土质粉砂层相间的河湖相沉积物土有纳玛象、野马、野驴、披毛犀、赤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动物化石和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石核等石器。石器多用石英岩砾石或硅质灰岩打制而成。属更新世晚期遗存。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旧石器时古有重要价值。…详情 ▷
周旧邦木坊位于庆城县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5年)。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东西长14米,南北宽4.2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7平方米。木坊以四根通顶立柱支撑,原有戗柱不存,平板枋上为九踩斗栱支撑檐部出挑,最外部厢栱位置用装饰性的花板。坊顶铺青瓦,庑殿顶正面出垂脊。檐下正中镶匾,匾面正书“周旧邦”三字。周旧邦木坊气势宏伟,结构复杂,建造工艺精巧,是研究甘青地区古代牌坊建筑重要的实物资料。…详情 ▷
慈云寺钟楼在庆城县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韵隽永、极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艺术,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慈云寺钟楼。慈云寺几经改建,现已成为博物馆的住所。巍峨的钟楼以其独特的阅历,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楼云集的丛林里,深沉地观望着这个城市的变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登临观光。钟楼坐落在两层1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层基座东西北三面有厦房环卫,南部为宽阔的月台。在月台北部有一券形门洞,进门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层基座。只见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撑着青灰色的歇山式楼顶。顶饰飞檐回环,鸱吻俯仰对峙,筒瓦板瓦上下扣连,附有兽纹的瓦档、滴水组成连续图案,簇拥着楼檐四周。楼内,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径逾2米、重达4,公斤的偌大铁钟,在二龙交蟠钮的连接下,高高悬挂于楼中横梁之上。读其铭文,方知此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1年),至今已8岁了。它不仅年高寿长,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昙文字和汉文数千字,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文字和金代冶炼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这口铁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已成为祖国珍贵…详情 ▷
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祐德观老君殿前。共2通,幢为八角形石柱,高3.52米,有两层出檐,一层檐底浮雕二龙戏珠;二层出檐雕斗拱饰,檐上仰莲中置石质宝珠。两檐间各面小龛内雕老子像。幢身每面阴刻《老子道德经》6行,每行76字。系景祐四年(137)知庆州康德舆立。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较好,对研究道教史有重要价值。…详情 ▷
书艺瑰宝黄公碣在庆城县博物馆的石刻展厅内,展出了数十通四体皆备、风格各异的石刻碑记,其中署名《云亭宴集》的诗碑,令观众拊掌称奇,寻芳恨晚。诗云:江静明花竹,山空响管弦。风生学士麈,云绕令君筵。越馀百生聚,三吴远接连。庖霜刀落绘,执玉酒明船。叶县飞来舄,壶公谪处天。酌多时暴谑,舞短更成妍。惟我孤登览,观诗未究宣。空馀五字赏,文似两京然。医是肱三折,官当岁九迁。老夫看镜罢,衰白敢争先。这通诗碑,铭刻着北宋黄庭坚的诗篇和书艺瑰宝,是明代嘉靖戊午年,分守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风勒石摹刻的。原置庆城西街考院内,1954年移置鹅池空同阁,1985年藏入博物馆,为甘肃著名的一通诗碑。…详情 ▷
傅介子墓位于庆城县庆城镇石马坳村南。傅介子(—前65),汉北地郡义渠(今庆阳县西北)人,因西通西域,北遏匈奴有功,官拜义阳侯,死后葬于庆阳县西塬。占地面积约1平方米,圆丘形封土高1.8、底径4.5米。明正德年间吏部郎中都穆立有石碑1通,颂其通西域功德。现存石马、石虎各1对。马呈立式,高1.4、长1.7米。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西汉史有重要价值。…详情 ▷
庆城革命纪念馆成立于29年8月,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6人,其中馆长1名,副馆长1名。29年县上投资1万元,建设了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馆址位于庆城南大街,占地53平方米,陈列展品43件。截止目前,共接待22万人(次),其中接待参观团体235个。联系电话:3222194…详情 ▷
庆阳古城遗址位于庆阳市庆城县,由庆城、北关城、田家城三座城池组成,城高27—39米,基宽17米,顶宽2—3米,周长7513米,夯层厚约.2米。有5座城门,东门保存完整,底宽3.2、进深3.75、高5米,以石条、青砖砌为券顶。曾出土北宋庆历六年(146)的《修城铭》记碑,明代、清代均有重修。…详情 ▷
普照寺普照寺位于原县政府后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多年,是庆城八景中的“普照昏钟”景观,现保留间正殿,不仅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景点,而且是早已闻名的我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普照寺砖塔拆除时,塔内顶层发现了明代面铜观音、鎏金四臂铜菩萨、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等珍贵文物多件,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详情 ▷
陇东中学礼堂位于庆城县北.5公里的庆城镇南街庆城中学院内。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年创办。原为庆阳县文庙,文庙初建于明洪武年间,历代均有维修,规模较大。设陇东中学后,文庙大成殿作礼堂,名宦祠等古建作教室和宿舍用。现陇东中学已迁,原建筑仅留礼堂一座。礼堂(大成殿)原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所建,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五间,长2米,宽14.4米,高9米,校牌“陇东中学”为毛泽东题写。1987年进行过修缮。…详情 ▷
位于甘肃庆城县城东山,因山顶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陵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不窋失农官之后,西徙定居今之庆阳,在陇东庆阳一带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由于他功绩卓著,死后人们把他葬于此山。从风城过大桥,到周祖陵山下,经过茂密的林带和蜿蜓崎岖的简易公路可达停车场,停车场上面的建筑群用822个石台阶连接在一起。山顶周祖文化区,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首先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杨成武上将题写的“肇周圣祖”四个刚劲大字,字的两边四个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正联为“望天门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会,思庆洲岐傅李米人杰地灵万众来朝”。次联是“绝顶始知世外境,凭栏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穿过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于平台之上。殿内正面有周先祖不窋、儿子鞠陶、孙子公刘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体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两侧还有庆节、皇仆等十尊画像,整个大殿显得典雅、肃穆。周祖大殿的西北角为周祖不窋的陵亭。亭后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周祖陵”三个大字。八卦亭位于周祖大殿东南侧,八卦亭的南面为三十八王庙,庙为五间…详情 ▷
在全国所有的黄土高原残原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黄上层最厚,从而赢得了“天下黄土第一原”的美称。董志原是庆阳市第一大原,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董志原位于庆阳市中南部,地处泾水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原面北起庆城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岗,南北最长处11公里,东西最宽处5公里。黄土层厚度达152米。董志原远在1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盛夏时节,当游客从董志原腹地的庆阳市机场乘机起飞,舷窗下便会呈现一个平畴无垠、公路纵横、屋舍棋布、麦浪似海的大平原。四周那神雕鬼塑的沟壑,犹如起伏的黄海波涛拱托着这块大平原。董志原位于六盘山之东,因六盘山又名陇山,故以董志原为中心的黄上残原总称陇东黄上高原。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据考证。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满布沼泽的稀树草原,随着喜马拉雅版块的升高,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形成,西伯利亚的狂飚搬来层层黄土,形成了现在的黄上高原。古…详情 ▷
李梦阳亭李梦阳:文学家,诗人。字献吉,号空同子.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三年】明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文风,与何景明等人遥相呼应,是为“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为“有明一代研究唐诗的重要学者,中国古代文坛上胆大包天的诗人”(郭卓茂语)。李氏诗歌理论批评方面贡献最大,他所提出的“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唐诗”,“真诗乃在民间”,影响相当深远。其复古倾向,几有不良。其诗虽因偏重推拟唐人,不免流于肤廓,然境界开阔,笔力苍劲,气象高古,遇时感事,针砭时弊,多有感人。李氏论诗重法,对民歌在文学上价值有所肯定,时至今日,余音袅袅,流向深远。李梦阳有《空同集》行世,凡一千八百又七篇(首),较为丰硕。庆阳人民永远怀念李梦阳,庆城南设亭立碑以示纪念,其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题辞。…详情 ▷
普照寺大殿位于庆城县城北街。普照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原有五佛殿、三佛殿、眼光殿、岳王庙、钟楼、砖塔等建筑,面积约4平方米。从宋阜昌八年起,历代都曾集资修缮,民国九年地震后仅存大殿。坐北向南,面阔五间,东西长23.7、南北宽9.5米。正面有斗拱11组,为双抄双下昂,歇山顶。屋脊两端有鸱吻饰。明柱饰彩绘。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建筑制度、建筑特征及建筑技术史有重要价值。…详情 ▷
明摹刻黄庭坚云亭宴集诗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碑通高2.25、宽.77、厚.21米。嘉靖三十七年(1558)立。每行14字,由右而左竖写行书五言绝句,每行14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河西道陕西布政使左参议陈凤摹刻立石。此碑原置庆城南考院内,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黄氏书艺有重要价值。…详情 ▷
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南大街,展厅共分为红色热土、留守岁月、军民生产、陇东教育、民主建设、红色记忆六个单元。1937年1月至1946年4月,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部及其77团作为留守部队,奉命进驻庆城县。385旅旅部驻防在庆阳,77团团部驻防在庆阳驿马关。385旅驻防庆阳的8年期间,集生产、训练、战斗于一体,垦荒屯田,固守城防,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1939年1月,国民党中央制定并实施“溶共、防共、限共、”政策,国民党陇东驻军与地方保安队勾结,向385旅进攻,挑起了多次武装摩擦事件。385旅在旅长王维舟、副旅长带领下,取得了以镇、宁事件为代表的反摩擦斗争胜利,给予敌军有力回击,迫使对方与我谈判,保证了边区的安定。在训练和斗争间隙,386旅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开展了大生产运动。77团在团长张才千、政委宋学华的带领下,来到荒无人烟的大、小凤川,在2年的时间里共开荒34多亩,饲养大牲畜14万头,养羊68.7万多只。不仅保障了部队供应还提供粮食支援前线。385旅在开荒…详情 ▷
吴家岭遗址位于庆城县吴家岭村柔远河东南岸的一级台地上。面积5万平方米。属仰韶文化。暴露遗迹和遗物丰富,灰坑和窖穴随处可见。灰层厚23米,陶片散布地表,出土有泥质红陶敛口钵、素面盆、线纹尖底瓶、绳纹夹砂陶罐、缸和灰陶环等。1975年曾收集到1件出土的小口葫芦瓶,平底、腹侧有双耳,通高45厘米,造型精美。…详情 ▷
麻家暖泉遗址位于庆城县庆城镇暖泉村西北5米。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泥质红陶黑彩敛口钵、绳纹双耳鼓腹尖底瓶、素面敞口折腹罐及夹砂红陶绳纹、附加堆纹罐等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发展有重要价值。…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