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沟遗址地处郑州西部郊区的低山丘陵区,嵩山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地势由南向北稍微倾斜。卖煤沟是发源于小马沟村西南的一条须水支流,向东向北经燕沟、桐树王、三王庄、三里庄,流经须水村东侧、北侧,成为寨沟。柳沟是一条比卖煤沟为小的须水支流,发源于桐树王村南高地,向北穿过桐村王村,至柳沟村西入须水。庙沟村位于这两条支流形成的台地上,在村北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南广泛发现有西周早期灰坑。在遗址北部一处废弃的取土坑暴露的断崖剖面发现有文化层分布,红褐土,夹有少量的草木灰及炭粒,土质较硬,包含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片。所见遗物以陶鬲、陶盆、板瓦居多。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马庄遗址位于郑州市西郊中原区须水镇马庄村东北1.5公里处。北临须水河,隔河与白砦遗址相望。遗址东西长760米,南北宽约38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以河南龙山文化为主,1965年发现。1966年初,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30平方米,清理灰坑40个、墓葬8座、圆形烧土面1处。出土陶、石、骨、蚌、角等完整或可复原器物570余件。陶器有瓮、罐、盆、碗、豆、盘、杯、甑、鼎、觚、鬶、簋、澄滤器、纺轮、杯等。纹饰以篮纹、方格纹、绳纹为主,另有指甲纹、凸弦纹、凹弦纹和镂孔等。石器有铲、斧、锛、凿、刀、镰、矛、网坠、敲砸器、弹丸、环、簇、簪、锥等。骨器和蚌器有镞、簪、锥、凿、匕等。马庄遗址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偏晚的遗存,但本身仍有早晚之分,大体可分为3期:一期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偏晚;二期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三期相当于煤山类型早期。三期遗存中一些主要器物的嬗变过程有着明显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马庄遗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对研究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向二里头文化一期过渡的遗存的分布以及探讨早期夏文化等学术热点问题…详情 ▷
郑州月季公园位于中原区西站路与嵩山北路交叉口。园内由南向北依次为:月季栽培展示区、月季品种园、引种培育区、盆景奇石展示区、月季文化演绎区、月季树桩盆景栽植区、山水风光区、生产管理区。月季公园种有12万株不同品种的月季花,并兼种各色乔木、灌木和花草,共同构成繁花似锦的公园景观,每到春天满员月季花开,花香满溢,吸引着市民前往观赏。自2005年开始这里每年都会举办郑州月季展览会,让游客欣赏到更多优秀的月季花品种和盆栽作品等。景点位置郑州市中原区西站路80号…详情 ▷
博物馆从地球演化、地质环境演化、生物演化等等方面展示给参观者们,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有用的知识。馆里面也有很多令人流连忘返的其他展览,特别是恐龙特展,尤其吸引小朋友们。景点位置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中原西路31号…详情 ▷
保吉寨位于郑州市中原区西流湖公园内,中原西路北侧,西紧邻贾鲁河,始建于清咸丰9年(1859)。保吉寨坐落在贾鲁河东岸的一处高台地上,在南部留有一座寨门,寨门顶有“保吉寨”三个大字的石匾,周边均为寨墙,寨墙外为很深的沟壑。保吉寨整体形状依台地而建,呈不规则形。南北长220米,东西宽150米,周长约650米,面积28000平方米。自1859年建成以后,先后经历了蒋冯阎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保留至今实属不易。保吉寨是郑州市目前唯一一个基本保留中原土寨风貌的村落,寨墙、寨门和原有街道布局保存完整,能够真实反映中原文化、体现百年老郑州传统风情,是绝无仅有的中原地区土寨文化活态博物馆,在郑州市可供真实完整土寨体验的地方仅此一例。它是黄河以南中原地区土寨的代表,承载着100多年厚重历史的实物见证者。清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78号。1953年第二砂轮厂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同年9月迁至郑州,1964建成投入生产。据《二砂厂志》记载,二砂厂房、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都是按照东德标准进行的。建设期间,东德专家曾提出书面建议2978条,要求十分严格。建成后的二砂厂区,东西1356米,南北734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完成基建投资1.49亿元,生产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住宅7.4万平方米。工厂由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和2个动力车间组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栋厂房内外经过精心设计,之间有架空廊道相联,使整个厂区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陶瓷砂轮制造车间建筑面积74376.8平方米,单层、弧形锯齿式屋顶,是二砂最大、最富有特色的厂房。1964年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情 ▷
白寨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白寨村南的须水北岸,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28万平方米。时代包含了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商代和东周。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小冲沟,长450米,将遗址分成东西两部分。沟东文化层较厚,厚1.5~2米,其东南部250120米的范围内经过取土,文化层遗留不多。沟西没有普遍文化层,其东北部的断崖上有一宽10米、深2米的大灰坑,内出花边罐、缸等陶器残片,另见一片二里岗上层陶鬲残片;中部断崖上见到一直径1米、残深0.15米的灰坑,内含较多的草木灰,另见一仰韶红陶钵残片、二里头夹砂缸残片;西北部发现一板瓦坑,直径1.5米,深0.7米,板瓦内面为布纹,外面为绳纹。坟上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坟上村南侧,须水河支沟的南部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50米,面积17.5万平方米。时代为商代和西周。原调查遗址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60米。其南部360250面积被砖厂取土吃掉。现北部断崖上灰坑密集,一般深2米左右。器物以夹砂陶鬲、灰陶罐、盆、豆为主。本次调查发现在取土坑的东南角地带,发现有灰坑分布,地表残留有大量的陶…详情 ▷
后仓关帝庙地处郑州西部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关帝庙,坐北朝南,大殿三间,硬山灰瓦式建筑。大门位于中部,两侧为两个方形木窗。关帝庙现存碑刻7通,其中1通放在院内,为民国时期碑刻,上面碑额刻有“七次重修”四个大字,其余部分字迹已不清楚。另外在大门的两侧墙壁上还镶嵌着三通近方形碑刻,室内西侧墙壁上镶嵌着三通碑刻。现存七通碑刻时代分别为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在大殿内侧的墙壁上,还发现有壁画,图案精美,大部分已脱落。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西连河遗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沟赵乡西连河村北,为商代、春秋战国时期遗址。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发现的遗迹有房基、陶窑、墓葬、灰坑等。地表散落有大量的陶器残片、石器等遗物。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有灰陶、褐陶、红陶等;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弦纹、素面等;器形有陶鬲、簋、豆、罐、盆、碗等。经过钻探发现文化层厚2米,土色多为黄褐色,土质较为松软,内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包含物有陶片、兽骨等。西连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比较厚,历史与考古价值比较重要。该遗址的发现,对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时代:新石器时代—战国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水牛张张氏祠堂位于郑州市西部沟赵乡水牛张村内,东临郑州轻工业学院(新区)。张氏祠堂主体建筑为单檐硬山式,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通长9.76米,进深一间,通长5.79米,前出廊。檐部下有两根木柱支撑,柱头上为平板枋与大额枋呈“”形,梁架五架梁结构,次间外筑山墙,山墙上作简单的砖雕墀头。灰色小瓦覆顶,正脊和垂脊做花脊式,正脊两端吻饰已脱落,垂脊仅一侧还留存着小兽。前檐明间为实板门,次间各置方窗,内置寿字花格窗棂。祠堂后墙正中供奉张氏始祖牌位,张氏始祖牌位由青石雕刻而成,在周边为高浮雕雕刻而成的龙形图案。张氏始祖牌位两侧为八通家谱世系碑。在房屋门口处还立着一通民国时期的《水牛张张氏宗祠碑记》碑刻。据碑文记载,水牛张张氏家族祖上于明初从洪洞县迁徙于此。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石佛遗址地处郑州西北部郊区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遗址区地势较高,呈东高西低的缓坡状。该遗址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区内现为农耕田。2002年,发现该遗址。2005年2月,为配合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石佛村东部进行文物调查,在断崖上发现有文化层及灰坑分布,并采集少量陶片。随后,开展局部钻探,确定遗址范围。从钻探及地面踏查了解的情况看,该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采集的陶片中以灰陶为主,绳纹、素面皆有,且有一灰陶钵口沿残片。断崖剖面发现有文化层及灰坑分布。文化层厚1.5米,浅灰土,土质较松,包含有丰富的陶片等遗物。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有红陶、灰陶、褐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钵等。还采集有石斧、筒瓦、板瓦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东史马民居地处郑州西北部郊区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位于郑州市西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沟赵乡东史马村内。宅院南北44.5米、东西22.5米,进门有门楼山屏1座,山屏为木门雕花。民居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均为硬山灰瓦式建筑。前院房3座,前回廊,木门雕花纹,四角有砖雕,客厅内有雕梁彩画。后院房3座,高于前院,为封闭式砖结构。民居为当地士绅伍德润所建,系清代民居建筑。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孙坡遗址地处郑州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嵩山东北部延伸的余脉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呈斜坡状,遗址区相对较为平坦。北部断崖剖面发现有文化层,浅灰土,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灰陶、红陶、黑皮蛋壳陶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盆、瓮、鼎等遗物。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嵩山路以西、秦岭路以东、建设路以北、陇海铁路以南的区域,分布着郑州国棉五、六等六个棉纺织厂,占地约2.5平方公里,以棉纺织厂为中心,路北是六个厂的生产区,路南是生活区。生产区坐北面南,各厂均有大门、办公楼、车间、仓库等组成,共占地600万平方米。其中以郑棉三厂原貌保存较好。生活区主要是职工住宅及配套设施,在建设路北侧与各厂对应各建一个牌坊式大门。“一五”期间,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一起,被国家确定为“四大纺织工业基地”,成为郑州的支柱产业,郑州轻纺织工业城也因故而得名。50多年来,郑州纺织工业基地遗留下来的厂房、办公楼、生产车间、生产区大门、生活区牌坊式大门等给郑州谱写了历史的辉煌,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杜寨遗址地处郑州西北部郊区的丘陵区,嵩山余脉延伸的东北部地带。遗址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与呈西南至东北向的古排水沟(现已平整成为农田),地势比较低洼。两侧台地分布有文化遗存。此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2005年3月,为配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重新进行调查。上世纪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曾挖出有灰土、陶片等遗物。现该遗址经过勘探发现文化层厚15米,灰褐土,夹有红烧土颗粒,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陶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夹蚌陶次之;陶色以红衣灰胎陶为主,灰陶次之,并有少量的彩陶;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盆、鼎、钵、缸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三十里铺遗址地处郑州西部郊区的低山丘陵区,嵩山延伸的东北部地带,地势相对较为平坦。红沟是须水西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荥阳豫龙镇前姚岗村南,向东经三十里铺村南、王玥村北,注入须水。在三十里铺村南红沟北岸断崖上,发现有四个灰坑。灰坑内填土为灰褐土,夹有大量的草木灰及红烧土颗粒等,土质较松,包含物有陶片等。陶片陶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有灰陶和褐陶,纹饰有绳纹、弦纹、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鬲、盆、捏口罐、夹砂罐等。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柳沟碑刻群位于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柳沟村西部柳沟水库西侧的溢洪道口。1958年在柳沟村西侧的须水河上修建柳沟水库,后又在水库的西侧建成溢洪道。为保护和加固溢洪道口,在柳沟村及其周边收集碑刻100余通,全部铺在溢洪道口底面及坡面上,多数正面朝下,字迹不可见。字迹可见者初步统计共12通,经多年流水风雨侵蚀,大多模糊不清。其种类繁多,有墓碑、建庙(祠)碑,重修庙(祠)碑,办学碑、地界碑等;年代最早的为“重修广口祠记”碑,清顺治5年(公元1648年)立,最晚为“重修圣贤阁碑记”碑,民国26年(公元1937年)立,从清初跨度到民国。通过该碑刻群的文字记载,可以该区域从清代初期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风俗习惯等。因此,该碑刻群具有很高的民俗历史、艺术研究有很大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来源:郑州市文物局…详情 ▷
郑州城外城陶瓷艺术博物馆,目前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展品最全,数量最多,名列前茅的民办博物馆。2013年博物馆获中央免费开放奖励资金。博物馆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原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传承文化服务民众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的发展思路在陶瓷艺术发展史上较好的保留了中原古迹文化部分藏品填补了我省文物传承的空白。本馆为“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实习基地”、“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鉴定专业教师实习基地”、“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实训基地”、“河南教育国际交流学院历史文化研究院教学培训基地”、“河南省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培训基地”、“中原古陶瓷研究培训中心”、“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2013年被市政府评为博物馆先进单位。博物馆藏品分类一、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4800—6800年,是中原陶瓷文化的始祖,所展藏品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重要研究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我馆所展示的仰韶文化130余件,属仰韶文化极其罕见珍贵。二、古陶瓷标本全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三百多个窑口标本集中…详情 ▷
八棱经幢,在河南省郑州市,全名“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幢,八棱。唐会昌六年(846)刻立,残高1.6米。楷书,太原王维度刻字,大部分清晰可见,是珍贵的道教经幢。郑州开元寺尊胜经幢与八棱经幢都是郑州地区宗教史的珍贵历史文物,对研究古代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详情 ▷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阵亡将士墓位于郑州市建设路中段南侧碧沙岗。1928年4月,冯玉祥为纪念在大小数百场战役中的阵亡将士,批准拨出经费13万元,在白沙岗辟地400亩,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并祠。工程由交通司令许骧云为督办并监工,落成于1928年秋。1956年,改建为碧沙岗公园。墓地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410米,面积为24.6万平方米,四周青砖高墙垒筑。墓地中部建烈士祠,仿古建筑,占地4330平方米,有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正殿和东西廊房各7间,均高台建筑,有回廊,绿色琉璃瓦顶。后院正中为后殿,建筑形式与正殿同,殿内四壁嵌有当时军政要员的挽辞刻石。祠前有3座碑亭,即民族亭、民权亭和民生亭,均为六角形攒尖仿木结构建筑,黄琉璃瓦顶。民权亭内立汉白玉方碑;正面冯玉祥书“碧血丹心”4字,另3面为冯玉祥撰《祭北伐阵亡将士文》。民生亭内立鹿钟麟撰《烈士纪念碑》。在墓地中轴线上有东西向长方形水池,池上建石桥,桥北即墓地正门,门上所刻横额为冯玉祥题“碧沙岗”3个大字。1975年北大门重建,由城堡式改为庑殿式。烈士公墓在祠后,墓冢间隔2米,纵横成列,葬攻克郑州以前各战役…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