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余坪遗址位于板山坪镇小余坪自然村,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余坪遗址北靠松河,南依小山丘,面积约1平方米,文化层厚约.5—2米。地面暴露遗物主要是陶器,其中红陶约占7,彩陶约占1,灰陶约占2。出土器物有:带指窝纹乳状鼎足、带指甲纹或指窝纹圆柱状鼎足、红衣黑彩陶钵、陶盆口沿,夹砂灰陶鼎沿、罐口沿、制作粗糙的陶纺轮、敛口钵、石斧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详情 ▷
竹园遗址位于小店乡凌小庄村竹园自然村西侧。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15米以上为耕土,.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省、市、县文物工作者于1962、1976、1981年三次调查和复查中,挖掘陶器器型有鼎、罐、钵、盆、甑、尖底器、纺轮、糙型磨具等,均手制。泥质黑陶极少,彩陶占一定比例,纹饰有红宽带纹、色叶圆点纹等,其它纹饰还有弦纹、指窝纹、附加堆纹等。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存。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马窝村,丹霞山南麓,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取名红霞寺,随更名为丹霞寺。据历史记载“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毁于元,迄明中兴。”丹霞寺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一百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东北面西南,整体呈三进院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抬升。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西侧配以厢房、客房,最后为花园和天然祖堂室,组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东、南、西三面,现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为全国所罕见。寺内及其周围现存有宋代的柏树、银杏和明代的青檀十余株。丹霞寺自始创建一直是豫西南著名的佛教圣地,素有“八百里伏牛,五百里丹霞”之称。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开放佛教场所。219年1月7日,丹霞寺及塔林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情 ▷
白河第一漂位于伏牛山南麓,白河上游的乔端镇。它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心点,也是伏牛山旅游环线公路的重要接点部。白河第一漂距离南召县城35公里,距郑州24公里,331省道与248省道均从此处通过。距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公里,距马市坪瀑布群15公里,距石人山景区25公里,距五朵山45公里。景区处于白河的上游,流域面积有近千平方公里,此处水质清澈,河床宽阔。更难得的是水底和河岸上的沙质细腻、洁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河道急错,深浅不一,让漂流的过程更丰富多彩。漂流的中途还设有沙滩阳光浴场,在伏牛山的崇山峻岭、清幽峡谷中感受沙滩阳光浴的浪漫,那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除了沙滩浴之外,游客还可以和朋友在特设的沙滩游戏区享受童趣盎然的沙滩游戏,让游客真正能够在游玩中全身心的放松。岸边那大片的小树林更是天然的氧吧,游玩中排出身体内的废气,让呼吸更清新舒适。码头的设计更是匠心独具,入水设计为独特的冲浪式,在水花四溅中,加速度冲向水面,让游客玩得新鲜、心跳这就是绝对不容错过的又好玩又刺激的——南召白河第一漂。在景区内设有豪华…详情 ▷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南阳市中北部,由北向南成片带状走向,主要包括鸭河口水库及其下游的白河和周边一定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455~11245,北纬33429~332454。规划总面积17276.2公顷。湿地公园以大型人工湖泊和具有丰富水量的自然河流为核心,以由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大型库塘和运河输水河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在河南省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在中原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园内湿地总面积为1376.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7。湿地公园位于我国三大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线主干,其开阔的水域、良好的水质、宽阔多样的生境以及周边众多可以取食的农田,为迁徙候鸟在南阳段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觅食场所。湿地公园是我国候鸟迁徙路线中线的重要节点。湿地公园地处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域。过渡性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多样的生境。调查显示,湿地公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包括乌苏里狐尾藻、野菱、野大豆、莲、金荞麦和中华结缕草等。有野生脊椎动物256…详情 ▷
白草岭遗址位于崔庄乡程家庄村西北5米。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356平方米,从遗址暴露的陶片来看,红陶约占9,钵形鼎、鼎足、红陶敛口钵口沿、红陶细泥尖底器底、红衣黑彩陶片、小口高领罐口沿等陶片和石斧等,还发现有卜骨。属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遗存。…详情 ▷
李村遗址位于皇路店镇楼上村李村自然村西2米。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95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3.5米,内含较丰富,发现有大量红烧土及陶片,红陶约占9,均为手制,其器型有夹砂红陶、灰陶罐形鼎及曲腹鼎、夹砂罐、大型夹砂器、高领罐、曲腹盆、曲腹钵、敛口钵及彩陶钵、盆等。此处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详情 ▷
鸭河口水库在白河的中上游,离南阳市区仅4公里。库区水面面积约12平方公里,蓄水约13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鸭河口水库位于伏牛山向南阳盆地过渡的丘陵地带。伏牛山余脉的九里山、青山、五垛山等诸多山峰耸峙于西北一线,临库或乘船在库中观光均可领略群峰叠错的无限风光。两岸亘连的丘陵上不时隆起一座座蘑菇状的坡头,片片簇簇的林木倒映于碧波万顷的湖水之中,晶莹澄澈的满湖碧波,被蓝天白云和飞掠的鸟影衬托,使得水光浮翠,两岸增彩。库区里有鱼类水族2余种和水鸟1余种,鱼儿游弋,鸟儿低掠,颇有妙趣。水库里多有库叉、草场、半岛、或小岛,利用这些地域发展旅游环境优美。水库的大坝全长36余米,颇象巨龙横跨湖面之上,极有气势。坝顶的古典式亭廊又给人提供了登坝远望的好场所,使得满湖美景尽收眼底。坝围松柏成林,绿烟霭霭,和碧绿的湖库相映媲美。掩映在绿丝中的泻洪闸、发电站、纪念亭等建筑耐人观赏。水库下面就是旷野百里的南阳盆地,附近的人工鱼塘,横跨白河的铁路和公路大桥、莲花池温泉等也给水库增色不少。鸭河口水库环境优美,位置优越,目前投资5余亿元的鸭河口…详情 ▷
亮马台遗址位于南召县留山镇下官庄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216年1月22日亮马台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潘寨遗址位于留山镇潘寨自然村北侧。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接潘寨村,西依留山河,南北长13米,东西宽2米,总面积26平方米。文化层厚13.5米,表面采集遗物多为夹砂灰陶片,约占9,红陶约占1,纹饰多为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夹砂器以手制为主,其它为轮制。出土器物有圆锥形鼎足、黑陶豆把、红陶杯、手制篮纹鬲口、方格纹鼎沿、小口大腹瓮、石斧等。为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详情 ▷
亮马台遗址位于留山镇下关庄村亮马台自然村西侧高地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座落在留山河东岸的河旁高地上。南北长16米,东西长15米,总面积约2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左右,内含丰富,红、灰陶片约各占5,还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白衣黑彩陶片、红陶钵口、红衣黑彩陶片、夹砂灰陶鼎口、鸭嘴状鼎足、灰陶豆把、磨制石斧等。它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晚期及龙山文化早期遗址。…详情 ▷
南召猿人遗址位于云阳镇阮庄村杏花山,是一处距今五六十万年直立人活动与居住的遗址。遗址南北长98米,东西宽96米,面积约948平方米。1978年秋,云阳文化分馆郑雪华同志从群众手中收集到化石,上报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南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化石出土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现存国家博物馆)。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吴汝康教授鉴定为一青壮年的右下第二前臼齿,和北京猿人所处时代相当,属中更新世时代,命名为“南召人”。遗址出土的其它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中国鬣狗等22种。南召猿人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对于研究中原地区与周边人类的生活与繁衍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87年2月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保护范围为:以化石出土点为基点,向东扩展2米,向南扩展2米,向西扩展6米,向北扩展2米。以保护范围四至边为基线向东至鸡河东岸,向西至杏花山西坡,向南至向东厂桥南端,向北至阮庄自然村南边为建设控制地…详情 ▷
石窟寺及石刻类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蚕坡章程碑位于皇后乡郭庄村小学西侧蚕姑庙内。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蚕坡章程碑高1.5米,宽.65米,厚.2米,落款清光绪十年(1884)。撰文及书丹人为邑优庠生,碑文46字,楷书,概述了南召的自然面貌和农桑在邑财赋中的地位“召邑地瘠民贫,尤赖养蚕为事畜之助本县”,为此,特“酌定章程,永远奉行”。章程要求邑绅民人切切执行各项,“不得面从心违”,违者“准地保送官责治”,对于“结党勒讨,乘间偷窃者”按“盗贼例治罪”。碑阴27余字,回顾了我国蚕桑发展的渊源。此碑对研究我县柞蚕生产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科学价值。…详情 ▷
王庄遗址位于南河店镇大范庄村王庄自然村西岭之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66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1.53.5米,表面散存大量的红烧土和灰土,内含比较丰富,红陶约占8。出土器物有红色、灰色夹砂陶鼎、夹砂陶罐、红陶大型夹砂器、敛口钵、盆、束颈瓶、高领罐、曲腹钵、盆等。除夹砂器物为手制外,其余为细泥慢轮制作。采集标本有:根部有指窝纹锛状、鸭嘴状,外有曲槽乳钉状鼎足。此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址。…详情 ▷
观岭遗址位于崔庄乡鱼池村南观岭寨之上。遗址为台状高地,呈长方形,东西宽22米,南北长63米,总面积约12。化层厚约8米,其中红陶约占4,灰陶约占4,彩陶约占2。大体可分为4层,内含相当丰富,且各层的文化内含各异,说明原始人类在此居住甚久,大约从仰韶文化早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晚期。198年,南召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榆树岭遗址位于南召县城郊乡庙坡自然村西北3米榆树岭上。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约17782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表面散存有红烧土及陶片。红陶约占9以上,器型有鸭嘴状指窝纹鼎足、敛口盆、敛口钵、深腹钵口沿断面为三角形敛口盆、夹砂罐、口沿下饰一周附加堆纹盆、直口高领罐、桥形器鼻、夹砂盘形鼎、褚石颜料等。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详情 ▷
银沙岭冶铜遗址位于南河店镇席老庄村银沙岭自然村北。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为132平方米,遗址上散存大量炉渣,中部存积有南北长3米、东西宽5米、高1.8米的炉渣堆。炉渣上可见炼铜遗存的木炭痕迹。从遗址上还拣到有坩锅残片、残铜镢、豆柄等。遗址北端亦散存大量炉渣,均未发现炉子痕迹,当时可能是用木炭冶炼。…详情 ▷
下村冶铁遗址位于太山庙乡下村自然村南部。遗址上现残存冶铁炉7座,除5号炉为地上建筑外,其余为半地穴式结构。炉壁用岩石,炉室有圆形和方形两种。7座炼炉的共同特点是内径大,炉室高。从凝结的炉渣中可见到极为清晰的木炭痕迹。其中6号炉为“炉身”结构。炉西边墓葬里曾出土过绳纹砖,炉北、东、西地面上散存不少瓷片、陶片及砖瓦,瓷片中以白瓷为主,青瓷次之;器物有碗、盘、碟、罐等。断崖上出土有宋代陶器和砖瓦。此外,遗址西南龙脖子山以西朱砂铺沟和以南的蜘蛛头山,都出产铁矿石,古坑道遗迹至今犹存。从炉室的建筑结构和材料组成看,与河北省磁县北宋炼炉、林县铁牛沟宋代炼炉相同;与徐州利驿、郑州古荣镇、巩县铁生沟、鲁山望城岗等汉代炉子有较大区别。专家认为,下村冶铁遗址属于宋代的可能性较大。“炉身角”结构和直筒相比,在冶铁技术上有较大改进,它可使炉内上升煤气的温度逐渐降低,体积收缩,使口部装入的炉料在下降过程中逐渐加热。炉身内斜,恰好适应这种变化,使气流沿炉辟发展,有利于提高炉温,同时又改善煤气分布,节省燃料。“炉身角”结构的发展,对于冶炼史研究有重要意义。198年,南召县人民政府…详情 ▷
娘娘庙遗址位于南河店镇漆树园村娘娘庙自然村东。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总面积125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53.5米,遗址上暴露大量战国筒瓦、板瓦片,陶壶口沿、陶片和宋代扒村窑白底黑花釉瓷片、青瓷片等,内含丰富,形成文化层叠压。1976年5月,该村群众马连山、苏文全、马连德等在此掘得铁釜1个、窑瓷碗6个(破碎两个)。1976年,地区文物工作队收回陶瓷碗4个(其中一个残破),根据出土器物残片判断,此遗址为战国—宋代文化遗址…详情 ▷
寨上遗址位于城郊乡董店村西3米寨上。此遗址为南召县198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座落在黄鸭河东岸的河旁高地上,总面积35168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米。从暴露遗物看,红陶占75,夹砂陶约占25。大部分器物为手制,有盘形鼎、敛口钵、盆、鸡冠形器耳、镂空灰陶豆等。彩陶多红衣黑彩,生产工具有石斧等。此处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