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历史甚古。《左传》有“(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匡”的记载。《战国策》记有“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当西周时,承匡本为宋国西部边境要地。到战国时此地入于魏国。秦灭魏后,于此地设承匡县,后以此地“卑湿”,乃徙县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废弃。现城垣仍残存,逶迤数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台,高约十米,台下有土穴,深不可测,民间传为古时报警用的“狼烟洞”,可直通杞县圉镇。台上建关帝庙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据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溯厥创始,惜无所稽,惟悬钟上记有重修于万历八年,想亦历世久远矣。”庙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间谐称为“五百(柏)零一所庙”。庙宇及古柏毁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80年代于土台上重建了关帝庙。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