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物资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新圣巷的黄氏宗祠。旧址原为黄氏宗祠,创建于明代,为明代理学家黄宏纲活动的重要场所。经清代、民国维修。砖木结构,座北朝南,一井二厅,面阔1.9米,进深2.8米,高7米,占地面积为234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该祠曾作红四军物质保管处。红四军驻于都时,在县城黄氏宗祠召开群众大会,并向群众发放打土豪所得物资,同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红四军物质保管处旧址对研究于都理学名贤和红四军军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1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维修。保存完好。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县碧玉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利村电话797621113…详情 ▷
于都银坑天华山北侧,桥头固石塔岭山腰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寺叫皇固庵。这里海拔六百余米,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梯田层层,溪流潺潺,风光秀丽,是于都北乡的游览名胜。皇固庵始建于东汉。门前有三层水阁一座,巍然屹立,高耸入云。寺内原建有正殿、禅堂、僧房、宾室和斋堂五部,可容三百余人。正殿由砖石砌成,雕梁画栋,飞檐垂瓦,古色盎然。门首额书“圣旨”、“皇固禅林”,内涵缅怀皇帝寺院之意。相传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此。他将筷子插入香炉,叩拜再三,私许佛曰:“难人刘秀,如有出头,则筷子发芽生长,愿佛祖应验。”念毕,清风徐来,筷子骤然长成方竹,后来刘秀果成帝业。庵内和尚将方竹移植庵前,不日苍翠成林。刘秀不忘旧情,为古寺赐一对联,文曰:皇固已改民意方兴我佛微笑捡花喜从此众生平等;固石重逢宝山无恙居士同来拉杖齐赞叹十地光明当年,皇固庵拥有大批林田,庵产极为富裕,常住和尚五十余人。天华山附近三十六座寺观的僧侣,也经常在此聚会,念经拜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盛极一时。据传,有一年扩建寺庵,挖出窖书一本,上书:“皇固四周,银洋一百零八窖。百步一窖,一窖百元。”后人挖得数窖。…详情 ▷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12号,原为管氏民宅,民国初年建筑。旧址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四合院两层楼,面阔22米,进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积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政治部驻在这里,前委书记毛泽东住在右厅厢房。红四军驻于都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红四军政治部驻于都期间,于4月17日发布了134条红军宣传标语,同时还签发了湘赣边界特委指示信。该旧址是毛泽东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9月24日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福田禅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大佛寺,又名妙净寺。唐末五代时期,高僧文佑禅师驻锡于此,以其广大神通匡扶道场,弘化一方。大宋祥符二年,大师因圆果满,安详舍报。圆寂之后,法身凝然,绵历华岁,至今俨然。福田禅寺,原名妙净寺,又名大佛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址在于都大昌村。至唐开元年间,迁建城西。寺院历代修造悉有碑铭为记。诸铭之中,尤以唐代名仕李少鸿手书《杨知新碑》和明代大儒解缙之记为著。唐末五代至宋朝初期,高僧文佑禅师住锡于斯,因其神异传奇之事流传颇广,被世人尊称为“生佛”。文佑禅师圆寂后,肉身至今犹存,现供奉于新建福田禅寺之慈佑阁中。千百年来,福田禅寺崇为于都百刹之首,龙象腾骧,高僧辈出梵音远播,宗风高扬,呈一派繁荣景象。惜晚近以来,因战火侵蚀又惜乎年淹代远,继起乏人,千年道场竟化作一片丘墟。往日之辉煌已然成为吉光片羽,荡然不见。沧海桑田,今又盛世,举国上下,共创和谐。于都县委县政府,为尊重历史,顺应民心,经多方咨询,反复研究,决定在今于都宝塔公园内,圈山划地二百余亩,从新迁址兴建福田禅寺。二四年十一月…详情 ▷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周边,包括水阁口塔、中埠塔、水头塔、下马塔。水阁口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蔴园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宝葫芦顶,高27米,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中埠塔位于于都县罗坳镇中埠村,又名廻澜塔。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高36米,底层边长4.3米,厚1.6米。底层北向辟一门,塔内结构为空筒式,原各层有木梁板,今具朽落。第二层东南面和西北面开拱形窗孔,其它各层各面均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记载该塔建于乾隆九年(1744)。水头塔位于于都县靖石乡任头村。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塔顶各角均用红麻石装饰起翅,高19米,底边长2.8米,厚1.2米。塔底层辟一小门,内为空筒式,各层有横木梁相错架设。二层以上均开有对称拱顶窗二处。…详情 ▷
于都县博物馆也称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位于于都县城交通巷5号,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博物馆。1971年4月,经中共于都县委批准成立“毛主席在于都革命活动纪念馆”,1978年12月,更名为“于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1981年4月,又更名为“于都县博物馆”,1988年11月,经上级批准成立“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与于都县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博物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一处连片古窑址群。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个古窑址群的年代为唐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之久。该窑址群位于距离于都县城约5公里的贡江镇上窑村,窑址濒临梅江河,在南北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唐宋古窑址2余座。这些古窑址呈缓坡堆积,陶瓷片堆积厚度达6米,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陶器,遗存极为丰富,物器品种繁多。青瓷器器形有罐、钵、壶、盂等,其中以罐类居多,有双系罐、四系罐、直筒罐等。陶器器形主要有缸、瓮、罐、钵等,其中以缸为多。瓷器釉色主要有青褐色、黄褐色、酱褐色等几种,窑具大多为直筒状支柱,另有少许支托。据当地村民称,听老一辈的人相传,…详情 ▷
需岩位于于都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乡桃枝村香台山。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王鸿隐居处。在香台山方圆约2平方公里一带的需岩、木樨岩、钓岩、涵虚洞等处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处共18品摩崖题刻,题刻大多为王鸿亲自篆刻。据《中国人名大词典》记载,王鸿,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孙,博学善草书。一试不第,隐居山中,尝注太玄。需岩摩崖石刻为他在香台山隐居时所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历代文人墨客游记题刻。需岩题刻字体以篆体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隶书和草书,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银坑炼银遗址(含炼银渣堆积鹅形岽矿洞、阴山面矿洞、3号矿洞、路墈脑矿洞、上屋坑子矿洞、下屋洪石发屋后矿洞)银坑炼银遗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柳木坑组鹅形岽。《赣州府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开设银场炼银。“银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宋时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银矿溢出,因置银矿。”宋宝庆(12251227年)中废。遗址主要由1处炼渣堆积与6个古矿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平方米。炼渣堆积于鹅形岽东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积,长12米,宽3米,厚度1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古矿洞分布于鹅形岽山腰处,1号在陈正生住宅后,2号在阴山面,3号共3个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号距2号东北4米(坝子上路墈脑),5号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号在下屋壁背。各洞口均很狭小,入口仅可爬行,如4号洞口高仅.8米,宽.6米。此遗址距今9年,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工业遗产的实物见证,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东。祠堂均为砖木结,穿斗抬梁构架,硬山顶,马头墙,清水墙面。前厅大部分设有装饰富丽的藻井。有的大门为牌楼式上饰各种人物、花草纹砖雕和灰雕;有的大门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昌灵寺远近闻名,灵光宝气,建筑面积达6多平方米,气势辉煌。昌灵寺历史久远,原名玉佛寺,国内外知名高僧,原广东南华寺永昌和尚,1993年曾在此结庐筑室,指点称道,为纪念永昌和尚及该寺的灵气,特改名为昌灵寺。22年昌灵寺再次扩建时,有麂子跪地拜殿、无人但闻木鱼声、佛光映山、旱地得水等桩桩奇象发生。于都县昌灵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禾丰镇库心村…详情 ▷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方向九十五华里的银坑镇平安村。竹篙寨属石灰岩质石山,石山平地而起,远看似一根挺拔耸立的竹篙。竹篙寨洞口座北朝南,洞内自然形成数个石洞,各洞相连,中间大洞为最深最广,可容纳千人。193年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长汀路过这里,他们特地视察了竹篙寨石洞,并决定把这里改为中央后方保管处。1931年6月的一天,从宁都败退下来的国民党一团兵力,进犯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企图摧毁这个地方。守卫这里的独立团二士和群众凭借竹篙寨的天然屏障,英勇顽强地打退敌人的进攻,胜利保卫了中央后方保管处。在竹篙寨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曾经路过于都银坑,他想来竹篙寨看看。当时守卫竹篙寨的赤卫队员不认识朱德,向他要路条,朱德来得匆忙没有路条,红军战士不让他进。…详情 ▷
“步蟾坊”。是一座全木结构的三层牌坊,上有盖瓦。是赣南现存最古老的牌坊,距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因其奇特的风格,被当地人称为“木牌坊”。站在步蟾坊下,仰望牌坊,高达1余米的牌坊全用木头支撑着,牌坊最顶端3把铁戬朝天而矗,牌坊坐南朝北,经受着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的宽有11.2米,进深3.55米,四柱三间四楼重檐,四根巨大的立柱及八根饯柱分立着支撑整个牌坊,同时在牌坊上还分别分层次以拱支承出檐起翘,使得整个坊牌显得高大挺拔,结构看似简单,却很合理,并且各个部位受力均匀,牌坊上的三个大字“步蟾坊”苍劲有力。牌坊建立在明正统6年(1441年),当时为了纪念于都人谢宁考中举人而建的功名坊,步蟾坊不仅年代悠久,而且造型非常漂亮,是赣南诸多牌坊中非常珍贵的一座木牌楼。步蟾坊周边的大宅院,这里一幢幢独庭独院,拥有三进的高大建筑,斑驳的墙壁、破落的屋檐、杂乱的野草……走进大厅中,散发出阵阵烟味,这是村民们生火煮饭遗留下来的,从庭前威武的石狮、屋宇四周翘起的飞檐,还依稀能勾勒昔日的辉煌。…详情 ▷
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木塘组的谢伟姿祠。旧址原为谢伟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旧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内外院、门楼及主体三堂三横屋组成。砖木及土木混合结构,硬山与悬山顶结合。总面宽51.92米,总进深4.61米,总占地面积约46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为2125.5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在此成立,领导于都、兴国、宁都等边界人民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得到深入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1932年在于北特区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胜利县。24年9月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群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包括了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龙泉中共中央分局旧址,腊树下中央分局紧急会议旧址,井塘中央财经委员会旧址共6个点。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5号与6号的葛氏宗祠。旧址原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门楼、院落、门廊及二井三厅、右侧横屋组成,砖木与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楼位于祠前左侧,坐西向东,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红石门框及门槛。门廊雀替为透雕鳌鱼纹,正门门簪饰花卉纹浮雕。祠内地面铺青砖。天井砖砌,井沿为红石条砌成。祠外墙嵌有多种红石及青砖铭文。该祠为葛坳乡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内,作为全县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军部驻县城葛氏宗祠,军长朱德住上厅厢房。2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27号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二井三厅,门面为八字牌坊式。面阔3间9.4米,进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积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于都,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其办公地点设于此,随着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的建立,于都县东、南、西、北乡相继成立了区、乡红色政权,领导广大贫苦工农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央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旧址为研究中央苏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杨公村管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相传为唐代国师杨筠松择地而建,后毁。清康熙四十五年(176年)在原址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三进厅,两边有厢房。面阔15.2米,进深4.9米,高11米,占地面积163平方米。下厅设有戏台,中厅和下厅饰有藻井。中厅和上厅间左侧庑廊设有专为纪念杨筠松的“尚义祠”。大门砖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门额上嵌有阴刻“管氏宗祠”石匾。门前庭院内有一对刻工精细的红石狮子。该祠曾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和近代多次重修,24年9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三圣寺,原名观音堂,位于江西省于都县于银大道中段,始建于明正德元年。文革时期被毁,1995年,市佛教协会永久名誉会长、原县佛教协会会长融光大师率众进行恢复,现占地4余平方,分楼上、楼下两层建有大雄宝殿、念佛堂、斋堂、功德堂。寺院名称:三圣寺地址:江西省于都县于银大道中段邮编:3423…详情 ▷
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建于清末,是一栋赣南较为特殊的“一进两堂三横”式不对称传统民居建筑。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由于都县宽田乡迁驻黄麟乡井塘村新屋组。瞿秋白在此组织了中央苏区最后一次文艺汇演,史称“井塘汇演”。项英、陈毅、毛泽覃、陈潭秋、何叔衡、刘伯坚、邓子恢等和当地军民一起观看演出。井塘汇演是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汇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5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离开驻地迁往禾丰镇黄泥村。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是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留守红军从掩护主力红移的正规作战到分兵游击作战过渡时期的关键物证,是红军长征后中央苏区的政治中心和苏区军民一段时间内的希望所在,为保卫中央苏区,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19年1月7日,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新屋组开放信息:对外开放…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