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多躯。现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号、13号外,还有15号、28号、38号、45号、51号、55号、56号等洞窟。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摩崖造像在寺院的后面,镌造于临江的绝壁之上,共有自南北朝至宋、明时期的造像一千多尊,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除部分分布在写《心经》洞区、五佛亭区外,大都集中在大佛楼区。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原本无楼,是则天殿背后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是19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了。中心柱窟位于则天殿之上、大佛楼左侧的中心柱窟(45号窟),…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