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怪石山距县城60公里,有10多公里的便道与县城至煤矿的柏油公路相接,位于巴里坤湖西北7公里外小夹山的最东端。介绍怪石山最怪的就是满山的小石窟,这些大小不等的石洞有圆形,有方形,像佛龛、像蜂窝、像羊肚,近看小石洞并不深,很圆滑,像人工旋磨出的一样,小洞直径1米左右,大洞被称为“包厢者”,可坐十几个人。几座山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千疮百孔”,有的称“蜂窝崖”,有的称“千佛洞”或“万佛龛”、“千窟崖”等。每当下暴雨时水从山顶流下,便形成了无数个小水帘洞,景致令人叫绝欲登怪石山顶,有一条古人修造的石阶,很像华山“千尺幢、百尺峡”,又陡又窄,山顶有一个“南天门”,由两块巨石矗立,中间只有一尺宽的石缝,胖人无法通过。更为奇特的是嶙峋陡峻的怪石山顶却是一马平川的“高平原”,汽车都能从后面开上去。门票开放时间10元…详情 ▷
导游巴里坤当年庙宇众多,宗教种类繁多,几乎囊括全国各种宗教形式,享有庙宇冠全疆的美称。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藏寺、仙姑庙”是巴里坤仅存的一处古代宗教活动遗址,同时也是新疆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庙宇之一。介绍“地藏寺、仙姑庙”位于宏伟壮美的自然静观巴掌山(岳公台)的山脚之下,兴建于嘉庆2年(公元1797年)和嘉庆5年(公元1800年),是一座佛教建筑与道教建筑的结合体,这种文化的结合形式是十分罕见的。其内庙宇耸立,草木繁盛。寺庙内现有古建筑11座,内设民俗展厅两处,文物展厅两处,修建中展厅一处。文化底蕴深厚,见证着巴里坤的社会变迁,演义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是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体现。…详情 ▷
导游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介绍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萨尔乔克烽隧和巴里坤南湖滨的两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多用圆木构架。萨尔乔克烽隧长宽各8米,高7米多,隧体上下穿…详情 ▷
导游巴里坤古民宅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古丝绸之路新北道鼎盛时期开始修建,嘉庆~民国末年之间陆续形成的巴里坤古民宅群落,与新疆“庙宇冠全疆”的巴里坤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是中华汉文化建筑艺术在西域的集中体现。介绍巴里坤古民宅中最具典型的为榆树巷王家院。房屋所在地为南街榆树巷5号,关于榆树巷的来历缘于宅院内的一棵榆树,此榆树呈伞状,高十余米,已有一百三十四年的历史,这条巷子就此得名为:榆树巷。这所房屋为土木结构,原占地约十亩左右,当时建房用了三年时间,后因历史原因,现仅占地二亩左右。此院兴盛时,前后院共有四、五十人,一人统领共同生活,现已成为王氏后代祭祖和炎热季节回乡避暑之处。2002年被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宅共分5个展室,分别为祠堂、主室、书屋、帐房和厨房。…详情 ▷
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巴里坤哈萨克民族风情园位于巴里坤县城西北部1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该园建设于2004年5月,占地面积125亩,场地全部为国家一级草场,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有哈萨克民族毡房13顶,其中就有享誉疆内外,世界最大的手工毡包,该毡包内直径达12米,围墙高2.3米,弧顶撑杆长6米,可一次性接待120名游客同时就餐,毡房内哈萨克工艺品、装饰品、服装、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供游客就餐、娱乐、照相。紧紧围绕在大毡房两旁的就是12顶相对较小的哈萨克手工毡房,各有特色,均可独立接待游客,并提供各种需求,风情园可一次性接待480人。风情园总投资205万元,修建了道路、路灯、歌舞演艺大厅(正在建设当中)、跑马场、停车场、工艺木制栅栏,草坪灯、环保厕所、垃圾池、哈萨克娱乐设施(翘翘板、秋千等)等。歌舞演艺大厅面积为256平方米可一次性接待游客100人。跑马场10000平方米。配备优质马匹20余匹,观赏山羊6只,骆驼2头。风情园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注重软环境的打造,风情园可向广大游客提供哈萨克炒肉、马肠子、薰马肉、手抓肉、包尔萨克、…详情 ▷
导游巴里坤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8处名胜古迹。介绍巴里坤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此景被称为“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距离巴里坤古城南约5公里处,有一座高约200米的小山,名为岳公台,岳公台背倚雪山,面对草原,山顶多奇峰怪石,山下泉涌瀑布。据《新疆图志·山脉志》记载:“群山惟岳公台最雄杰,前有八阵奇门,两面能容万马……”。传说在此山操兵点将可以克敌制胜。清代雍正七年和九年,宁远大将军威信公岳钟琪曾两次远征准噶尔,途经巴里坤草原,就扎营此山操兵点将,果然两次征战均获胜凯旋,故得美传“岳台留胜”。登上岳公台危崖俯瞰,广袤草原形似无际的大海,汉、满两座古城如首尾相衔的巨大海轮,航行在绿波瀚海之中。传说巴里坤湖里深居着两只大海鳌,看到岳大将军无兵城而驻扎山寨,特地蜕甲成城池。岳大将军为了…详情 ▷
大河古城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东头渠村东南,南距县城15.5公里。地处缓倾平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极宜农耕。系唐景龙年间驻屯于此的伊吾军所筑。是目前哈密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一处唐代遗址。地理坐标:东经931054,北纬433940。海拔1644米。城址为方形,有主城和附城之。城内出土文物较为丰富,主要有陶器、石器、建筑材料及少量钱币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黑陶和红陶较少,多为轮制。纹饰有水波纹、弦纹、戳纹和按捺纹等。器型以罐、盆、瓮等居多。石器均为大型磨盘类器物,有马鞍形或圆形。建筑材料有莲花瓦当、莲花铺地砖。此外,还有铜镜、铜佛、铁剪、唐代开元通宝等。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位列于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6年在国家发改委的资金支持下,对其实施了保护设施项目,主要有3000米的遗址保护围栏、修建看护房、1000米的展示设施等。历史记载史书记载,唐王朝平定高昌叛乱之后,加大了对西域的统治力度,在西域设置了西州和北庭都护…详情 ▷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在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广泛的保存完整的岩画区、墓葬区、建筑遗址区。岩画区内的岩画分布较广,内容丰富,较完整地记录了在该遗址区生活过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过程。单人狩猎,围猎,放牧,母系、父系时代的生殖崇拜,赛马,搬迁及服饰都较完整地记录在了岩石上,是研究游牧民族发展、迁移、变化较好的历史佐证。该区域内有上千幅岩画,其中有一块高1.3米,长3米多的卧牛石上的岩画,十分壮观,大大小小的动物上百头(只);狩猎图刻画的男性,头带现代喇嘛带的帽,上面有扇子形状,腰系弓箭袋或者是水袋,有三条腿(其中一条是生殖器),展示男人的力量,也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服饰;现代蒙古族、哈萨克族喜爱的赛马活动在岩画中也有反映,可见这是游牧民族的古老的传统运动…详情 ▷
烽燧巴里坤县境内有烽火台28座,4座为唐代建,其余均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所建。从汉城向东延伸,每十里为一墩(烽火台),渐远为二十里一墩,一直延伸向伊吾河谷至甘肃境内;从县城向西,烽火台一路折向西南至七角井,另一路折向西北至木垒;三塘湖乡向东北通向外蒙古的沿途,亦有5座墩台。清代用烽燧传递军情,遇有军情时,白天燃烟,夜间放火。如有百余敌进犯,白天举一烟(若在夜间便放一火);如犯敌有千余人,则白天举三烟(夜间放三火);犯敌在五千以上,白天举四烟(夜间放四火)。用烟、火传递信息,三四百里处的敌情很快就传到了镇标衙署。在县境内现存完好的烽火台上,均遗存有当年放火、举烟用过的木炭和残存的麦草灰等物。…详情 ▷
在雄伟壮丽的东天山北麓,有一片神奇美丽、物华天宝的土地,历史上她是东疆的门户、丝路重镇、草原明珠,她就是新疆历史文化名城巴里坤。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06年至2007年,分别荣获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和自治区级旅游强县荣誉称号;东黑沟石结构古遗址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作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巴里坤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厚重,风光旖旎,中原与西域文化、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汇萃,迸发出灿烂夺目的火花。2007年,巴里坤古城景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旅游收入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旅游业已成为巴里坤古城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巴里坤古城景区西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570公里,东南离哈密行署所在地哈密市142公里。城区交通便利,坐客车去乌鲁木齐是“朝发夕至”,而去哈密市仅需要两个小时。出租车、公交车遍布全景区。位于东天山腹地的巴里坤古城景区,四面环山,南北山相距五十公里,东、西山相距百余公里。东、西、北山均为天山的支脉,原始松树林覆盖面积达百…详情 ▷
哈密鸣沙山位于哈密市正北70余公里在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交界处。长约五公里、宽约35115米,高约180米以石英砂堆积而成的沙山。山呈东西走向的长条形,北缓南陡,海拔高19302163米,相对差约50米。塔水河和柳条河绕沙山两侧蜿蜒流过。此山最令人神往的是:当你走进这座山时,似乎能听到从山的“内部”发出各种声响,犹如波动的琴弦,引起了游人种种遐想。立于天山庙上,可鸟瞰其全貌,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的作用,当有人静卧沙丘时,风动沙移,沙鸣声如泣如诉,如箫如笛,隆隆作响。新华社一位记者报道:游遍全国四大鸣沙山,哈密鸣沙山沙鸣声最大,冠盖全国三大沙鸣(指甘肃敦煌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波头和内蒙古包头响沙湾)。提到鸣沙山,人们首先会想到敦煌,那里的鸣沙山和歌手田震演唱的《月牙泉》一样,已经深入人心了。而对于国内的其他三座鸣沙山(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内蒙古包头响沙湾和哈密的草原鸣沙山),知道的人肯定不多。就在敦煌鸣沙山声名远播之时,哈密的鸣沙山正在崛起。一“鸣”惊人的沙山敦煌和哈密的鸣沙山相隔最近,大约600公…详情 ▷
兰州湾子古石屋遗址1983年,兰州湾子西700米处发现一座巨型鹅卵石垒砌而成的石屋结构遗址,当地人称其为鄂博。该遗址为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也是一处最有代表性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该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近2米,厚达3米,近底部显坡状,分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占地100平方米,底部有柱洞,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门道彼此联通,由附室向东开门,建筑用材选自山前遍布的巨型卵石,石屋内侧壁平整。该遗址曾3次住人,后毁于火,出土有大型圈足铜、环首小刀、双耳鼓腹红陶罐、陶锉及马、羊、鹿的骨骼和炭化小麦粒等。同时出土的17具完整骨骸经鉴定具有明显蒙古人种特征,距今328575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末期。兰州湾子石屋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3200年前,巴里坤已有大型草原石结构建筑情况,有很高的考古价值,199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单位。2002年7月248月5日,由西北大学文博系教授王建新主任带队,在此期间又进行调查,共发现建筑遗址11组100余座,古墓葬200余座,岩画1000余幅。王教授说:像这样史前人类古遗址群在西北地区共有5处…详情 ▷
北湖旅游区北湖旅游区位于巴里坤县城北5公里处,占地面积5000亩,原是蒲类海退却时留下的湿地。这里地下水位高,水草肥美,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据历史记载,自蒙、元时代,这里就屯牧过大批牛、羊、骆驼,到清代已成为兴办马、羊、骆驼场的首选之地。红星一牧场依托地缘优势、人文及民族特色,深入挖掘资源潜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巴里坤夏季凉爽、冬季寒冷、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和北湖的自然资源,开发打造北湖旅游区。2004年8月,红星—牧场在北湖筹建开发旅游区,已建立夏季旅游项目:水上乐园、儿童乐园、马上骑戏、闲情垂钓、草原狩猎、篝火晚会、露天舞场、水上嬉戏,冬日可进行冰上运动。骑着骠悍的巴里坤马,可尽情领略草原风光;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叼羊、姑娘追、摔跤、阿肯弹唱像是草原盛会;篝火晚会上听着悠扬悦耳的冬不拉和哈萨克族姑娘一起翩翩起舞,让你真正领略到原汁原味的牧家生活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种植大棚菜100亩,发展绿色农家游园。北湖旅游开发区已建设成为一个集水上乐园、陆地游玩、独具民族风情集观光、休闲、避暑、娱乐、保健、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详情 ▷
距县城西南8公里处有一个山沟叫西黑沟。黑沟山高、沟长,植被茂盛,暖季一片葱笼墨绿,即使冬季大雪封盖,但松柏长青,依然苍翠,与墨色有不解之缘,才以黑命名,所以称黑沟。黑沟山高,雪冠终年晶莹闪耀,冰川纯白无瑕,与黑绿形成对比,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一。黑沟森林茂盛,覆盖严密,连地皮也为穿地柏所覆盖,更有无处不在的奇花异草装点其间,形成植被的主体分布,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二。黑沟溪水长流,奔腾喧啸,西黑沟水电站引水发电,溪水攀山下跌,天然与人工合碧,很富诗情画意,这是黑沟景点要素之三。有冰、有雪、有水,又有立体植被,致使空气凉爽潮湿,因此也形成丰富的地形降水,见云就雨,这是黑沟美景要素之四。纵是严冬飞雪,山谷里依然是松色不凋,万绿长存,满沟青翠,蕴藏着一片春意,这就是巴里坤八景之一的黑沟藏春。1982年,沟口建成一座水电站,使旖旎的西黑沟锦上添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7年(1981年)镇西统领(军政)多凌在山口一块大卧牛石面上镌刻布告保护自然:蒲海瑶岛,山高水长。西河松景,泉源保障。鹿乃仁兽,不可残伤。碑石对保护西黑沟的森林、草原、水源及野生动物起了极…详情 ▷
玛瑙滩玛瑙滩位于三塘湖乡东约95的牛圈湖北侧丘陵与戈壁带,距巴里坤县城175。从县城通往牛圈湖的途中,路经的里戈壁外延部分地域和环境异常分明,景致特别。凡是到过玛瑙滩的人都会被眼前的景色惊呆。因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无数的玛瑙,那些透明的玛瑙被日光映照得闪闪发亮,散射出道道迷人的光彩。在十几平方公里的玛瑙滩上,数量之多、面积之大、质地之佳的玛瑙令人叹为观止,颜色有红、黄、白、灰、黑,大的有公斤左右,小的也有拳头般大小,来者都会产生突然掉进宝石堆里的感觉,不知所措。玛瑙是佛教七宝石之一,有避邪的作用,,在医学上是难得的药材,具有安定心神,帮助睡眠的作用,更为练气修道者护身助气的宝物。玛瑙的实用价值在于它是很好的散热型装饰品,夏天佩戴玛瑙项链和手镯,不但清纯美丽,而且凉爽宜人。并且,由于玛瑙中含有铁、锌、镍、铬、钴、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所以,长期使用有益健康。近几年来琥珀成为艺术市场中的“新宠儿”。前几年全球十玩市场一片不景气,而琥珀艺术品却一枝独秀,价格不跌反而上涨,原因是琥珀属远古之物,流传下来极少,其他城…详情 ▷
哈萨克毡房因为四季草场的不同,转场是哈萨克人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哈萨克牧民主要的劳务,必须要有一顶可以移动方便、装卸简单的住房,这种住房就是哈萨克毡房。哈萨克人祖先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搬迁的毡房,从选料到篷毡、绑带、绳索等都很讲究,需要专门的工匠制作。哈萨克毡房分两部分,一是挡风雨的房毡,一是支撑房毡的木制房架。毡房有房顶、房杆、房墙、房门、门帘、房毡、围帘等部分组成。图中所看到的就是哈萨克人搭建在草原上的毡房,其中最大的一顶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全手工毡房,即将列入吉尼斯纪录。该房围墙高2.4米,房杆长6米,直径22米,占地面积为118平方米,圆顶直径4米,框架全部为手工木制,外围材料为手工毡,共有205头(一般毡房为87头),一次能接待120左右。…详情 ▷
巴里坤湖位于巴里坤县西北18公里处,是一个高原湖泊,海拔1585米,四周山峦起伏,水草丰美,湖中碧波荡漾。独具“迷离蜃市罩山恋”的奇观。巴里坤湖由四周自然泉水汇流注入而成,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20公里,湖水面积112.15平方公里。湖也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湖水中含有水生物卤虫。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婆悉海,元代称巴尔库勒淖尔,清代的蒙古沙、巴尔库尔对音称巴里坤湖。清代诗人史善长曾作诗赞曰:“滟滟溶溶波一片,古苇纤鳞都不见,周三百里磨青铜,历万千年澄匹练”,独具“迷离市罩山峦”的奇景。巴里坤湖流传着“汉姑泉”和“蒲类海”的美好传说。每当盛夏这里帐篷星点,牛、羊、骆、马成群,湖光山色,分外迷人。哈萨克族牧人常在湖边草原举行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关于巴里坤湖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石化了,哈萨克青年扭住山魔同沉湖底。他们用生命为后人换来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详情 ▷
汉满两城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翁城,半径为35.4米,基本保存,其余三座翁城已毁。汉城开有四个城门,城墙上有门楼四座均毁,还有垛口3600个,炮台7座,马道8座,四角设有角楼,城外挖有护城河并设吊桥4座,城墙高6.8米,底宽6米,顶宽4米,上筑女儿墙高0.5米,宽0.6米。据史料记载,汉城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据说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人在城里仰望岳公台,因天气晴阴而有所不同,有时高大雄伟,近在眼前,似伸手可触;有时遥远飘渺,因而成为八景之一的岳台留胜。关于汉城的修建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地处沼泽地带的北城墙,修筑时很不容易,修起便塌。岳钟琪正为这件事发愁,梦见先祖岳飞指点迷津,梦醒走出帐外,果然见有一匹白马拖长缰而行,于是就沿缰绳痕迹筑城墙,才得成功。巴里…详情 ▷
巴里坤哈萨克文化展馆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更好地宣传巴里坤、保护地方民族文化遗产,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民族文化展馆。该展馆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境内占地面积较大、内容整合比较完美、美观大方而又较为完善的展馆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哈萨克族从古到今源远流长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同时还介绍自古以来在此地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巴里坤县较为发达的工农业、辽阔富饶的草原、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从飞鸟到走兽、从野草到森林的各类动植物;介绍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它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实物与模型巧妙结合起来,有语言文字的介绍、有图片的展示、有原声的播放,使参观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愉快地了解哈萨克民族和巴里坤草原。根据0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现代草原城市的发展思路,2006年8月份,投资140万资金建立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文化展馆”。主要职责为保护、挖掘、弘扬哈萨克族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繁荣和发展哈萨克族文化艺术事业。其总建筑…详情 ▷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处于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东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东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东南与甘肃北部地区接连,沿天山北麓向西经木垒、奇台可进入准噶尔盆地,向南可沿多处山口古道翻越天山进入哈密盆地。…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