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红楼,又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胜利西路118号。红楼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4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同志曾居住在这里。建筑为三层砖石结构楼房,占地约7平方米,建筑面积48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4平方米。楼坐北朝南,底层为地下室,墙体用条石垒砌而成,二、三层为砖木结构,红砖砌墙,故有“红楼”之称,小巧美观,引人注目。楼内有7个房间,二层西南侧带有前廊,罗马拉式拱顶,三楼有凉露台,平面布局较合理,有明显的西式风格,楼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庭院,四周筑围墙,正面和东侧围墙上留有工农红军攻克漳州时书写的革命标语和口号。纪念馆馆藏丰富,有文物近千件。既有闽南地区革命活动的大量党史资料,又有红军攻克漳州照片、红军战利品、宣传品和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等实物,还有毛泽东当年工作生活用品。馆内分设4个展室,突出漳州战役这一专题。其中,“毛泽东工作室”是根据当年同住该楼的邓子恢、曾志、罗明、毛泽东的警卫员关洁清等老同志的回忆和指点,按原样摆设的。1956年11月,漳州市将毛泽东…详情 ▷
官园威惠庙年代:清座落地点:漳州市芗城区巷口街道官园社区简介:又称三圣王庙,坐北向南,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总占地面积为3675平方米。面阔三间,主殿进深三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庙内有宋建炎四年(113)石香炉、清代开漳圣王神牌和清代重修碑等。保护范围:南至威惠庙庙埕南侧起延伸2米;西至威惠庙西侧山墙滴水位起延伸15米;东至慧华寺庙埕东侧起3米,延伸至慧华寺后殿东侧山墙滴水位起1米;北至慧华寺后殿北侧山墙滴水位起延伸1米。29年,官园威惠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2号。大殿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44),政和二年(1112),绍兴九年(1139)复回原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几经废兴。漳州府学亦设于此。现建筑由仪门、大成门、两庑、丹墀、祭台、大成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6多平方米。朱熹知漳州,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至此“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郑成功、黄道周等都曾到此祭祀孔子。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2米),进深六间(23.7米),重檐歇山顶。花岗岩大石柱支撑着抬梁式木构架,下檐梁架皆为插入金柱的三步梁架,硬挑单挑出檐。金柱柱径达.8米。上檐在额枋之上施弯拱叠枋偷心式斗拱一圈,除柱头及转角外,补间斗拱施一至二朵,斗拱外檐出檐部分为七铺作单抄三下昂单拱偷心,斗拱之上设井口天花。屋檐起翘显着,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弯起,山花挑出山柱之外,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具有许多宋元木构手法。殿前六根蟠龙檐柱,形象生动,雕工精美,是闽南大型殿堂建筑的重要实例。庙内尚存元延祐、明洪武和正德、清康熙以及1924年和1936年立的重修碑碣。其中192…详情 ▷
在漳州北郊———芗城区浦南镇松州村,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8年),距今129多年,到目前为止是全国发现最早创办的书院之一。《龙溪县志》记载:“松州书院在二十四都,唐朝陈响与士民讲学处。”书舍、厅堂、跑马场,面积约15亩,既可教学,又可习武,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至龙溪县,书院前增建松州大庙,祀陈元光及其部将,形成前庙后校的格局。1864年毁于太平军之火,后又重建。书院系翰林承旨直学士陈响创办执教,属官办,教员均由县令隆礼聘请,办校旨在“为导民于礼乐,无混迹于渔樵。”改变“海滨世无仕者”。陈响把孔子的“文、行、忠、信”融于一体,言传身教,导士民于礼乐,开士子之茅塞,培育了大批人才。…详情 ▷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政治部旧址(漳州市委团结楼)位于芗城区胜利西路芝山南麓,芝山红楼北侧。这里原是漳州寻源中学教会牧师及高级教师住宿的楼房,楼内设备相当好,有电灯、电话、钢琴、钢丝床和全套的高级卫生设备。现为漳州市委机要局办公楼,占地近2平方米,坐西向东,西式双层楼房。现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4月2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东路军政治部设在此处,罗荣桓、宋任穷等在此办公、住过。在这里,罗荣桓部署政治部全体干部和宣传队撒到漳州的大街小巷,张贴布告和标语,展开演讲,宣传红军的政策和主张。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扩大红军和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建设等工作,同时帮助闽南地方党组织建立地方革命政权和发展武装斗争。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为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启的“闽越雄声”和“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分别位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台名将蓝理、许凤立,威武雄壮,坊都有5处镂雕洋人的形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漳州与外国友好往来的景象。漳州明清牌坊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形象生动,典型地表现了漳州传统石雕艺术既精致典雅又豪放流畅的特色。这四座牌坊,建筑形式颇有相似之处:均是…详情 ▷
简大狮避难所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年代为1898年。简介: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台湾抗日英雄简大狮因在台抗日遭日军追捕,从台湾潜回内地,隐身于此,被清军抓捕后交日方,在台湾英勇就义。建筑原是漳州简氏族人为接待海内外简氏宗亲而设的会馆,坐北朝南,由前厅、过水廊房、大厅等组成,占地面积66平方米。前厅、大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213年,简大狮避难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外延1米。…详情 ▷
九龙公园位于漳州市区胜利东路与元光南路交汇处,公园面积9.9公顷,其中水面面积4公顷,是市区最大的一个以水景为特色的市级综合性休闲公园。九龙公园历史上是漳州的东湖,公园1993年由市、区、镇三级政府共同出资37多万元兴建,1995年底建成开放。园内主要景点有:九龙戏水喷泉雕塑、湖心岛、清远水榭、映雨轩、水仙阁、枕波亭、倚春亭、南山秋晚亭、不染亭、愚亭、云龙桥、霞起桥等。九龙公园是市区最大的一个市级综合性休闲公园。根据公园的地形条件,以及现阶段的开发,对该公园的内部结构分区进行重新调整,规划成六个功能区:综合休闲区、水面活动区、疏林草地区、热带植物区、服务区、儿童游乐区等六个功能区。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详情 ▷
鳌浦关帝庙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鳌浦村,年代为清。简介:坐西南朝东北,由前殿、天井、正殿及过水廊道等组成,建筑面积24平方米。前殿明间外檐门槛置石狮一对,门堵浮雕麒麟。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式梁架,硬山顶。保存有“纶恩”石匾一通,落款“康熙御笔之宝”。213年,鳌浦关帝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庙四周各外延2米。…详情 ▷
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又称芝山红楼。这里原来是美国教会学校寻源中学,红楼是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在毛泽东主席率领下,一举攻克漳州,取得重大胜利。毛主席就住在红楼里,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3年代初,漳州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国民党49师盘踞于此,摧残闽南革命,迭犯闽西苏区。为了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局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国内时局和闽粤敌我形势,提出集中一、五军团兵力攻打漳州的战略方案,指出:政治上必须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支持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批准。1932年4月3目,毛泽东同志率领由中国工农红军一、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从长汀出发,挥师南下,于4月8日悄悄到达龙岩附近大池。4月1日,打响东征漳州的第一仗,当天下午就占领龙岩城。驻守龙岩的145旅旅长杨逢年匆忙逃往漳州。4月11日,毛泽东在龙岩主持召开红一军团师长、政委以上干部会议,总结龙岩战斗胜利的经验,会上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步骤。4月14日,红五…详情 ▷
时代:旧石器时代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漳州市北郊,199年,考古学者发现莲花池山地表有1多处小石器地点,采集到14多件小石制品。据考察,该石制品出自红土堆积物中的砾石条带。该砾石条带证实了地质时代。25年再次发掘,在其中3个文化层共采集标本3余件,初步鉴定石制品超过3件。石制品所利用的原材料较为单调,仅有脉石英和水晶晶体。莲花池山遗址分南北两区,文化层是相连的,根据所作的剖面可知,文化层呈较大的角度由东北向东南倾斜,但由于后期的自然侵蚀和人工破坏,北区顶部和南区遗址已不复存在,如何开发保护遗址,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2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司令部旧址(漳州一中新华楼)位于芗城区胜利西路芝山东南麓,芝山红楼东侧,这里现为漳州一中“新华楼”。上世纪3年代,原来是福建省省立龙溪中学“干之楼”,占地1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双层砖楼。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教室,东西两端各设楼梯。1932年4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省立龙溪中学关闭,校长及学校高层远避厦门。东路军司令部就设在此处,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等在此办公、住过。4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作《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的报告,讨论下一步工作。决定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十五军在南靖到天宝一线,三军、四军在漳州附近,进行下列工作:收集战利品,搜查分子,重点是搜查党政军机关、旅馆和地主豪绅住宅;向群众宣传,分发谷物给群众,扩大红军政治影响;向地主豪绅筹款。第二,严格执行入城纪律,不许拿非公用品,不许打破东西,维持革命秩序。第三,军事上准备随时打击来闽的广东敌人。4月22日下午,三军、四军和总部连以上干部在在这里听毛泽东同志作报告。他总结了前一阶段作战的经验,…详情 ▷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办公遗址(中山公园内仰文楼)位于漳州市芗城区延安北路与新华西路交汇处中山公园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仰文楼历史上原是漳州府衙的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漳州知府魏荔彤为纪念朱熹任漳州知府时昌盛文风而将府衙后楼房改建而成,命名为“仰文楼”,此后成为漳州文人的活动场所。仰文楼原是二层式结构,占地9余平米,二楼东西两侧各有空中,十分精致。1938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1942年重建为一层的结构,占地面积不变。这里距东坂后基督教堂只有8余米,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即在此办公。5月1日,王占春在仰文楼北侧主持召开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军民万人大会,热烈庆祝红军攻占漳州取得胜利。在庆祝大会上,东路军和省委负责同志都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审判了国民党张贞师的一个旅的参谋长,并将没收地主、豪绅的粮食、财物分给到会的贫苦工农群众。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对促进闽南革命武装斗争,建立红色地方政权,协助中央红军东路军完成东征扩军、筹款、宣传三大任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浦头大庙年代:清座落地点:漳州市芗城区港口街道浦头港北侧简介:又称崇福宫,主祀关帝,系山西解州关帝庙分镇。宋淳熙十四年(1187)始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著名平台将领蓝理扩建,清乾隆五年(174)重修。悬山顶燕尾脊式建筑,坐北向南,前有庙埕,总占地面积约为45平方米。庙内保存明万历至清道光的碑刻六通,记录有关海船停泊、贸易税收的官府规定和民间公约等。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米。29年,浦头大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青年路东坂后基督教堂)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新华西路216号东坂后基督教礼拜堂。现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旧址原是中华基督教堂,清同治十年(1871年)底,漳州堂会从石码母会分出,在这里正式成立东坂后堂会,并建小礼拜堂于此。三年后,漳州基督堂会日渐发达,会友增多,旧堂无法容纳,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今址兴建了可容纳5多人的大礼拜堂。1923年美国基督教会出资重建,建成现存的建筑。整座建筑占地面积1余平方米,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瓦屋面,有地下室,居中修仿哥特式钟楼,楼成四方体,方锥形楼顶,锥尖竖十字,四角为方形朝天柱,柱头是小方锥。整座建筑物现在至今保持完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1932年4月24日,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共漳州县委推选了1多名代表,出席红军在这里举行的工农兵代表大会。红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恒,漳州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邓子恢、王占春等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红军进漳后的形势,号召一切劳苦自动阻止起来、武装起来,用革命的铁拳,打破旧世界。会上,邓子恢和罗荣恒分别做了振奋人…详情 ▷
1992年,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6周年纪念日,经报中央和省委批准,在芝山红楼左前方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原东路军政委聂荣臻元帅题写碑名。纪念碑造型新颖,寓意深刻。碑形采用抽象设计,主碑既像面红旗,又像把尖刀,体现红军主体。它是根据毛主席的词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含义设计的。主碑体由两根人字形的台柱支撑,象征着工农支持红军,三位一体。碑底座是3层黑色花岗石圈,表示红军是在粉碎国民党3次“围剿”后,东征漳州的。碑高19.32米,表示东征漳州的时间是1932年。纪念碑底座有6层台阶,代表6周年。碑顶上金色镰刀铁锤图像,告诉人们要永远不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和革命人民打下了社会主义江山。现在纪念馆与纪念碑交相辉映,参观者络绎不绝。信息来源: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详情 ▷
路边威惠庙年代:清座落地点: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路边村简介:元延祐六年(1319)始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迁台的路边村韩氏族人台湾布政使理问韩熙文带领在台族亲倡修。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分别供奉开漳圣王、观音佛祖、韩氏先祖等。附属文物主要有元延祐六年(1319)樟木雕跌坐观音,元泰定三年(1326)出水石莲花等。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向外延伸2米。29年,路边威惠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接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钎、林士章均高挂其上。正殿两边厢房各有十几间书屋,各区林氏考生均可来此住宿读书作文。资料可查,明、清时期漳州林氏族人进宫殿试揭榜甚众,且大多继承先祖比干之人格气质。明嘉靖探花林士章知书达理,明辨是非,胸心宽阔,乐于助人,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深得皇上信任并赐给三间五楼十二柱式石牌坊一座,矗立于现漳州香港路,石牌匾两面分别刻楷体巨字“尚书”、“探花”。明万历当朝东阁大学士林钎以“清恬异常,…详情 ▷
中山桥及桥亭位于漳州市芗城区西桥街道旧桥村,年代为1925年。简介:旧称“南桥”,又称“通津桥”,俗称“旧桥”,横跨九龙江上。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初为浮桥,后易以石,1925年至1926年用钢筋混凝土新建桥及桥亭,命名“中山桥”。桥南北走向,长467米,宽8.9米,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桥亭通高9米,底径5米,平面呈六角形,用6根圆形水泥柱顶托六棱长尖顶,亭中为六角形巨柱,六面各嵌一磨光石碑,东西两面各刻“中山桥”三大字,其余四面分别刻有“重建中山桥记”。213年,中山桥及桥亭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及桥亭四周各外延1米。…详情 ▷
俗称八卦楼,是漳州城的标志性建筑福建省十大古建筑之一。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数百年间,几经毁建。1997年重建,为三层八角楼阁,占地9亩,高57.88米,踞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威镇亭遥相响应。主楼雕梁画栋,彩画、红木雕刻独具风格,栩栩如生;楼中辟有“中华灯谜”第一馆,馆内收藏有“国粹一号端砚”及中外灯谜资料万余件等。现在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潇洒,气势非凡,意蕴深长。主楼前亭左右两边,精巧玲珑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其间名花异草争芳吐艳,生机勃勃。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遒劲,是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山门左右各置一只由重达28吨的整块九龙璧雕琢成的石狮,工艺精湛,维妙维肖。山门前是小广场,广场尽头是一个与威…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