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坪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国道323线侧旁经过。东湖坪民居建筑属于清代,整座民居建筑座北向南,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东湖坪民居建筑由栋十八厅、曾氏宗祠、上窑背围楼、银库和民居房屋组成。古村落厅堂上的窗花、斗拱、格扇等主要部位都刻上精美图案,里面不同质地的灰塑、木雕、石刻等工艺品巧妙地镶嵌在房屋的各个不同部位上,村庄以大厅(祖堂)为中心,四平八稳地向左右两边伸延,栋与栋相连有序、紧紧相依,檐街宽阔毕直。每套房为二厅六房组合(厅居其中,分前、后厅、房居厅的两侧,各有二、三间。每间厅的天檐下均有灰塑。它对研究清代民间建筑艺术、客家民风格俗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215年12月1日,东湖坪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李公崖墓位于始兴县花山乡九莲塘村北山崖洞内。是一处明清时期把棺木葬于崖洞的墓地。岩洞长3米、高2.5米、进深2.5米。洞口朝南。有洞穴墓12座,砖室墓1座。洞穴墓的洞口用青砖砌封门,其中一处有3具棺木并列平放,绘朱色图案。砖室墓分布在洞穴墓前面,多数墓的前半部分突出岩唇外,有单室和双室。封门分别有“李氏佳城”、“万历癸已年秋”(1593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等字。…详情 ▷
罗围城堡遗址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罗围村犁头嘴浈江与墨江交汇处。年代为汉代。1984年发现。城址依山傍水,平面近三角形,面积8多平方米。城墙用河卵石砌筑基,其上用土夯筑而成。周长42米,底宽4米,上宽2米,墙高3米~4米。城内南高北低,南面有一平台,长6多米,宽约12米,高约2.5米。北面有一个宽约6米豁口,可能是城门通道。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饰绳纹或抹光绳纹,也有的素面,绳纹瓦内壁为麻点,其它内壁为布纹。陶器有瓮、罐类,部分饰方格纹,少量有方形或圆形的戳印纹,也有划弦纹。这处城址未见于史料,但军事作用显而易见。据遗物分析,使用年代跨越西汉到东汉。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坐落在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铜钟寨结合了丹霞地貌和岩洞地貌,景区内奇峰峭拔,是以奇特的自然风光、红色历史教育为基础,性学研究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有天然、完美、宏伟、神奇的生命之门——大仙女阴元洞和各大小不一、惟妙惟肖的七仙女阴元洞群,有梦幻飘渺的九凤飞瀑,离景区3公里处还有雄伟壮观的阳元石。钟寨景区内最神奇的景观是因丹霞地貌结构而自然形成的生命之门——阴元洞群,目前发现的有大大小小7个之多,它们或含苞欲放、或玉唇微张、或丹唇紧闭,大的3多米高,小的仅数米高,姿态各异、外形逼真,同时还有一处8米高的形似女性解剖面的山岩,据说这些都是七仙女依恋凡间时留下的痕迹,此景区也因此被旅游界人士誉为天然“性趣”博物馆。同样神奇的还有景区西南面约2公里处的阿公岩,有一高约6米形似“男根”的洞宾阳元石与之构成阴阳调和。另外,铜钟寨景区还有藏军洞、龟兔赛跑、九凤飞瀑和牛尾寨悬棺古墓等景观,令游人流连忘返。地址:韶关市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类型:地质地貌山开放时间:8317门票信息:门市价:4.…详情 ▷
贵庐,就是张发奎故居(包含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民委员会张屋自然村。旧居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面阔19437米、进深1966米、二层高9276米。门楣“贵庐”,砖瓦木构筑。由厅堂、住房、厨房、饭厅、花园等组成,中西结合颇具特色。贵庐是张发奎的故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5年。张发奎祖辈务农,父名居之,字竹溪,充县衙小吏。张发奎8岁入私塾,光绪三十三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民国2年在3名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随后他参加中国同盟会。1916年,张发奎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回粤军由排长逐级升至旅长。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功成名就之后,他多次返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在自…详情 ▷
始兴学宫位于始兴县城东始兴中学校园内。据民国15年(1926年)《始兴县志》记载:学宫,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后数易其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建。学宫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面阔39米,南北总进深94米,面积3666平方米。除大成殿基本保持原貌外,其余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大成殿建在高.8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2.19米,进深三间,18.88米,面积394.97平方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199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上寨村墓位于始兴县顿岗镇周所上寨村南山坡上。1982年,清理座晋墓。墓砖有“咸和四年(329年)杨氏立”的铭文。墓长4.2米、宽1.1米、高1.5米。出土青釉瓷碗件,铁剪件,四龙八凤纹铜镜件。…详情 ▷
始兴万古观光围楼位于始兴县城东南8千米顿岗镇七北村斗塘斗二组西南隅,林氏后人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地处浈江墨江盆地东北隅,罗坝河北畔,林氏宗祠西南面,县城都亨公路东侧。伫立于野色葱笼的田中央。坐东北向西南。长方形,4层,高12米,面阔18.4米,进深16.6米,占地面积35.44平方米。如缺顶庑殿式,围成“回”形,上凹弧形檐,出脊短促。卵石砌墙至顶,磨洗光艳,墙厚1米。青砖砌角、叠涩致密齿纹重檐。巨大花岗岩条石砌外拱内方门,楣镶花岗岩条石“万古观光”匾。红砂岩砌方形、竖一字形和十字形窗。内青砖铺天井,中央红砂岩甃.4米高沿井。青砖砌拱门,木栏围井,回形走廊,有木梯可登。整体基本完好,弃空。…详情 ▷
汇川别墅位于始兴县。2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满堂围位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西南3公里处,是客家围楼民居建筑,中国五大民间传统建筑形式之一。满堂围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咸丰十年(186年)建成,历时28年,为当地富豪乾荣所建,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一一抵御性营垒式围屋。围楼平面近似长方形,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建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数百间,包括大小祠堂、议事厅、民居、粮仓等。占地1.3万平方米,正面还有门坪长18米,宽7米,鼎盛时居民8多人,由“中心围”“上新圈”“下新围”三组相对独立的围楼组成,各组围楼均环以外廊。中心围平面呈“回”字形,四角楼最高四层,高17米,两翼卫城最高三层,高12米。四周墙厚近3米,外砌砖石。正中大理石条石券顶大门,高2.24米、宽1.27米,上砌一水池,水池下泻可制火攻。回廊通道四通八达,楼墙角都有枪眼。地面用河卵石铺砌拼成图案,天花板图案与屋角彩色木雕相映成趣。整座建筑以“大、牢、讲究”而闻名。满堂围是广东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其建筑既有古代雄浑朴实的气势中,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详情 ▷
沈所塔位于始兴县城西五公里塔岗岭。岭呈乳状,高百米,塔筑其顶。塔高三十米,六角九层叠檐砖塔。该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塔身有“道光十六年重修”字样铭文砖。除第五,第九层外,每层有三门,隔面设门,层与层间门错开以求牢固。正面向东,直视县城。正门眉横匾第三层楷书:“回文澜”,第五层书:“五星奎”。清凉山塔位于始兴县城南镇周田村,建于明万历年间,七层六角,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塔。底部台基已被淤泥湮没,残高二十七米。基层塔身边长三米,壁厚一点六米。塔身自下而上递减。每层以砖叠出双檐,每层均有砖砌角柱、斗栱、阑额、拱门、腰檐及平座。六面设门或假门,以糯米浆,石灰,沙浆粘合料砌成,坚固异常。塔刹与第七层及楼板栏杆均毁。一九九零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15年12月1日,沈所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三栋屋围楼位于沈所镇沈南村。整座围楼由青砖、河石和木构筑。该围楼坐西北向东南,建于清代。面阔21米,进深18.4米,五层高约15米。顶层四角稍凸出。二层以上天井四周出靠栏(走廊)。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二层以上开竖一字形和圆形小窗,围内天井有水井一口,围内有木梯可登楼。21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栋屋围地处塔岗岭南侧平坦田野间,土地平坦、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7毫米。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杉、松等林木。东面1公里是罗所河,南面2公里是石下村,西面1公里是镇政府,北面1公里是宝塔岭。村民姓邓,有23户、约75人。村舍坐落平坦的田野间,房屋为青砖、瓦、木构筑的平房,呈块状公布。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花生等作物。有村道与县道344线相通,连接村委会和镇政府。…详情 ▷
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著名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石头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1332年历史,故居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隘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山沟。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不能忽视的名相名将:唐朝宰相张九龄和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的张发奎。据说张九龄的曾祖父在韶关曲江做官,而张九龄的父亲则来到始兴置立田产以耕为业。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详情 ▷
红梨渡槽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民委员塘梨坑村旁。是尖背水库西干渠配套灌溉设施,1979年动工兴建、1981年竣工通水。渡槽长1米,宽1.85米,最大跨度63.2米、最高高度22.2米,以钢筋混凝土修筑,采用梁式和拱式结构。灌溉着安水、高水、马市等村3多公顷农田。是始兴县最大的引水渡槽,现仍为当地农田输送甘泉,保证粮食的稳产高产。2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顿岗竹苞松茂围位于顿岗镇周所村。整座围楼青砖、瓦和木构筑。该围楼坐东北向西南,面阔25.8米,进深17米,四层(四角五层)高约13米。围的四周有护围墙,高3.5米。围楼顶层四角稍高有炮角。围墙牢固结实,外层墙厚1米,二层以上围的外墙有一米宽。呈“回”形走廊,围内有木梯可登楼,围内天井只有二、四层出靠栏(走廊),楼板上铺薄青砖。门楣“竹苞松茂”,阴刻咸丰三年(1853年)孟冬年款。该围田野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21年1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竹苞松茂围楼地处光岭北侧田野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毫米。清化河流经西南面,罗坝河流经东南面。矿产资源有煤等。植物资源有松、杉等林木。东临244线,南面1.5公里是周所村,西面1.5公里是总村,北面1公里是镇政府。村民姓张,有45户、约2人。村舍坐落在清化河左岸的田野间,房屋多为青砖、瓦、木构筑的平房,呈块状分布,结构整齐,檐街毕直,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花生、蚕桑等农作物。…详情 ▷
赤土岭墓群位于始兴县太平镇赤土岭东南侧山坡。1985年清理晋至唐的长方形、凸字形的单室、双室、三室墓75座。出土大批几何花纹图案砖和建元二年(344年)、黄、李、齐、徐、田、谭等纪年的或姓氏铭文砖。陶瓷器有四耳罐、六耳罐、盅、碗、盂、盆、三足砚;铜戈、铜镜、铜弩机、五铢钱、大泉当千钱、开元通宝钱;铁刀、铁叉形器、铁环首大刀;银发钗、琉璃珠、琥珀珠、滑石猪、扁平磨光石器等216件。…详情 ▷
沈所镇红围位于沈所镇沈北村。整座围用红褐色沙灰及河石砌到顶,外墙呈赤红色,故称“红围”。该围坐西北向东南,面阔27.5米,进深36.8米,五层高约15米。围楼瓦面已毁,只剩下四周残墙,竖一字形窗,内大外小。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门楣“奠安”,清道光年建。194年春夏至1941年春,原广东省委机关曾在此办公,指挥全省人民的抗日斗争。1945年2月被侵入始兴县的日军焚毁,红围省委旧址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29年增补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中镇村遗址位于始兴县城南镇中镇村西面。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1975年试掘。清理两个灰坑。在文化层土陶器有钵、釜、鼎足、圈足器等,纹饰有绳纹、曲折纹、漩涡纹、五重圈点纹等。磨制石器有斧、锛。按其文化特征,可归属石峡文化。199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澄陂村遗址位于始兴县城南镇澄陂村北之墨江南岸。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1974年试掘。在沿岸1米断面有1米厚的文化层。出土泥质陶器罐、壶、尊、豆等,纹样以复线长方格纹、叶脉纹为主。石器有长身锛、有段锛、刀、矛、网坠等。在一个灰坑的底部发现件打制的尖状石器。发现三处呈半圆形的灶坑遗迹,直径8厘米,深2厘米,内含零散陶片和火烧土团块。1982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崇益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12年1月2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序号93)。崇益堂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瑶村上邓自然村东面。邓纯杰、邓纯周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地处墨江盆地腹部,墨江北畔,北靠南蛇岭南麓。绿韵缠绵。坐西北向东南。总体长方形,由主厅民宅围围墙连成回字构造,东北角开拱门。面阔39.6米,进深27.1米,占地面积173.16平方米。正面为二面坡悬山顶建筑,红砂岩砌框,配二只圆窗的中门通祖堂,天井两面各竖二根白圆柱,顶饰半开莲花。厅高7.1米。罗马柱,卷云斜撑,花鸟山水泥塑。方门与二面坡硬山顶面厅房民宅相通。面有卵石铺通道与二座细围相接。围雄踞南北,与主体同向,长方形,如双阙并峙,4层,高12.88米,面阔4.49米,进深4.86米,占地面积21.82平方米。叠涩卵纹重檐,陡峭凤脊顶,青砖筑炮角,气势夺神。红砂岩砌框门。设竖一字形、方形和圆形窗。有梯可登。围墙厚.3米,高6米。尽卵石砌墙,青砖砌角,瓦、木结构。全围中西合璧,整体稳固。…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