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雪峰山会战旧址——回马山阻击战旧址位于邵阳市武冈市荆竹镇。…详情 ▷
云山姐妹亭的来历:那是若干年前,云山虎豹横行,妖孽滋生,各方魔怪为了争夺云山这块福地作为道场,都把各自的妖术施展出来,一时间把个武冈搞得乌烟瘴气,民不安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斗法,一只在云山多年的虎精战胜了其它魔怪,独霸了云山这块宝地。然而,虎精是靠食人血肉生活的,所以当它得势以后,经常来到云山脚下,捕食百姓,许多人的生命无辜地落入虎口。吓得大家白天黑夜都不敢出门。就在这时候,一对在猫儿岩数百年的姐妹,发誓要杀死虎妖。但又知道自己的妖术敌不过虎精,只能智取,不能强攻。姐妹商量用“美人计”制服虎精。一天夜里,妹妹乔装打扮,进入虎穴,用酒把虎精灌醉,当她抽出宝剑要向虎精刺去的时候,虎精突然醒了,发现身边的美女向它刺来,勃然大怒,张牙舞爪向妹妹扑去。就在这时,姐姐及时赶到,一剑刺向虎精,虎精当即倒地。游客们,姐妹亭脚下的这座形似虎形的山,就是当年的虎精变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姐妹,在这座山上修了一座凉亭,取名姐妹亭。…详情 ▷
云山堂景区以原始次生林自然景观和宗教胜地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为特色,我们将看到原始次生林、云外钟声、禅师塔林、杏坞藏春,胜力寺等景点。…详情 ▷
双峰禅院。双峰山位于武冈市头堂乡,距城区8公里,因其山形酷似“双凤朝阳”而得名,双峰禅院洪觉寺处其环抱之中。洪觉寺始建于宋末,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云南渠山妙随禅师来武冈,选择双峰山“蓐草而坐,乞钵面席”,以募化所得重建双峰寺。据记载,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州吴从谦相助,扩建大雄宝殿、方丈室、诵经楼、钟楼、藏经阁等建筑,占地面积达3亩,僧众达2余人,终日香火如同诵经之声,袅绕不绝,与胜力寺并称佛教两大丛林。现禅院尚存一门两殿,门前楹联:“洪千古名山佛宇清净,觉十方众智哉同登福。”禅院左侧山坡留有渠山和尚塔,为须弥式石塔,由塔云峦石洞、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5.52米,塔座下开拱筑室,石门卷顶,为研究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寺院旁有著名的双峰八景,即异峰双秀、眺云台观、云峦石洞、石门映月、白衣宴岩、龙湫喷泉、禁蛙池亭、无声,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详情 ▷
蔡家塘农民协会旧址在城西乡蔡家塘村蔡家祠堂内。1926年8月,省农运特派员张五美与武冈地下党组织特派员欧阳东、李秋涛等在祠堂内建立了武冈县第一个基层农协蔡家塘农民协会…详情 ▷
武冈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市区中心城壕路,占地面积5多平方米,纪念馆共分四个展室,从工农革命运动的兴起、扑不灭的星火、抗战中的武冈、黎明前的决战、武冈换新天等五个方面陈列了武冈人民从1919年的至1956年的革命斗争史实,系统而详实了记述了在中国的领导下,武冈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馆内图、文、物并茂,是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人的极好场所,武冈市委、政府将此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纪念馆是一个优抚事业单位,隶属于武冈民政局管理,武冈革命老根据地办公室在此办公。雄踞于武冈市大炮台开发区最高点上的革命历史纪念馆以其气势雄伟、风格古雅、风景壮观、地理条件优越。该馆主体工程采用仿古建筑,外观高大挺拨,雄伟庄严,顶部覆盖金光闪烁的琉璃瓦,四角飞檐如钩,显得灿烂辉煌,更有雕栏画栋,多姿多彩,绿化带草木青翠,繁花似锦,使游人见而望俗,留连忘返。整个工程建筑融古典美和建筑美于一体,极具游览观赏价值。与纪念馆紧邻的汉白玉建市纪念碑设计新颖大方,造型简洁美观,站在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建…详情 ▷
同保山,又名同保岩。在市区城北2.5公里的新东乡境内。山体呈圆锥形突兀,山上石林参差,四周环翠,古迹胜景甚多。有春秋越国上将军范蠡之女隐身的古仙院,元至正廿八年(公元1368年)武冈路总管柳不华屯军的元帅岩、明神宗监察御史曹一夔读书处。自然景观有伏流洄动,发声如铃、铎、钟、罄的九音岩。有泉涌如溪、深不可测、盘曲石笋莽林之间的没底江。石刻诗文有3多处,著名的有: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四月柳宗元撰的《武冈铭》;王安石款以“半山”的摩崖“岩”题字,每字一尺见方,笔力遒劲,仍清晰可见。此外还有代儒人诗刻等。…详情 ▷
武冈文庙位于武冈市都梁路市文化馆内,据清光绪二年(1876)《武冈志·艺文志》载:武冈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6),由武冈学正陈沂实主持修建大成殿,原址在宣恩门外(今市药材公司内);南宋绍兴八年(1138)迁至今址;淳熙二年(1175),知军王可大撤而新建;嘉泰元年(121),提刑陆世良重修。元末毁于兵事。明洪武三年(137)在原地重建;天顺元年(1457),巡抚王俭、总兵李震、巡按御史龚谦、布政使岳陵、学正陶永等捐资重修,并增建明伦堂、泮池及新塑贤像等。清雍正元年(1723),郡伯郑东里复迁回原址,并增建魁星阁、学正署等建筑。现存建筑为道光十五年(1835)学政张力兴等重修。前庑檐下尚存镌有“道光十五年丙申月庚子日庚时修建”等字样的石碑1块。武冈文庙现存建筑应为道光十五年(1835)构架,保留宋明以来的一些建筑构件与宫殿式建筑风格,其彩绘与木雕很具有地方特色。同时,也是湖南省仅有的几处置有斗拱的大成殿之一。武冈文庙原有牌楼、泮池、明伦堂、学正署、大成殿、魁星阁等建筑,后大部分建筑被毁,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31.…详情 ▷
湖南省邵阳凌云塔位于武冈市城北东1.5公里迎春亭附近,濒临赧水西岸,俗称东塔。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3年)。塔高36.2米,七级,内有阴阳两径直达塔顶。因塔壮丽挺拔,“绝似青云一枝笔”,故称凌云塔。原塔西2米处还有名闻遐迩,建于宋元丰元年(公元178年)的泗洲塔(又名花塔或斜塔)。塔3.5公里处另有南塔。三塔远近相映,雄伟壮观,使古城更增姿色。可惜东塔、南塔均于197年毁坏。武冈原有两座突兀峥嵘的古塔,一座呈黛色,端然矗立于资水之畔,那是东塔;一座呈素色,微微斜立在云台岭上,这就是花塔。两塔相距约一华里,近可比肩,给都梁古城平添了许多姿色。武冈花塔可与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花塔高3.5米,倾斜度6.22。传说修建花塔与东塔,原来是兄妹俩,所以两塔合称“兄妹塔”。哥哥造的是东塔,妹妹造的是花塔。两塔对峙,竞秀媲美,各有千秋。但东塔的色彩不如花塔绚丽,姿态不如花塔秀美。修建东塔的哥哥由此产生了莫名的妒忌,于是来到云台岭上,对着花塔恨恨踹了一脚,花塔便从此倾斜,殊料一脚,反而使花塔更增婀娜多姿,更添倚斜子美。当然,这是传说。其实,花塔的诞…详情 ▷
法相岩时代为宋至清。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山、花乳等8个分洞,各洞皆镌有洞名。原8洞相连,今花乳洞已堵,七洞仍相通。洞中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洞中有宋至清名士题刻7余方,草、楷、隶、篆、行风格各异。其中以宋开禧三年(127)吴中所书《金刚般若经》偈语4字、隆兴元年(1163)楼鈅楷书“碧玉簪”3字及“洞开”两字尤为珍贵,受到历代书家赞赏。法相岩自宋代以来即辟为游览胜地,历代摩岩石刻,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观赏、临摹或捶拓,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1959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18。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详情 ▷
木瓜桥又叫红军桥。位于武冈城西南15公里邓元泰镇木瓜村东,跨资水,东西走向,是连接木瓜村与沙洲坪的交通要道。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建桥亭,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全长44米,面宽4.7米。四墩五拱,墩上叠木,拱间架木,逐层往上出跳,木以上石板加重压固,构成12排木架长廊。桥廊两端砌青砖牌楼,门额泥塑楷书“木瓜桥”三字。门联楷书“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云。”声隆隆的193年12月,李明瑞、张云逸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离开它的起义地广西百色后,由桂入湘来到武冈。听说有兵从广西而来,木瓜村的村民们如雷轰顶,自然联想到了民国15年1月广西军阀沈鸿英率部5余人窜扰村里时烧杀抢掠的情形。为了躲避再次的灾难,弃家逃命成了村民们唯一的选择。就这样,整整一个村庄,一个下午就变得空空荡荡,杳无人迹的了。傍黑时分,躲在山林惊魂未定的村民隐约窥视到了一支约莫3人的部队从西北面开来,先是经过木瓜桥,然后缓缓进了村庄。“他们的装备简陋,穿着褴褛,已经进入冬季了还是穿的单衣服,随…详情 ▷
武冈武穆宫座落在离武冈城33公里的司马冲镇长抄村汪家坪。“武穆”系岳飞谥号。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为颂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按封建宗庙建制,立谥号为“武穆”。其后,各地相继修建“武穆宫”或“武穆祠”……武冈武穆宫扩建于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之前为公元146年(明永乐四年)始建的一座兴隆庵,内藏岳飞、岳云父子和张宪的塑像。扩建后的武穆宫宫宇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5米,仿古代宫殿式砖木结构。宫殿正面有三座门。中间的大门是方形条石拱门,左右两边的侧门是圆形拱门。大门上方写着“武穆宫”三个字,刚劲有力,光辉夺目。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刻的楹联是:“奉诏班师常使英雄襟泪满现身说法为酬明德庙模(疑为“谟”字误写)新。”大门上方门框条石上刻有双龙抢宝图,其底面刻有太极图和云彩。左侧拱门上写着“尽忠”两字,右侧为“报国”。左右侧拱门两边的石柱上都有花纹图饰,屋檐下的墙壁上那些久经风雨浸蚀已剥落模糊不清、残留处却还依稀可辨其内容的是历史故事和湖光山色。这些雕刻、壁画是115年之前清朝后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艺术风格和民间艺术水平,都是珍贵…详情 ▷
武冈云山胜力寺,素为武冈名胜,相传隋唐即有,但据现存塔碑记载,始创于元僧志惠、克潨二师。至明代,无涯、颛愚观衡相继卓锡该寺。清初,破山海明嗣法弟子燕居德申因迫于当时法诤舍弃经营多年的黔南,入湘开法武冈,以棒喝接人,僧侣云从。于燕居处吃棒饮喝者,皆各得受用,登堂入室者众。嗣法四十九人,皆各飞锡各地,弘化一方。士绅宿儒皆相从过访,接法居士数十。胜力寺以燕居德申传云树合知,知传钟远乾引,引传汰凡坤祖,祖传弗器陶贤,贤传嗣裔铸相,相传一元洪镜,镜传续灯均照,照传应彻弥亮,亮传玉兰纶琢,琢传如瑞法朗,朗传福田界蓝等,师弟相传,法脉不绝,各代均硕德层出,分派各地。至光绪年间,福田界蓝传登岸万皈,胜力寺自登岸而重兴,新建殿宇,大开戒堂,时称“云山堂上中兴祖师”。登岸万皈传慈斋古仁。慈斋重新开派,敷演四十八字,以续祖流。慈斋古仁传开亮一光,光传伏神心浩,浩传麒伶智瞿。麒伶智瞿传无碍,无碍传脱业玄妙。胜力寺,据湖南佛教典籍载,佛教进入湖南,始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武冈随后而兴,寺随之而立,其后隆替不一,代有废兴。据云山碑刻载,唐代时云山即有寺院,唐…详情 ▷
四季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文坪镇拥坪村东洲山四季岩溶洞内。文化堆积厚1—7厘米,分布面积3平方米。1986年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面积1平方米,出土4—5年间众多的石器、陶器、骨器。它的发现,为我省原始社会洞穴遗址考古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详情 ▷
自古享有“黔巫要冲”之誉的武冈,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属祁邵丘陵区,三面环山,中部为连片溪谷平原。境内一般海拔3—5米,年平均气温16.6,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北纬263242—2729,东经112526—111158。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3。辖8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1万人。武冈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先祖就在此繁衍生息。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141年)置武冈县,属长沙郡,有长沙西汉墓出土的官印“武冈长印”为据。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侯国敬侯,置都梁侯国,治址在今城东七里桥,历131年。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6)升为武冈军,属荆州湖南路,辖武冈、绥宁、临冈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武冈军为武冈路总管府,属湖南道,辖武冈、绥宁、新宁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冈府为武冈州,辖新宁县,属宝庆府。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木便(朱元璋第十八子)从云南…详情 ▷
武冈城墙始建于宋代,夯士结构,全长约9公里,宋元之后,仅余垣垒。明洪武初,江阴倭吴良(建筑家、曾主修明十三陵)主修武冈城墙,采用方形青石垒筑,周长746丈,高2丈,宽8尺,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东曰宣恩门,西曰定远门,南曰济川门、北曰迎祥门。明正德三十年(1518)知州龚震于治前凿城为门,上建谯楼,以便民出入,称新南门。明嘉靖29年(155年),岷康王奏添东北城1里6分,增设东南北三门。明隆庆元年(1552年)上命宝庆同知段有学,计费砌,建城门三、南曰薰和门,东曰迎恩门,西曰庆委门,城墙长736丈7尺9寸,上广8尺,垛头高4尺。明崇祯12年(1639年)岷王朱企丰将城墙增高拓宽,并再展北,计七里三分。清乾隆年间,南门城垣毁,北门闭塞,宣恩、定远变塞,仅留8处城门。清咸丰十年(186年)补修州城四门,于正北、东北各建造大炮台一座,又筑小炮台52座,城垣共863丈7尺5寸。民国31年(1942年)辟复兴让等新城门4处,自明代至民国时期,城垣屡经修补,全长187丈,计12里。城墙分城垣、城碟,内外壁有…详情 ▷
浪石古民居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省道219从东侧经过。距武冈市区6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浪石村现存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总面积188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民国三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所有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封火墙,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即使大雨,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堪称一绝。而浪石村最具有特色之处,还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有石刻对联41幅,有好几幅似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笔。这些对联的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据省内外诗词楹联专业人士鉴定,像浪石这样对联如此集中、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在全国也甚为罕见,极具文物考究意义和文化旅游价值。古时,浪石村是周边各县边境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石板大路四通八达,有“小南京”的美称。然而,经历了岁月的摧残,历史的变迁,石板大路遭到毁坏,而今,浪石村交通状况已然成为将其面容展…详情 ▷
羊桥位于头堂乡石羊村北,全用大青石砌成,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进士李友直始建,清康熙二年(1663年)云南人安一龙捐资重修。七孔,桥全长84.45米,净跨75.45米,面宽5.55米,采用梁拱券石,纵横分节、并列的砌筑方法结合建成。在桥头石墩缝里发现有石羊雕刻,这就是石羊桥名的来历吧。李友直(生卒年月无考),武冈军石羊桥(今石羊村)人。南宋理宗淳熙元年(1241)进士。其父李世楫,字济川,常为当地百姓做好事,被人们尊称长者。李世居石羊渡口,目睹渡夫用渡船接渡过往行人,每逢河水暴涨,常发生翻船事故,世辑萌发建桥代船的念头,苦于缺乏资金,不能酬志。弥留时对友直说:“你一定要现实我建桥的夙愿”友直含泪点头,铭记在心。服丧期满赴任,居官数十年,节衣缩食,积资以酬父愿。量储资已足,即动工建桥,一人承担全部费用,并亲临工地督促,坚持不懈。桥修成后,百姓感激不尽,以其父子“济川”命桥名。湖南转运司主管许盛隆撰《济川桥记》以记其事。以后,历经重修,易名石羊桥。219年,武冈石羊桥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情 ▷
云山位于邵阳市武冈县城南7.5公里,海拔1372.5米,属雪峰山余脉。东西绵延数十里,毗连着武冈、新宁、城步三县疆界。云山之名,据清初新化人邓显鹤游云山后著文:“每晨起,坐院中,见脚底白烟一线,蓬蓬出石际,老僧日:云起矣,已而蓊然满山谷。乃叹云山之名不虚也。”可见云山是以云缭雾绕的特异景色而享其名。这里集名胜、古迹、森林于一体,历为武冈风景名胜区。据清光绪《武冈州志》载:云山为七十三峰,一峰飞去靖州城外,遂成胜景,余峰名多失考,唯紫霄、日华、月华、芙蓉、香炉著称,称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六十九福地,也是湖南邵阳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前主席华国峰曾为此题名:“楚南胜境”。云山风景秀丽,素为旅游胜地,古今名人题咏甚多;宋高宗载赵构感叹曰“云山七十一峰,烟云变幻”,明代礼部主事潘应星曾题“仙桥横汉”、“崖前帘水”等十景,并流传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据《湖南考古略》载:“卢生、侯生,(秦)始皇道入海求神仙茶,不获,居云山”。《重建云山梵刹碑记》也有“昔卢、侯二生,避秦炼丹于此”的记载。香炉峰上的“卢侯二仙祠”,石基尚存。五里庵道旁石崖有隶刻“秦人古道”4字,…详情 ▷
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位于邵阳市武冈市二中校内紧临法相岩公园。武冈中山堂是1943年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建,它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系砖木结构单檐庑殿顶建筑,由正厅、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正厅上方有“中山堂”石刻匾额。1924年5月,在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1929年建立武汉分校。1938年,日军进逼武汉,武汉分校奉命迁来武冈,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在黄埔系列中被誉为“第三大军事学府”。第一任校主任李明灏,毕业于日本军士官学校,与彭德怀、陈赓、左权等中共党员交情甚笃,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抗日爱国将领。二分校在武冈办学7年,先后招收第14期至第19期学生,共6期1个总队(团级),培养近1名初级军官,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将士为保卫中华民族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它既是培养抗战军事干部的摇篮,又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日的历史见证。武冈中山堂——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