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5号与6号的葛氏宗祠。旧址原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门楼、院落、门廊及二井三厅、右侧横屋组成,砖木与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楼位于祠前左侧,坐西向东,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红石门框及门槛。门廊雀替为透雕鳌鱼纹,正门门簪饰花卉纹浮雕。祠内地面铺青砖。天井砖砌,井沿为红石条砌成。祠外墙嵌有多种红石及青砖铭文。该祠为葛坳乡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内,作为全县葛氏祭祖之地。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军部驻县城葛氏宗祠,军长朱德住上厅厢房。2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27号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二井三厅,门面为八字牌坊式。面阔3间9.4米,进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积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于都,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其办公地点设于此,随着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的建立,于都县东、南、西、北乡相继成立了区、乡红色政权,领导广大贫苦工农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央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旧址为研究中央苏区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是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于都河(即贡江)是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便搭浮桥,摆渡船,在1934年1月16日到19日傍晚,共有8万7千人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开启了祖国的新篇章。如今,渡口广场上高高屹立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的纪念碑,依稀能让人感受到这里昔日的震撼之景。地址:赣州市于都县类型:码头古迹纪念碑…详情 ▷
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是为褒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1955年于都县人民政府在此处建有烈士纪念馆、纪念亭各一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1987年,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举行行奠基仪式,同志亲笔题写了馆标,199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展出。该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为砖混结构,平面呈回廊形,主厅系重檐琉璃瓦歇山式,整个建筑典雅大方、庄严肃穆,富有民族建筑风格,主厅正前方矗立着《苏区儿女》塑像,用写实的创作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指挥员、红军战士、女赤卫队员三个革命者的艺术形象,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全馆陈列面积434平方米,展线161米,分为一个序厅、一个悼念厅、六个陈列室,陈烈了147名于都籍知名烈士的事迹及部分遗物。整个陈列以烈士牺牲先后为序,以英雄史实为依据,用文字、图表、实物、油画、照片、塑像等表现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于都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进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壮烈场面,是人们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好地方。…详情 ▷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周边,包括水阁口塔、中埠塔、水头塔、下马塔。水阁口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蔴园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宝葫芦顶,高27米,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中埠塔位于于都县罗坳镇中埠村,又名廻澜塔。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高36米,底层边长4.3米,厚1.6米。底层北向辟一门,塔内结构为空筒式,原各层有木梁板,今具朽落。第二层东南面和西北面开拱形窗孔,其它各层各面均为盲窗。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记载该塔建于乾隆九年(1744)。水头塔位于于都县靖石乡任头村。六边七层楼阁式,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塔顶各角均用红麻石装饰起翅,高19米,底边长2.8米,厚1.2米。塔底层辟一小门,内为空筒式,各层有横木梁相错架设。二层以上均开有对称拱顶窗二处。…详情 ▷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12号,原为管氏民宅,民国初年建筑。旧址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四合院两层楼,面阔22米,进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积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政治部驻在这里,前委书记毛泽东住在右厅厢房。红四军驻于都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红四军政治部驻于都期间,于4月17日发布了134条红军宣传标语,同时还签发了湘赣边界特委指示信。该旧址是毛泽东在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早期革命活动的纪念地,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2年9月24日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杨公村管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相传为唐代国师杨筠松择地而建,后毁。清康熙四十五年(176年)在原址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三进厅,两边有厢房。面阔15.2米,进深4.9米,高11米,占地面积163平方米。下厅设有戏台,中厅和下厅饰有藻井。中厅和上厅间左侧庑廊设有专为纪念杨筠松的“尚义祠”。大门砖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门额上嵌有阴刻“管氏宗祠”石匾。门前庭院内有一对刻工精细的红石狮子。该祠曾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和近代多次重修,24年9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渡江大道东段。其前身为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29年,在纪念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75周年之际,于都县委、于都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先辈伟绩,投资近千万元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进行改造扩建,兴建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纪念园占地面积6亩,由入口小广场、主题雕塑、集结广场、纪念广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组成。园区绿化率达85以上,环境十分优美,是一处集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园。在纪念园东侧是24年兴建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5.75亩,建筑面积11平方米,展厅两层。陈列采用文字、图表、照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直观展示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历史,再现中国革命伟大转折及苏区人民支援红军的历史场景,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了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纪念园自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园参观指导。纪念园也先后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务院公布…详情 ▷
需岩位于于都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乡桃枝村香台山。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王鸿隐居处。在香台山方圆约2平方公里一带的需岩、木樨岩、钓岩、涵虚洞等处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处共18品摩崖题刻,题刻大多为王鸿亲自篆刻。据《中国人名大词典》记载,王鸿,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孙,博学善草书。一试不第,隐居山中,尝注太玄。需岩摩崖石刻为他在香台山隐居时所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历代文人墨客游记题刻。需岩题刻字体以篆体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隶书和草书,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长征大桥”位于县城323国道上,也是当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为政委的红三军团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主要渡口——西门塔脚下渡口。她与红军大桥和宝塔公园一起构成了县城一江两岸格局,是县城滨江路一道无比亮丽的风景线。1934年1月上旬,红三军团从石城撤离战场,经宁都南部,15日到达于都的曲洋、汾坑、车头等地。17日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1785人分别从这里和县城的南门、罗坳的孟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途。渡河前,红三军团在县城的东门沙坝召开全军团指战员动员大会,军团长彭德怀、政委先后在大会讲话。彭德怀在会上告诫战士们过浮桥时,大家要镇静,不要拥挤,同时还要求战士们写信回家告诉自己的父老乡亲要保卫胜利果实和严守秘密,红军一定会回来的。为了缅怀先辈伟绩和解决两岸群众过河困难,1995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干部职工群众就像当年支援红军渡河长征一样,纷纷解囊捐款,在此修建了一座全长67.14米,桥面宽15米的大桥,于1997年5月1日胜利竣工通车。1996年1月1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主席视察赣南老区时,听说于都正在中央红军渡于…详情 ▷
于都屏山,座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公里,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专家评价,屏山海拔9米以下是国家地质公园张家界风光,悬崖壁立,奇石众多,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蔗天蔽日。9米以上则是一片北国草原风光,山顶5万亩碧绿的高山草原连绵起伏.这里终日云锁雾绕,有极为罕见的天然盆景树带、河西走廊壁墙,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泉,雄伟俊俏的葫芦顶,神形逼真的鳄鱼大石雕;有如虎歇坪毛泽东祖坟地貌的金莲山寺庙,充满神奇色彩和古老传说的仙人下棋、黄狗钻窿和仙人泉,观云海、看日出,穿云雾,顶风口的高山草原风光。更有1996年冬天开始投资创办的我国第一家个人集资开发高山草场——屏山牧场风光,1998年被列为国家计委和国家农业部南方草山草坡示范工程项目,生产的“屏山高山青草奶”各系列产品畅销江南各地,深受人们喜爱。屏山脚下是牧场总部,有专为游客而备的仿欧度假村更有奶牛饲养、产品加工车间。从度假村上山有两条路,一条是长达六…详情 ▷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东。祠堂均为砖木结,穿斗抬梁构架,硬山顶,马头墙,清水墙面。前厅大部分设有装饰富丽的藻井。有的大门为牌楼式上饰各种人物、花草纹砖雕和灰雕;有的大门为檐廊式。具有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于都县梓山镇晓龙山寺详细地址:于都县梓山镇磊石村联系电话:7976162319…详情 ▷
红四军物资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新圣巷的黄氏宗祠。旧址原为黄氏宗祠,创建于明代,为明代理学家黄宏纲活动的重要场所。经清代、民国维修。砖木结构,座北朝南,一井二厅,面阔1.9米,进深2.8米,高7米,占地面积为234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该祠曾作红四军物质保管处。红四军驻于都时,在县城黄氏宗祠召开群众大会,并向群众发放打土豪所得物资,同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红四军物质保管处旧址对研究于都理学名贤和红四军军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新调查并造册登记,并列入于都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12年列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遗址保护规划。21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旧址按原貌进行了全面维修。保存完好。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城东北方向九十五华里的银坑镇平安村。竹篙寨属石灰岩质石山,石山平地而起,远看似一根挺拔耸立的竹篙。竹篙寨洞口座北朝南,洞内自然形成数个石洞,各洞相连,中间大洞为最深最广,可容纳千人。193年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长汀路过这里,他们特地视察了竹篙寨石洞,并决定把这里改为中央后方保管处。1931年6月的一天,从宁都败退下来的国民党一团兵力,进犯竹篙寨中央后方保管处,企图摧毁这个地方。守卫这里的独立团二士和群众凭借竹篙寨的天然屏障,英勇顽强地打退敌人的进攻,胜利保卫了中央后方保管处。在竹篙寨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时任红军总司令的朱德,曾经路过于都银坑,他想来竹篙寨看看。当时守卫竹篙寨的赤卫队员不认识朱德,向他要路条,朱德来得匆忙没有路条,红军战士不让他进。…详情 ▷
于都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群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包括了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龙泉中共中央分局旧址,腊树下中央分局紧急会议旧址,井塘中央财经委员会旧址共6个点。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7月成立8月驻此办公主席钟世斌副主席王孚善下设内务部、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教育部、裁判部等工作部门。主要任务是掩护和支援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顺利集结和安全突围。在中央红军集结于都时开展筹粮扩红、征调伕子、坚壁清野等工作。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筹集粮食18万担筹款44多元扩红14多名还筹集了大量的被服、草鞋和果品支援红军。9月初毛泽东同志来到于都在此居住。1月红军主力突围长征后赣南省苏政府与省委、军区(驻于都县载舒屋)领导机关即撤离于都县城迁往于都南部的黎村、小溪等地山区活动由于粤军的包围后退至上坪山区自1935年3月实行分散突围后赣南省自然解体。旧址为砖木结构悬山顶坐南朝北房前一小院院门楼朝西总占地面积636平方米。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及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于都县城的北门何屋房子原为何姓人的民房。房子比较宽敞,房子前后有小院,共计房间三十余间,占地636平方米。1934年7月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在于都县城成立赣南省委和苏维埃政府、省苏机关就驻在这里。赣…详情 ▷
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木塘组的谢伟姿祠。旧址原为谢伟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旧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内外院、门楼及主体三堂三横屋组成。砖木及土木混合结构,硬山与悬山顶结合。总面宽51.92米,总进深4.61米,总占地面积约46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为2125.5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在此成立,领导于都、兴国、宁都等边界人民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得到深入发展,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1932年在于北特区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胜利县。24年9月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赣南省是1934年7月为适应红军主力即将实行突围转移的战略需要而设立的,初辖于都、登贤、赣县、杨殷等四县和信康、南雄两个远殖游击区,后又辖寻乌、安远、会昌、于西县和兴龙、寻安县。8月,赣南省委驻此办公,省委书记由钟循仁担任(后阮啸仙),组织部长罗孟文、宣传部长潘汉年(后杨尚奎)、白区工作部长张瑾瑜、妇女部长刘莲仔。赣南省委还不定期出版了机关刊物《省委通讯》。于都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集结地并安全实施突围,其中很大程度上与赣南省委、省苏所做的大量地发动群众、开展筹粮和扩红工作是分不开的。赣南省从设立始至1935年3月实行分散突围到信丰坚持游击战争,历时9个月,其主要领导人先后牺牲,至此赣南省自然解体。旧址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坐北朝南,面阔9.9米,进深25.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天主堂是美国传教士所建,房屋系砖木结构,座北朝南,面积为251平方米。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7月,赣南省委成立时,省委机关驻在这里。赣南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妇女部,省委书记钟循仁,组织部长罗孟文,宣传部长…详情 ▷
银坑炼银遗址(含炼银渣堆积鹅形岽矿洞、阴山面矿洞、3号矿洞、路墈脑矿洞、上屋坑子矿洞、下屋洪石发屋后矿洞)银坑炼银遗址位于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柳木坑组鹅形岽。《赣州府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在柳木坑开设银场炼银。“银坑”因此而得名。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宋时有樵者逐鹿入穴,推之银矿溢出,因置银矿。”宋宝庆(12251227年)中废。遗址主要由1处炼渣堆积与6个古矿洞组成,总占地面积1平方米。炼渣堆积于鹅形岽东南山足下柳木河畔,成扇形堆积,长12米,宽3米,厚度1米,占地面积36平方米。古矿洞分布于鹅形岽山腰处,1号在陈正生住宅后,2号在阴山面,3号共3个洞口已被小河床堵塞掩埋,4号距2号东北4米(坝子上路墈脑),5号在上屋坑子,已被自然填埋,6号在下屋壁背。各洞口均很狭小,入口仅可爬行,如4号洞口高仅.8米,宽.6米。此遗址距今9年,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工业遗产的实物见证,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1984年5月,于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