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鳌溪旧居位于乐安县城鳌溪镇下大街。1932年8月17日,红一方面军攻克乐安城,当天晚上,苏区中央局书记在他住地“游氏大祠”,召开县城商人会议,宣传党的工商业政策,为中央苏区做出了样板。次日,红一军团指战员开赴宜黄,乘胜攻克了宜黄城。旧址游氏大祠始建于明代,清代经过维修。座西向东,西面宽14米,进深26米,通高6米,梁架式砖木结构,分前后两厅一廊,硬山二坡顶。外面仍保持原貌,屋内装饰已面目全非,现为鳌溪干部宿舍。198年经乐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红一方面军大湖坪整编旧址:位于湖坪乡湖坪村“国宝公祠”。该祠为五进式,宽23米,纵9余米,总面积为297.6平方米,与总孝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始建于乾隆辛酉(1741年),后经过重修,祠前建立文献石牌坊与围栏石板,十分壮观(牌坊后毁于文革,只留下四个须弥座)。这也是当年红军教导团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的场地,如今是湖坪小学的一部分。此古老祠堂天井里有棵桂花树,仍像当年一样枝繁叶茂。旧址保存完好。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大湖坪、善和等村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彭德怀、肖克、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住在该祠堂里。在这里红一方面成立了“东方军”,进行了东征誓师大会。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虽然太湖坪整编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但在我党党史、军史上仍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因此,这幢祠宇是个宝贵的活教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详情 ▷
大龙名山唐龙寺院始建于宋朝(仁宗)嘉佑8年(即公元163年)。寺内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庄严肃穆,钟鼓楼、斋房、膳厅错落有致。有泥塑木雕铜铸各种佛像5余尊,名诗佳联若干幅。相传初建寺庙时曾挖出一块残碑,上刻“唐龙寺”三字为颜真卿手书,故复称唐龙寺。近千年来,该寺历尽磨难,几经毁修,最后一次于文革期间被毁,1979年由严杭邓氏出资修复。21年7月乐安县政府正式批准了大龙山唐龙寺对外开放,一时大龙山游人如织,香火缭绕。…详情 ▷
港下屋邓小平旧居:位于南村乡南村街。港下屋为清中期硬山二坡顶砖木结构建筑,面阔12米,进深15米,高6.5米,占地约18余平方米。1933年5月中旬,“左”倾错误路线执行者王明在江西开展所谓反“江西罗明路线”斗争,指责邓小平等人是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错误地撤销邓小平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下放到乐安南村任区委巡视员。邓小平任巡视员期间在此居住不到半个月,即被召回宁都七里坪省委机关。…详情 ▷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故国之思,之痛,激励后代发奋图强正德丁丑年(1517)增建“钟楼”、“鼓楼”,清朝康熙甲寅年(1674),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该祠为前带门坊、庭院,内置前后天井三进硬山式建筑。座西向东。四周墙体二斗一眠砌法,两侧山墙一进三花烽火式,二进五花烽火状,三进人字形搏风头起屏护檐。平面纵向长方形,通面阔17.6米,通进深55.6米。一字式门廊,面阔三间,上部构架双步梁。一、二进明间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三进用砖墙…详情 ▷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详情 ▷
罗陂农民协会旧址—罗阳陈氏大宗祠位于乐安县罗陂乡。2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蝶栖谷景区位于大华山南麓,毗邻南村乡努坪古村、东元湖。区占地面积约3亩,总投资约6亿元,以道家著名典故“庄生梦蝶”为设计理念,以延长停留时间、延续旅游消费、提升文化价值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打造集道文化体验、生态度假、山地运动、主题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精品民宿(仿古圆顶土坯房、铝合金别墅、小木屋等个性民宿)、玻璃栈道、玻璃滑道漂流、野外穿越火线、亲子乐园、果园采摘,龙井茶园,禅宗养生、高山蹦极、游客服务中心及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详情 ▷
金竹瀑布群位于乐安县金竹乡畲族聚居地的吓通村境内,距离县城72公里。该山山势雄峻,古木参天,山泉甘冽,绿意盎然,自然形成形态各式各样的大小瀑布的总落差,高达4多米。其瀑布之多,总落差之大,在全国都属罕见。其中,气势磅礴、飞珠溅玉、形态奇异、特色鲜明的瀑布计有狗脑瀑、点光潭、双龙潭等。总面积67平方公里,包括由13个景点组成的虎啸瀑、雷打石和幽谷飞濂等三个景区和景区外的独立景点董尚书墓。1、虎啸群瀑。是金竹片区的代表性景点,位于金竹畲族乡流舍村民委员会的吓通村,总落差96米,分为三级,瀑底为深潭,雨季瀑面宽在15米以上,形态优美壮观。更令人叫绝的是旋转水流强烈冲刷在花岗岩中形成的壶形洞穴(壶穴),瀑布下面可见的有3个,洞口小而肚子大,口径在23米,深度估计在2米左右,其口像是有人用圆划过一样。该景区共26条瀑布,分布在总落差4米和总面积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附近摇钱山上,分布着牛鼻洞、神仙洞、棋盘石等多处景点。景区内长藤高树茂密,竹林遍布,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生态环境极佳。村民不多,全为畲族,民风朴实,热情好客。2、雷打…详情 ▷
石桥寺位于乐安县鳌溪镇西南潭港至长山、白竹道旁。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此处一座天然大石从丘陵地耸起,象条苍龙腾空飞跃。构成这座石桥。传说千百年前,这座古寺炉烟飘香冲上穹苍,惊动了仙人下凡观光,一夜之间造起这座石桥,故又名“仙人桥”。石桥通高2米,桥面宽15米。桥上一条山径小道,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距仙人桥前5步许,是石桥寺。当年寺宇宏大,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念经堂、钟鼓房及僧舍客寮等;还有楼阁三层,梵塔一座,寺宇雄伟壮观。相传南宋淳年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读书。尔后旧地重游,见寺庙年久失修,遂献资修缮。其砖块上铭刻有“文天祥”三字。后经历代维修。石桥附近古迹亦多。寺旁有五色岩,传说岩洞原来很小,每天会出油盐酱醋米,可供寺内僧员食用。后来有个贪心和尚,想出更多食物,请来石匠把岩洞凿大,洞里鲜血直流,从此再不出食物,只流脏水。此外,还有石砻、石磨、牛鼻子石、老虎岩、石罗汉、石娘娘等,皆形象逼真,引人入胜。此地山明水秀,壑花翠,奇石古迹,点缀其间,风景尤见佳妙,故历代文人墨客在此读书、讲学、观光游览。宋代何大虚曾赋诗咏石桥寺:未许兴公知此山,应真飞锡于其间。阴凝黑霓落半胯,夜…详情 ▷
沿乐安县省级风景区“流坑——金竹”的万银公路而行,你会看到湖坪乡的一大片蚕桑产业旅游观光园。这里桑树绿意葱葱,泉水潺潺成溪,水中走蟹游鱼,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河,河上有着一座5余年历史的古石桥,石桥连接的另一端便是当年“朱德捡田螺”的村庄——善和村。正是田野青青时节,记者慕名来到善和村,只见炊烟袅袅,旧屋新舍相挨,宁谧祥和,小桥流水人家美景映入眼帘。村里有一栋雕龙画栋老屋,村里人称它为“善和村庵下大屋”,它便是朱德故居。走进庵下大屋,深情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听村中一位8多岁的老人给我们讲“朱德捡田螺”的故事。7余年前的1933年5月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湖坪乡善和村一带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随总部驻在善和村庵下大屋。此间适逢传统端午节,没有菜肴,朱老总和直属工兵连的战士提着竹篓,有说有笑地下田去了。没用多久时间,就捡了一大竹篓田螺。会餐时,朱德看了看大家,说:“同志们,我们还少点什么”战士们说:“酒”朱德点点头:“是呀,没有酒怎么行呢”说完,他在通讯员耳边轻声说了几句,通讯员笑着点了点头,马上跑到…详情 ▷
大湖坪整编旧址位于乐安县湖坪乡境内,1935年5月7日至7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在湖坪、善和等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整编,即“大湖坪整编”,国宝公祠和旁边的操场即为红三军团主力的驻地和练兵场,彭德怀、萧克、张震、江渭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住该祠堂。在这里红一方面军成立了“东方军”,进行了东征誓师大会,红三军团兼东方军总指挥彭德怀传达了“筹款百万、千里”、“把红旗插到福建去”等东征指示,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虽然大湖坪整编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但在党史、军史上仍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该祠为五进式,宽23米,纵深9米,总面积为2余平方米。与总教节祠、子祥公祠并排相连,始建于乾隆辛西(1741年),后经过重修。祠前建立文献石牌坊与围柱石板十分壮观(牌坊后毁于文革,只留下了四个须弥座)。八字形牌墙圈成长方形院落于祠堂,牌墙檐下饰有四层如意斗拱。祠门前立有两对石柱,支撑卷棚檐。祠门左右有两座高大的石狮子,气派雄伟。前三进,有中堂宝壁为前厅,厅上饰有藻井,石柱穿斗木梁架,雀替雕刻鳌鱼、凤凰以及各处花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中间为四方形大天井。左右两旁长廊,廊门上雕…详情 ▷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乐安县罗陂乡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邻并排而立,中间隔一小巷。龙图学士牌楼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彦昭而建的;刺史传芳牌楼门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玕封为安定王而建。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斗栱。中门之上阳刻“龙图学士”4字匾额。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四柱三间单檐三楼式砖石结构,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砖砌翼墙呈八字形,由四柱构成中门和两侧墙体,牌楼门宽11.41米、高8.5米。牌楼门为单檐庑殿式屋面,明间平板枋上有风格典型的五层砖雕仿木如意斗栱支撑起檐,次楼为四层仿木如意砖斗栱。牌楼门下枋上有“刺史传芳”4字。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两坊并排屹立,表现不同材料、不同年代的历史气息,…详情 ▷
水南“继序其皇”坊式门楼位于乐安县牛田镇水南村的万寿宫,水南万寿宫集祭祀、庙会于一体,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呈长方形状,进深35米,宽16.4米,面积574平方米,共四进,由“古戏台”、“万寿宫”、“关帝庙”、“莲花庵”三部分组成。“继序其皇”牌坊:为丁氏坊,又称红石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牌坊高11米,宽2米,厚.8米。正楼为庑殿式,四柱三间三楼,单檐歇山顶,五层如意斗拱,层叠起檐,顶部置宝瓶刹。中门横额上刻有“继序其皇”四个镏金大字,背面刻“陟降自天”。四只鲤鱼鲜活地在牌坊的四个方位跳跃。做工精细,打磨成“工”字形状的青褐色小石条,层层叠叠的往外倾斜相码。六块镂空的浮雕分别对称镶嵌在左右两边。牌坊后是宽三间、深三进的丁家大祠堂。正厅四根大圆柱气势轩昂,昭示着这栋豪门大院昔日的堂皇。历经三百六十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保存完好。水南村建村史达12多年,村中建有以水南“继序其皇”坊式门楼为代表的相连相通的万寿宫、关帝庙、莲花庵,使儒教、佛教、道教在这里融为一体,成为古村艺术建筑的一大奇观。…详情 ▷
善和红五军团指挥部旧址(含红五军团联络处旧址、红五军团六师团师团部旧址)位于乐安县湖坪乡善和村。2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距县城西边约4米处有一座小山,山间种有杉、柏、松、樟、桐、栗、竹,参差成林,景色幽静宜人。在小山山巅,矗立着一座高高的塔,把小山装点得格外庄严肃穆,这就是乐安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乐安革命烈士纪念塔兴建于1964年年初,同年8月3日竣工。整个纪念塔占地3亩,建筑面积为39平方米。纪念塔高16米,塔碑为四方柱型,四周镶嵌着汉白玉。碑体正面刻着“无上光荣”四个镏金大字,碑体的背面是朱德委员长的题字“死难烈士万岁”,碑体的东西两侧分别题有“永垂不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顶铸有一颗红星,象征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辉日月。乐安是革命老区。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起,乐安便处于革命根据地的前哨,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对发展革命武装力量,打击敌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29年,乐安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乐(安)宜(黄)崇(仁)中心县委会,领导工农大众打土豪分田地,为建立苏维埃政府而革命斗争。193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到乐安金竹等地领导革命斗争,鼓舞了一大批乐安热血儿女走向革命。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中,乐安独立团配合红一方…详情 ▷
董裕墓,董尚书墓,位于流坑古村乌江上游的乐安县招携镇鹿源村白鹤形山上。明代墓葬。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此墓由工部施工,礼部验收,有皇帝“敕葬”碑刻。墓前有大条石叠起的神道,两旁有石吏、石马、石羊,保存尚好。登上九级台阶,有三块大石碑,中间是“明故资政大夫、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董扩庵先生墓”碑,由吏部尚书、大学士新建张位题写,墓之上端,则立有四围雕满龙云图案的神宗皇帝“敕葬”石碑。…详情 ▷
乐安县龚坊镇同富村的“科甲丛芳”牌坊。牌坊为三间六柱五楼式,保存较为完整。牌坊是同富村黄氏子孙为纪念族人世代引以为荣的黄昭所建。黄昭,号观澜,元至顺年间进士,因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战斗中献计有功,而官至兵部尚书。另一说是村民为纪念始祖黄中凂而建。牌坊上有明确的纪年,清晰地写着“皇明隆庆己巳秋吉旦裔孙重建”。隆庆己巳年为公元1569年。…详情 ▷
金竹拥有很多的古祠,最有名的是流舍畲族村的蓝科进公祠,也是江西省目前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畲族古建筑之一。蓝科进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现已成为一个畲族文化的展示馆。蓝公祠正房坐南朝北,背山面水,面积约34平方米,由两进一天井所构成。整个建筑主体采用卵石、杂土砌建而成,绚丽精美,图腾崇拜的民族特色明显。蓝公祠前厅有一天井,天井中央放置一张畲族人所特有的祭天时所用石案桌,高1.28米,采用麻条石制作而成。蓝公祠后堂为祭堂。祭堂中的祭案桌非常具有畲族的民族特色,它的桌面比汉族多加一层带角的板,案桌两边翘起,形似动物犄角,含有动物图腾崇拜之意。此外,后堂主墙上还绘有八幅彩绘壁画,为八仙图;后堂门上雕刻有各种花卉、动物,图案清晰,表达了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据考证,该祠于道光壬寅(1842年)新建,同治壬寅(1866年)复创祠,同治戊辰(1868年)倡建成。光绪十年(1884年)由蓝振葵立碑,其子蓝科进高中进士后,畲族人为了纪念他,改名为蓝科进公祠…详情 ▷
流坑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流坑为董氏单姓聚族而居血缘村落,全村以董姓为多,家族尊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为始祖,但宗谱可考的开基祖则为南唐时的董合。宋时,流坑以董氏科第而兴旺,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村中有识之士接续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147页,上海古藉…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