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遗址位于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药水河东岸东南为村庄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称俄博元山。面积南北25米、东西2米、高6米略呈椭圆形。小山东北部土层较薄部分岩石裸露西北部土层较厚是遗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开辟为绿化区修建了许多宽窄不一的小阶梯从山下到山上各阶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层、灰坑、残灶、残墓葬等遗迹。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散布的杂骨、碎石块、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遗物。灰坑内除夹有杂骨、陶片外有较多的羊粪灰烬文化堆积厚51厘米。所见陶片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或彩绘折线纹、变形形纹的双耳罐、壶、豆、鬲、瓮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砺石器等。此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龙山遗址位于湟源县申中乡卡路嘴村北山上当地将此山叫龙山或丹津岭因该地筑有俄博又俗称俄博台又因在卡路嘴村北申中河入湟水口处所以叫卡路嘴子。遗址坐落在山岭尾端面积约415米黑色土质土层较薄并夹有碎石片、石块文化层裸露地面到处可见灰层及圆形灰坑遗迹陶片散布满地并有较多的杂骨与零星的石器但陶片细碎看不出具体器形从陶质上看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片及卡约文化加砂粗陶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砺石、研磨器等遗址除文化层已裸露保存尚好是湟源县境内唯一的齐家文化遗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
东峡乡位于湟源县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总面积85.5平方千米。辖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9个村委会。31个生产合作社,1949年沿旧制设东峡乡,1958年与城关镇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东峡公社,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设东峡公社,1984年改设东峡乡。该乡北有北华石山,南有照壁山,两山犬牙交错、陡峭险峻,谷中湟水湍急。青藏铁路、青藏公路、西湟一级公路沿峡谷穿山而过,号称海藏咽喉。山间植被茂盛,大黑沟已被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有桦树、云杉,人们称之为小江南。海拔在2432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3,年平均降雨量52毫米。东峡境内有著名峡谷——西石峡,因位于县境之东故又名东峡。…详情 ▷
过去的丹噶尔,今天的湟源,坐落在著名的青海湖东岸,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自古以来丹噶尔就是通往蒙藏牧区的门户,历史上称他为“扼唐蕃古道之险塞,据丝绸辅道只要冲”,素有“海藏咽喉”之称。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6多年的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第一个“茶马互市”,开辟了唐蕃古道,宋代为丝绸南路要冲,明清时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京、津等地的商人、工匠纷至沓来;英、美俄等国商人纷纷开庄设行,进行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务,同时也形成了专门从事民族贸易的“藏商”队伍,丹噶尔以“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称名扬四海。城内宽约6米、长不足千米的主街,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等建筑群,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详情 ▷
东科寺亦称“东科尔寺”、“洞阔寺”,都是藏语的译音名称,原名全称“东科尔具善洲”,座落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东科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现名“东科尔佛教讲修洲”。寺南沿河松柏成荫,白杨挺拔,风景秀丽。清顺治五年(1648年),由四世东科多居嘉措创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被毁,其遗址在今县城东百米处,当地称作“旧寺台”。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五世东科尔索南嘉措移建于现址。东科尔寺初建时受到顾始汗的鼎力相助,顾始汗将湟源日月山和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划为东科寺属地。1665年(清康熙四年),四世东科尔多杰嘉措奉召入京,被清廷封为“文殊禅师”,驻锡京师。自此,历辈东科成为驻京“呼图克图”。清代,该寺建筑规模宏大,正殿大经堂5间,耳殿2间,柏木地板,松板天花,门扇上是兽头铜环,金钉镶嵌。佛祖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菩萨、宗喀巴塑像,均为镏金铜像,殿柱红底金龙缠绕,金龙金睛翘尾,凌云欲飞。各种佛像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殿前社火院一平如砥。僧舍、库房、伙房、议事房数百间。其中府邸备极精美。1737年(乾隆二年),寺院完工后,从北京…详情 ▷
哈拉库图位于湟源县城西35公里处的日月乡哈拉库图村。背靠日月山,南临野牛山,东与分水岭遥遥相望,北与石堡城互为抵角,规模较大。据文献记载为驻防之地,是当地的军城大本营,民国以后简称哈城。1993年6月,湟源县政府列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建在一独立小山东坡处,扼守日月山及药水河上游,地势险要。城周长228丈(76米),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依山而建,西高东低,夯土筑。形制及布局平面呈菱形,很规范,在我省极为少见。除城址四面墙体东城墙已经拆除外,其余尚依然屹立,四角设有碉堡。东西各开一门,门处设有瓮城,西瓮城的门朝南开,平坦较宽阔,东瓮城门朝北开,便于南北通道的控制,利于攻守。城内有建筑遗迹5处,练兵场所、大小教场,遗迹现象还有灰层、灶坑、陶、瓷、碎砖瓦片等,曾出土唐开元通宝、宋天禧通宝、清康熙通宝等钱币。据《丹噶尔厅志》载,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修筑,乾隆五年竣工,设守备驻防。此城从调查资料看,其北城墙有二次筑成迹象,下层夯筑类似唐代时期筑法,有可能清时筑城前即有城池。乾隆三年(1738年),清政府增设丹噶尔营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驻…详情 ▷
导游日月山,初唐时名赤岭。位于湟源县西南,青海湖东南,既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又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海拔352米,是游人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介绍据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山,她怀揣宝镜,登峰东望,不见长安故乡,悲从心起,空镜下滑坠地,一分为二,一半化为金日,一半化为银月,日月交相辉映,照亮着西去的征程。此地成为唐朝和吐蕃实行物资交流和两地使者往来的中转站。现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顶修有遥遥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脚下有流向独特的倒淌河。站在山顶,向东眺望,一派田园风情;向西看,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海心山明丽动人,与田园秀色迥然不同。故游人都说:“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交通距离西宁市中心1公里,出西宁市2小时左右即可到达。一般长途客车到此地不停车,建议跟当地旅行社参加青海湖一日游,费用每人1元左右。…详情 ▷
莫布拉遗址位于湟源县大华乡莫布拉村北莫布拉沟中段东岸山坡下。东北环山西南为莫布拉沟地段较狭窄黄褐色土质并夹有碎石块。遗址东西宽最大处为4米、南北长15米。明清时作为葬地8年代初遗址上部平为梯田前沿又系农民取土处近代墓葬布满在崖边上破坏较严重。1987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湟源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遗址中部靠南发现居住房屋4座、墓葬1座。房屋平面皆近似44米方形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半地穴式屋内地面用黄褐土铺垫踩踏层次分明周围用直径115厘米的木桩间隔约45厘米等距排列楔入地下门向南开略呈内八字状门侧及室内设有用河卵石垒砌的灶灶旁放有残陶鬲和瓮;一种为地面式居住面用胶泥混细砂铺垫质地坚硬地面前低后高略有坡度屋内中间设有用河卵石垒筑的灶灶旁有残陶罐碎片灶内充满了烧过的羊粪灰烬。4座房屋皆被后期基葬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莫布拉遗址的发掘为了解卡约文化时期居住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的房屋结构基本上近似游牧区帐房居住面用木桩排插楔入墙体在今天农牧交错地区尚有用此法修筑的围栏和厨房、储藏室。用羊粪作燃料也…详情 ▷
“赞普林卡藏文化展览馆”座落在湟源县“三峡”交汇的海藏咽喉之地,青藏铁路和315、19国道的交汇处,距西宁43公里。“赞普林卡”意为藏王园林,始建于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是河源郡王吐谷浑首领诺葛钵和唐弘化公主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专门修建的行宫,后被战乱所毁。欣逢盛世,“赞普林卡”在原址上得以复建。今天的“赞普林卡”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藏王园林,占地43亩。林卡的建筑风格采用汉藏结合的建筑手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增添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大殿内127幅壁画和唐卡,反映了从青藏高原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从吐蕃王朝的建立到历代的藏王、文成公主进藏到汉藏文化的传播以及藏区的发展,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123尊佛像阐述了佛主的生平,藏传佛教的起源,到八大教派的进展等。它是青藏高原几千年历史的缩影,藏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集藏传佛教八大教派于一体的民族和谐会馆。“赞普林卡”还供奉着当年唃厮罗王朝的两件镇国之宝: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玉身像,玉身体内装有和田玉阿弥陀佛与大日如来佛,佛像体内装藏物据专家与推测为佛主舍利子。…详情 ▷
华石山,位于青海湟源县正南,长约12公里,是湟中县与湟源县的分界山,其最高峰海拔4289米。据湟源县志载:“气势雄伟,景色秀美。连延至日月山,苍翠可爱,秋时,上有红叶。从县城远眺,一字横锁,连峰插天,清奇秀丽,有纤月笔架之形,共十二峰,皆耸峭挺立,春、秋、冬三季,积雪不消……《山海经》称为翠山。”烈日炎炎的夏季,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它的风姿。面包车载着我们从县城出发,沿19国道拐过几个弯,途至小高陵村向南驶去,远方阳光灿烂,云铺深壑,紫遮危岩,峰峦犹如刀剑,嵯峨直指青天,华石山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再复前行,我们便到了华石山脚下,车再也无法行驶,我们只好下车步入华石山的山谷中。眼前是疯长的草木炫耀着生命的灿烂。金露梅,银露梅,水晶晶花等开满四野,脚下疏松的草地踩上去软如地毯。远处峰峦叠嶂,群峰如列屏,苍苍茫茫。沿着狭窄陡峭的山径蜿蜒而上,荆棘丛生,不时有轻云擦肩而过的感觉,仰视山头,奇形怪异的各种动物状的山石呈现在眼前,活灵活现,盘踞而立。有的石峰上雄狮傲立,虎视前方;有的石峰上猴子攀岩,寻找猎物;有的石峰上仿佛被一把锋利无比的长剑从高至底直劈,留下了一个陡峭平滑的剖面…详情 ▷
宗家沟在湟源西南16公里处,此地山势峥嵘,峰峦纵横,沟脑通塞外,利于进退。沟内气候宜人,林木葱郁、山泉奔涌,风景绝佳,很适宜人类居住。有大小百多个洞窟,形成海东地区最为密集的洞窟群。适合一个人口较多的族群在此常年繁衍生息。几个大的洞窟,洞顶有天然形成的纹饰,美伦美奂,不由使人想起古籍中关于西王母石室玉堂珠玑,焕若神宫的描写。一号二号洞面积都在二百平米以上,现已被菩萨、吕祖占据。三号洞目前尚未被神仙们光顾,面积近三百平米,宽敞雄伟。洞外景象奇特,右为百丈红砂俏壁,左为松林缓坡,洞口有崎岖石阶沿右壁而下。前面是一片三千平米的“广场”,可纳数千人聚会,“广场”入口处有两道明显的关隘遗迹。此处,当年如果被西王母选为居室,则堪称上佳。其余洞窟大小不一,多被后人当作羊圈,羊粪厚达几尺,不少洞壁覆有厚厚的烟熏火燎之痕迹,看来世代均有人以此为室。1992年,以日本著名学者吉田武彦为首的日本国西王母考察团来青考察,行程万里,回去便发表专著,文中以周代之里量周穆王的行程,得出结论,西宁地区为西王母“前庭”。王母石室应在西宁西去12里之处,不在日月山以西,而宗家沟正好在这…详情 ▷
青海省湟源县西邻藏地,是古代汉地西面最边缘的地区,这个地理位置使它自古以来就是汉藏通商的“口岸”,是一处著名的“茶马互市”故地。茶马互市是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实际上是朝廷在西部游牧民族中尚不具备征税条件的地区实行的一种财政措施。茶马互市雏形大约起源于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唐代时逐渐形成了规则,宋朝时进一步完善,甚至设置了“检举茶监司”这样的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明朝基本上沿袭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的地方设置“茶马司”。…详情 ▷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至1924年,商业贸易达到高峰,城内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壁画精美,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丹噶尔古城还是宗教圣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详情 ▷
大黑沟省级森林公园,距湟源县县城1公里,距西宁46公里,8公里长的山沟成丫字型。置身于其中,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置身于其中,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险峰绝壁,令人留恋忘返。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清澈的溪水、百鸟的欢歌,秀丽的风景令其驻足。在大黑沟曾住数日,从此大黑沟的声名远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如今西宁及郊县的许多游客前往大黑沟休闲、渡假、登山。…详情 ▷
湟源城隍庙位于县城中心十字北面,修建于公元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距今有2多年的历史,是湟源县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建筑,也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是三进两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面积为6平方米。庙舍古朴典雅,雄伟壮观,金碧辉煌,远近闻名,在初一、十五重大节日期间,游客不断,香火旺盛。湟源城隍庙几经沧桑,几经兴衰,曾在嘉庆、宣统年间先后维修了多次,在改革开放后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逐渐成现在的规模。山门雄伟华丽,建于六层台阶之上,山门东西各树立围杆一个,围杆上下有大小两个雕斗,与山门相映成趣,也使山门显得更加威仪壮观。山门对面的青砖照壁,高6.6米,宽1米,上面刻有花云纹图案,属于清代的砖雕艺术。进入山门,便是戏楼,其东西两侧为钟鼓楼,“晨钟暮鼓”,早上敲钟,晚上打鼓,一般钟鼓为僧侣报时的工具,现在钟鼓设而不敲,传说一但敲撞,声闻于天。进入第一院落必须从戏楼下面穿过,戏楼上面为品字形戏台,象征一品当朝。戏台子的两边各有一,加上中间的戏台就好象一只凤凰伸展翅膀飞翔的架势。院落中间是监心殿,两边有厢房、阁廊…详情 ▷
日月山位于湟源县南部与共和县交界处。距湟源县城约4多公里,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唐代称为“赤岭”,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它属于拉脊山脉西端,北起青海湖东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绵延数十里。日月山是青海东部外流河与内陆河的分水岭,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这里山峦起伏,峰岭高耸,气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丰美。山麓两边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边是广袤苍茫,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东边是村落点点,梯田阡陌,麦浪滚滚的农区。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野花灿烂,帐篷点点,景色十分壮观。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纽带。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辅道”的一大驿站。唐代时,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日月山,古今闻名,传说众多。其中流传最广,最为感人的莫过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相传,唐太宗为了汉民世代和好,将自己的宗室女儿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当公主登上…详情 ▷
静房湾(又称经房湾),位于西宁市湟源县城南18公里处的华石山脚下,此地山势峭拔俊秀,林木茂盛,怪石嶙峋,水清山静,静幽灵深,从远处看,古松参天,大片的常绿乔木布满山间,似一道绿色屏障,其中的尼姑寺、仙人洞和别具一格的清静泉,更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使静房湾变得如仙境一般。来到静房湾,两边山峰拔地而起,立于晴空之下,使人如临仙境,留连忘返。…详情 ▷
明清老街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商贸达到顶峰,大小商户及手工业户曾达一千余家,总资金达五百万两以上,因此,湟源县城“丹噶尔”又以“环海商都”闻名于全省商业贸易达到鼎盛俄、美、英、比等数十国商人来到这里设立洋行到五、六十年代仍是湟源县主要的商业区。…详情 ▷
湟源峡地处青藏公路35公里至9公里处,湟水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湟源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奔北,两条河将湟源分成狭长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构成“三峡”,即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峡谷两侧,群山崔嵬,峰峦兀立,高山相峙,峭壁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湟源峡因地势险要,自古有“海藏咽喉”之称。整个峡内高山林立、奇石嶙峋、河水奔腾、风景如画,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更使过往客人不禁弃车而涉足观览。交通:公共交通:西宁西站每天有两趟开往湟源的火车,分别为7581次列车,发车时间为825和983次列车,发车时间为2125,用时4分钟左右。自驾车:西宁京藏高速西湟高速湟源峡,约1小时。注意事项:湟源峡是一处自然形成的岩壁,为了安全,最好不要随意攀爬,拍拍照就好了。…详情 ▷